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国志演义》残叶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介绍了《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残叶,认为该残叶刊行于成化、弘治年间;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叶逢春刊本、周曰校刊本、余象斗刊本作了比较,认为残叶在字上亲于嘉靖壬午本,疏于叶缝春刊本、余象斗刊本;认为残叶的存在打破了明初以来一百五十余年的“空白”,维护了《三国志演义》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传统见解。  相似文献   

2.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3.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非最早刻本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版本研究是整个《三国演义》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嘉靖本和黄正甫本插入的诗词的数量与内容的不同及黄正甫刊本卷端书名不一等现象进行考证和探讨,以大量证据证明了嘉靖本非最早刻本.黄正甫刊本乃今所见最早刻长。  相似文献   

4.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最早、最值得重视的一种明代《三国演义》版本。对比毛本《三国演义》,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色:肯定了它为研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较好地保存了罗贯中本人的思想倾向;某些细节比毛本《三国演义》或更符合史实,或更合乎情理,或没有某些形误和缺漏;附录文献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嘉靖壬午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小说刻本,其中的小字注于是也成为细致分析刻本整体面貌、勾勒小说创作与批评理路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字注和小说文本中均出现了"史官"形象及其话语,这可能是史学通俗化的影响.而小字注也有不少针对文本阅读而做的评论,以前多被人们忽视.从小字注中可以看出长篇白话小说创作初期"说"与"写"的交融.  相似文献   

6.
上海古籍本的《经典释文》是影印北京图书馆宋刻本。本文通过对文献记载、该书字头缺笔避讳字以及刻工姓名等特点的综合分析,初步断定它的祖本为北宋初期陈鄂删改本,北宋仁宗时期再次刊印,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进行了大量的补刻,元代又进行了修补。梳理考察《经典释文》刊刻的年代,对《经典释文》的文献与语言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图书馆庋藏十卷全本《文公家礼集注》完整保存有未经后人删改的杨复附注和刘垓孙增注,是研究朱熹《家礼》的重要版本。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各自还藏有残本一种,它们均是从毛晋汲古阁散出,且与十卷全本出自同一套雕版。有清以降,各家公私书目对全本和残本的刊印时间持有宋代和元代两种不同意见。细检该刻本文本内容,发现书中用"本朝"指称宋朝,并在"祖宗""仁宗""高宗""孝宗""光宗"几位宋代皇帝的庙号前皆用空抬以示尊崇,可见该本不是元刻,而是宋椠。  相似文献   

8.
9.
《三国志演义》的文本中兼容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史书直录等各种成分,三者的融合统一,完成了关羽形象的文学定型。而不同版本系统的小说文本对于关羽形象的描写又有细微的不同,从中可以窥见其流变的痕迹,最后由毛评本完成了关羽形象忠义内涵的整合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钦定康济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皇帝钦定并颁布全国的荒政史籍。清代自然灾害的频繁、荒政制度的完善和荒政史籍的丰富是《钦定康济录》产生的原因。该书的产生经历了清陆曾禹编《救饥谱》未刊,到倪国琏检择进呈给乾隆皇帝,最后被乾隆钦定刊刻,颁布全国三个阶段。颁布后,被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辨析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三个问题 :(1)《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并非罗贯中的作品 ,而是明代后期书商编纂的托名之作。 (2 )桥国老与曾任东汉太尉的桥玄 ,籍贯和生活年代都不同 ,不能混为一谈。 (3)历史上的诸葛亮曾任“军师中郎将” ,“军师将军” ,而非“军师”。当时的“军师”只是军事幕僚 ,而非军队统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辨析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三个问题:(1)《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并非罗贯中的作品,而是明代后期书商编纂的托名之作。(2)桥国老与曾任东汉太尉的桥玄,籍贯和生活年代都不同,不能混为一谈。(3)历史上的诸葛亮曾任“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而非“军师”。当时的“军师”只是军事幕僚。而非军队统帅。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全面梳理了《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指出:在史传文学与通俗文艺这两大系统长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双向建构的基础上,元末明初的伟大作家罗贯中,依据《三国志》(包括裴注)、《后汉书》提供的历史框架和大量史料,参照《资治通鉴》的编年体形式,对通俗文艺作品加以吸收改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天才,终于写成雄视百代的《三国演义》,成为三国题材创作的集大成者和最高典范。在论述中,澄清了一些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诸多志怪成分是中华文明沉积的写照,对一些故事原型的溯源再次印证了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后代作品中诸多"置换变形"的成分,也为该作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而且是一座灿烂的智慧宝库。在当今这个竞争的时代,站在自主创业的高度,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国》给予现代人的深刻启示:(1)识人用人,致胜之本.(2)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3)随机应变,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时间与篇幅之间的关系作了多种抽样分析 ,指出 ,《三国演义》叙事速度的控制 ,体现了作者的道德伦理情感和审美理想 ,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比例的变换与调节 ,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选择与评价 ,其间所遵循的尺度不仅是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和故事价值 ,而且是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 ,叙事并非纯形式问题 ,创作主体及其社会文化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始终影响并存在于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从经营之道角度,《三国演义》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人才学教科书,经营之道首在识人、用人,这是致胜之本。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政治军事斗争和经营管理中关系全局成败的首要问题,是决定一个企业、一个团体生死存亡的根本因素;在群雄并起,竞争激烈之时,谁能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谁就选择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成为胜利者。有了优秀的人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战略,还需要灵活而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