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新闻官司彼伏此起,“告记者热”不断升温,弄得一些记者和作为新闻单位法人代表的社长、总编们不得不将大量精力耗在难休难止的新闻诉讼之中,结果是,吃了官司赔了钱不说,还影响了正常的新闻报道。有的官司即使打赢了,那旷日持久的诉讼过程也折腾得你先脱一层皮。新闻界为此叫苦不迭,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如何摆脱新闻官司的困扰,已成为当前新闻界必须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新闻官司日见增多,不断困扰记者的身心。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学会保护自己。那么,记者如何保护自己呢?第一,切实遵循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纪观念和责任意识,是避免新闻“触电”、记者受伤的关键之一。目前,我国还没有新闻法,有关新闻方面的法律行为都是依据宪法精神和各种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以及党与政府的有关政策规定来进行调节的。因此,我们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也就是这些精神和规定,例如,名誉权、著作权、肖像权问题的规定,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问题的规定,以及灾害和疫情预报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4.
我有个毛病,说话写文章爱打比方。比方就是比喻,本属修辞手法之一,比好了,既生动,又形象,概括力极强,玩味起来有理至入木三分之功,几万言都说不清、道不全的事,几个字的比方就全解决了。本文的题目就是个比方,把一篇新闻报道比作“孩子”,把记者(不论男女,亦不论结  相似文献   

5.
苦干、实干,固然是记者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可是,如果只会一味地使蛮劲,就永远无法登上新闻事业的最高峰。因此,一个聪明的记者,一定要学会巧干。巧妙选择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同一新闻事实,从不同角度切入,产生的报道效果,会有很大不同。2009年,大庆召开第四届莲花节。多数媒体,都是按常规进行报道。标题中规中矩。第几届莲花节开幕......。内容波澜不惊。场面如何热闹,领导如何讲话,游客如何欣喜.....等等。  相似文献   

6.
地方记者怎样抓住有影响的报道?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必须有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牵动广大读者的新闻事实,不一定都是象“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那样的重大事件。翻开这几年人选的全国好新闻,便可发现,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新闻事实具体、新闻价值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能在广大读者中“行销”。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接近实际的地方记者,捕捉牵动广  相似文献   

7.
无业青年杨光冒充新闻记者混迹于京城各大宾馆、饭店,大摇大摆地参加各种会议,风光满面地海吃海喝,毫无顾忌地领取礼品。据他交代,自1996年"从业"以来,单"红包"就收了七八万元,至于各种纪念品更是数不胜数,足可开一个礼品专卖店。公安部门在其家中搜查到的存款就有20多万元。杨光看中这个行当,自然是因为记者吃香。一个假记者,5年工夫就轻轻松松白捞了二三十万,我们的真记者呢?我就不好揣测了。不过有一条,在我们这个圈子里,"蹭会记者"也是不乏其人的。"蹭会记者"的"优越性",比起其他记者来,除了可享受杨光的优厚待遇…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愈来愈多的告记者现象,在新闻界引起震动、困惑、忧虑。总编和记者面对这种打官司的新情况,感到难以招架。有的报纸总编叹息:一个月里报社就收到4张法院传票,我现在得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在打官司上。有的记者也感到:写一篇批评稿,比写十篇其他稿件费事得多,给领导和自己都添了麻烦,还是少写或不写为好。这些思想反映了新闻界在告记者“热”这种现象面前的一种复杂心态,说穿了也是一种畏难情绪。这种情绪在新闻界正在无形地产生着一种消极作用,抑制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我认为,产生这种畏难情绪根本在于我们只从消极的一面去认识告记者“热”这一现象,而没有透过这一现象捕捉它的本质所在。首先,我们应正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这样才能用清醒的头脑去观察,分析、认识告记者“热”现象,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舆论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手艺闻名四乡的木匠师傅.为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后人.从不带徒的他准备收徒传艺。干手艺需每天走村串巷,到不同的人家谋活计.看不同主人的脸色挣饭吃。这天。他带着第一个徒弟来到一户人家做手艺.主人非常客气,每餐好酒好莱招待.结果这个徒弟把不住自己而贪杯.误工又误活.师傅没几天便辞了他,接着.木匠师傅又收了第二个徒弟。  相似文献   

10.
高考因为关注度极高。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和不少人的心弦。因此.一年一度的高考注定成为各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高考期间,各重要考点都会聚集各路媒体记者。他们穿梭于考生与家长之间,调动各种手段,捕捉采访对象,抓紧采拍新闻。这几乎成为每年高考考场内外的一道风景.“高考新闻”占据了包括央视等各级各类媒体的重要位置和时段。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和不少人的心弦。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和重点。高考期间,重要考点都会聚集各路媒体记,他们穿梭于考生与家长之间,调动各种手段,捕捉采访对象,抓紧采拍新闻。这几乎成为每年高考考场内外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2.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  相似文献   

13.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他们冤枉吗?有点儿。一个单位的领导,尤其是高一级的领导提供的情况,一般说应该是准确的。已经形成的书面材料,尤其是报给上级或广为散发的书面材料,一般说,也应该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指出:一家报纸要办得很有起色,记者就“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记者怎样才能具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呢?笔者认为记者“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必须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达到很高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16.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地方经常有一些假冒记者出现。这些怀揣着伪造的某某通讯社、某某电视台、某某报社记者证或介绍信的“记者”,打着采访的幌子,向企业和单位及个人行骗,其目的是骗取金钱财物。这些假冒记者的出现,不仅给一些新闻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危害了社会。 这些犯罪分子为什么要以“记者”身份来干违法的勾当呢?细细想来,恐怕也有我们新闻单位自身的问题。 近几年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也使我们新闻队伍中的个别人或多或少地染上了一些不正之风。有的记者、编辑利欲熏心,见钱眼开,往往利用自己的身份到处伸手索取钱财;有的记者在采访中不是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燕赵都市报》一位记者到邯郸旅游。没想到,她向往中的邯郸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并没有给她的旅行带来欢乐,反而增添了几多遗憾。10月6日,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了《邯郸故事多讲好不容易》和《邯郸旅游中的不和谐音符》两篇批评报道。这两篇报道引起了邯郸市市长宋恩华的重视。在10月11日召开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宋恩华拿出这张《燕赵都市报》对大家说:“这两篇报道对  相似文献   

18.
一个新闻工作者,要有自己的联系“点”。记者因工作关系常常要跑面,有时分工还联系一条线,但线与面常常要变动,因此最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点。即盯住一两个比较典型的人或单位,长时期连续报道,若一年去他两三趟,效果也不错。 福建省宁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闽东日报总编王绍据,12年前任福鼎县新闻科科长时就与贫困的山溪  相似文献   

19.
在二月二十七日《新华日报》一版上有一条消息,说的是金湖县委书记苏金必,在元旦前夕收到一封署名“一群小伙”的来信,悬求领导帮助卸除“彩礼”包袱。苏金必同志对此十分重视,随即请人将此信原文抄出加按语贴在县委大院门口,并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倡导树新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相似文献   

20.
今年《新闻战线》第1期发表袁建达的文章《“告记者”引出的反思》。读后想谈点不同看法。袁文首句说:“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这一论点(实际是袁文的主旨)有失偏颇。通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记者不能告,记者怕人告。笔者大小也是个记者,曾多次写过批评报道,被人家按住穿“玻璃小鞋”,险些上法庭。但我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