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文化是德育课程的母体。德育课程作为文化之一分子,必然要受制于并促动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与转型。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层面反思,我国德育课程目标要体现具有教育出发点和基础性质的民族精神一——“刚健自强、厚德载物”;德育教材内容应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并根据时代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其与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相契合。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超越灌输与启发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树立“德育大课程观”。  相似文献   

2.
《修身》课程渊源于我国古代悠久的修身文化,在我国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设置近20年;当前一些学校也设置了《修身》校本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展现了独特的价值。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存在着课程性质不清、继承传统文化不够的问题,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把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特色的未来文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教训也说明德育课程应该走这条道路,美国式《公民》课程不适合东方国家。所以,未来德育课程的改革方向是设置新的《修身》课程,在课程设置、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遵循德育自身规律,实现德育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具有独特的育人功效,传统文化以德为思想内涵,立足于修身养性,为当代德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回归民族优秀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髄为当代德育提供了借鉴与适切路径: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拓宽德育多元化径向;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树立人本化价值取向;开展社会实践体验,回归德育现实世界指向;拓展网络空间,促进德育与时俱进现代走向。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节气具有特殊的文化传承性,是美育课程和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将节气文化融入美育及德育课程中,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依托美育课程,基于开心农场中的二十四节气素材探寻德育元素。通过分析美育课程融合节气文化后的基本特点,在明确依托节气文化开发美育德育融合课程的重要价值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自办开心农场的优势,提出依托节气文化,开展多元文化的创作活动,探索节气文化融合美育德育课程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德育课程的设置模式和具体内容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生个体潜在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基础。德育课程既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我国当前的德育课程内容体系体现出多元化和良好发展的趋势:在内容结构和选择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进;编排的逻辑思路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从道德到政治到哲学大体符合学生个体社会化和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鲜明的政治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指导保证了德育教材思想的统一性。但课程在教材编排形式上缺乏变化,在传统文化上不够深入。如何在传统文化上深入和提高德育内容的艺术性,是德育教材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文化哲学提供了超越传统德育课程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方法基础。通过对德育课程知识"空壳化"、德育课程资源"单一化"与德育课程实施"无人化"的现实批判,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原则,提出德育课程变革就是摒弃教授化德育课程走向学习化德育课程,确立学习化德育课程知识观、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学习者本位观。这体现了学习化德育课程的人本取向,确立了学习化德育课程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文化优化实践活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学校德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现阶段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德育课程建设还面临着领导体制机制尚欠科学系统,德育课程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缺乏专门化、专职化、专业化的管理和培育等现实挑战。中小学校党建应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中小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领导机制,打造德育“金课”,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协同,优化德育教育人才培育机制,实现党建育人与教学育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建构道德与审美、完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建构校本德育课程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文中通过以成语文化为题眼,打开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视角;以学科统整为主线,探索校本德育课程的新模式;以人文环境为核心,打造校本德育课程的新空间;以创意活动为路径,推动校本德育课程的新体验;以家校协同为支撑,释放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能量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以传统文化与国学为背景的校本德育课程学校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9.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特征、目标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德育课程开发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的创建活动,具有自觉性、超越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对于学生、教师和学校而言,校本德育课程开发具有不同的课程开发目标。落实校本德育课程开发,需要从厘定核心价值、确定开发类型和开发主体及选择开发模式等侧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课程是德育活动的基本载体。改革德育课程,选择德育课程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德育价值的首要出发点。德育课程改革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表达或嵌入德育价值,以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德育价值,用校本德育课程传达德育价值,是未来德育实践新价值观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课程存在的问题包括:片面强调社会取向,难以满足德育的要求,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不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变公共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强化为了学生的理念,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等。  相似文献   

12.
在高师院校的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课程建设轻素质养成,重形式表现轻人文教育,重特长展示轻整体参与,重轰动效应轻循循善诱等偏向。为此,必须优化艺术教育的过程,切实把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美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在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人们对此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对这些误区进行辨析与澄清,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在凝聚信仰、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应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面对文本,以教学创新破解重点难点,唤醒学生的感知体验,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4.
课程是一种文化,它内在地包含民族地区的文化。民族地区的语文德育与其社会生活有天然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民族文化取得合法的身份,要求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有足够的民族文化自觉,让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民族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为民族地区的语文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充实语文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在德育教材编写的理念、德育教材的功能和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材的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和价值的观点,值得肯定。但是,以往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基础方面,教材编写理念研究成果丰富,教材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在研究视角方面,侧重教材编写者视角的研究,忽视教材使用者视角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教材内容研究分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研究欠缺;在研究范围方面,注重教材编写研究,忽视教材建设其他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深度方面,重视个别国家教材的介绍,缺乏对其深度反思;在研究方法方面,多采用常规方法,较少运用教材研究常用方法。基于以往德育教材研究的问题以及德育教材的时代境遇,未来德育教材研究要加强基本理论研究、关注德育教材的使用研究、侧重基于课程标准的德育教材研究、拓展德育教材的研究范围、增进对国外德育教材研究的深度反思、重视运用教材研究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在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为弘扬传统美德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德育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重视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的整合,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存在的问题,认为高职院校应通过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企业德育、网络德育等隐性课程,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师德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动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自身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关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伦理价值。现今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道德经验不足、改革的道德正当性缺失、改革的领导模式封闭、改革中带有“绩效表现色彩”的形式化和功利化趋势等问题。关注教育课程改革的道德诉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民主决策,凝聚价值共识,警惕改革阻挠及风险,恪守道德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