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陶渊明诗文的朴真与恬淡通过其诗中的"神"字与"意"字跃然纸上。无论是陶渊明诗文中的"神"字,还是其中的"意"字,与译者而言,都是中古文化"神意"不可违的翻译对象。汪榕培教授运"起承转合"之译笔,使陶渊明之"神"、"意"历久弥新,"传神与达意"比肩而至。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王力先生关于同源词的标准,通过大量的例证,认定“赝”“伪”“讹(言为)”是同源关系;同时,对“赝”的假借字“雁”的训释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南充方言“篾”、“鲰”之义逐条进行训释。“蔑”是小的意思,字又写成“蔑”或者“懱”等。“鲰”是脾气古怪固执,心胸狭小的意思。字又写成“邹”、“奏”或者“纣”等。  相似文献   

4.
梁茜 《考试周刊》2012,(25):18-19
本文主要结合训释词义的方法和原则对"长"字进行了简单剖析,根据大量的古文献中的例句,通过声训、义训等方法训释"长"字的意义,使抽象难懂的训诂方式简易化。  相似文献   

5.
"之称"是《广雅疏证》中一个常用的训释用语,由"之称"构成的训释主要用四种格式。其中在"……,……之称"格式中,训释语经常不是被释语的所指,而是解释被释语的语源、属性、特点、功用、类属、方位、别称等。"……有……之称"是用来解释训释语的名源的。"……是……之称"用来解释异体字的意义。"……亦……之称"用于解释多义词的后一个义项。  相似文献   

6.
历代注家对《孟子》“乃若其情”章之释意不尽相同,其关键在于对其中“情”字之解释.文章通过疏证孟学注释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三家——汉代之赵岐、南宋之朱熹和清代之焦循——对“乃若其情”章之解释,在支持蒙培元将此处之“情”释为“感情”意之基础上,对学界在此章研究中遗留下的“情”与“性”为何可以等意替换之问题,作一发微.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情”不单纯是感性情感,也具有理智的客观.  相似文献   

7.
《汉书》颜师古注,综括古注凡二十三家,遍引四部古本百余部,其中尤以经、史两部为甚。而作为经学附庸的"小学类"文献,颜注所引虽聊聊数本,却是训释古书的基石,因而有必要对颜注征引"小学类"古书之引文加以考释,以见古本。  相似文献   

8.
东晋释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中的"三不易"之"不易",一直被训释为"不容易"。而从文字训诂及道安一以贯之的翻译思想来看,"不易"之"易"宜作"轻易"解,"不易"宜作"不变"解。"不易"并非"不容易",而是不变、"不轻易"或"勿轻易"之谓。"三不易"是为了规避"五失本"而对译者提出的三条"勿轻易而为",概言之:勿轻易以古适今、勿轻易以浅代深,勿轻易臆度原典。可视为翻译的"三戒"。假若将"不易"解释为"不容易",便会把"三不易"当做三条"不容易"做而又要努力去做的事,这不仅不符合"五失本"与"三不易"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完全颠倒了道安的原意。正确训释和理解"三不易",对于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阐发和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及翻译文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幽闲"义训释"窈窕"最早见于《诗经·周南·关雎》一诗的毛传。在这一训诂中,"窈窕"与"幽闲"在本义层面是极为相近的,故从这个角度来说毛氏的训诂仅仅是在这一基础上的"同义互释"。然而,"窈窕"的这一语义却由汉代《诗》家对《关雎》一诗中"淑女"一词"贞专之善女"的理解开始,在经文之外逐渐在语义指向、所属词的词性及用法方面发生变化。这表现为,"窈窕"一词在表示与"幽闲"义相关的语义时,由原先"幽深"本义的单一形容词逐渐变化为修饰"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的形容词及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内涵的名词。"窈窕"一词在西汉后期语义及语法的变化标志着该词"幽闲"义作为一个新义项的形成,这一新义项在东汉时期经过知识分子及民间群众的广泛使用,最终在安帝时期得以定型。  相似文献   

10.
从高校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教师培训在解决"他训"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训",从"他训"走向"自训",调动高校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点燃高校教师自我发展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汉语“把”字句的语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绘事后素”这一论断,是孔子与学生子夏在解读《诗经·卫风·硕人》时生发的一个哲学和美学命题,是《诗经》特有的文化基因与儒家创始人高超的智慧与理性相激发而进发出的思想火花。这一论题的解读在历史上曾引起不小的争议,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一种绘画技法;有人说它是指在白色的底子上作画;有人说它是一种以质朴淡泊的画面效果比喻人的自然朴素之美等等。经学的解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笔者无意在此评判谁家说得更合理更可信,本文只想从“绘事后素”这一命题中“丽质”与“装饰”的关系,引申考量文艺创作中形与神、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等主辅互为关系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3.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得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世纪网络时代的来临,作为培育和塑造人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文化,把握正确方向,做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主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时代“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课题以及“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创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创新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分析汉英语言中有关“手”的习语,揭示其中的认知基础,进一步证实了习语也是概念系统的产物,其意义是有理据的.隐喻、转喻认知和规约常识便是其意义理据所在.这三种认知机制对于习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俊 《考试周刊》2007,(14):47-48
“忠实”标准一直是传统译论的核心。它既是译者用于指导翻译实践的原则,又是翻译评论者检验译文质量、评论译文优劣的尺度。然而,随着国内外翻译研究的发展,“忠实”这个传统译论中无可厚非的标准却引来了争论、遭到了质疑,真可谓见仁见智。本文从三个方面解构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并建议以辨证的观点理解,即“忠实”有程度之分,绝对“忠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但完全抛弃“忠实”也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20.
刘茜 《教育教学论坛》2020,(10):300-301
文章在系统梳理《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认为应从加强案例教学、课程论文、"雨课堂"应用等方面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