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康德和黑格尔在现代性哲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康德从认识论问题进入现代性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寻找社会精神生活统一性的力量。黑格尔意识到作为伦理学关系调节力量的公共理性同康德建立在个体意识基础的理性概念的矛盾,认为康德的理性概念不能支撑现代性的大厦,并实现理论上的超越。但黑格尔对现代性的理解也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是党领导人民在百年现代化进程的内生性实践探索中的历史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模仿,而是兼具自主性和内生性的全新选择,是对资本逻辑主导、理性主义催化和主体性觉醒后西方生态现代性弊病的智慧反思和历史超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了对资本至上发展观的超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实现了对工具理性价值观的超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了对人类中心自然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宣言》作为阐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经典著作,展现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双重维度”。从《共产党宣言》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掠夺式的、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消解资本逻辑的弊端,开辟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形式,形成以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为终极目标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新形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至上”为遵循,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价值追求,超越了西方现代性以资本为主导的资本逻辑;以“共同体和平发展”为遵循,坚持合作共赢的新型发展模式,超越了西方现代性主体主义的对抗逻辑;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路向,超越了西方现代性文明优越的霸权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合理扬弃,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宣言》不仅论述了革命斗争的理论,还阐释了现代性的思想。《共产党宣言》考察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勾画了共产主义现代性的美好蓝图。从《共产党宣言》的现代性思想出发,中国现代化道路应摒弃以资本为中心的掠夺式的资本主义现代性,以共产主义现代性为终极目标,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形式。  相似文献   

7.
生态——经济理性:中国现代化追求中的现代性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完成后,现代文明与现代性分裂同时并存,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借鉴和警示。中国现代化兼具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双重任务,这就需要审视和反思传统现代化中的市场理性与文化非理性之间的关系,实现市场理性的现代转向,建构生态-经济理性,寻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黑格尔确立现代性地位并开启现代性批判,到法兰克福学派在理性中找回克服理性异化的力量;从尼采告别启蒙辩证法,以非理性突破理性统治,到后现代主义者否定逻各斯中心主义,在理性之外寻找进行怀疑的多元原则,这些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性思想演化史。每一种批判都以历史批判者的姿态宣告哲学的终结或是现代性的终结,其实质不过是哲学现代性话语的某种声张,同属于一种观念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彰显人民主体性的现代化,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凸显资本主体性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的现代化,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人民主体性的内涵中,它包括:提升“劳动主体性”,实现人的劳动能力的现代化;夯实“阶级主体性”,创新全面现代化道路;构筑“世界人民主体性”,推进全球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在前现代与后现代的夹缝之中,与此同时,现代化也是当代中国最为迫切的要求和问题。如何看待和借鉴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认识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二者关系的问题。探讨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并对现代性做出反思,从中得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问题以理性精神为核心,具有“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特征。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问题的发展演进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明确的逻辑主线。以现代性问题为理论基础,我国法制现代化所面临的现代化与西化、法的现代性与法律传统、法治与德治等许多问题都能得到的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哲学与资本的世界逻辑构成现代性价值理念的思想体制基础,以理性与自由为价值核心的启蒙运动使传统的宗教世界观崩析。主客分立的思维模式与世俗化的自由主义将价值观引向物欲与功利。理性概念狭隘化,自由主义陷入自我悖谬,资本逻辑将人与自然导向异化与危机。全球化语境下,当以“交往理性”平衡“技术理性”之弊,在纵横两个维度重构现代与传统、主流与边缘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以艺术感性补益技术理性。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方面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性并不总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 ,而是处于交叉互动的共存状态 ,传统对于现代化并不都是有害的 ,而是利弊兼备的 ,明智的作法是利用传统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中国基督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明末清初以来 ,基督教就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进程 ,天主教的学术传教路线 ,新教的文化教育事业及参与变法的理论和实践 ,甚至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运动 ,都表现出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关联。 2 0世纪初期 ,在中国现代性意识演化过程的各阶段 ,诸如新文化运动 ,宗教大讨论 ,非基运动 ,救亡运动等 ,基督教均紧扣时代主题 ,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文学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建构,但是中国现代主体性的建构却是不健全的。正是由于主体性的不健全,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在政治话语和商业话语中丧失自己的言说空间。中国现代文化中主体性建构困难的原因,可能与中国传统形上结构的缺乏有关。因此,重视对西方形上结构的理解和探讨也应当是当下文学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来自欧洲启蒙运动并迅速全球化的哲学理想,现代化是其社会图景。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初期的启蒙救亡、中期的政治遽变、“文革”后的经济建设,至今仍在现代化过程中努力前进。然而中西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形态,决定了现代性进入中国后的曲折与变形。20世纪的中国文学被捆绑在现代化之路上,其审美特质与自主精神都必然受到特定时期历史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词源学、哲学、社会理论、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等五个方面对“现代性”概念进行语用清理,以及从整体性和时间观上反思这个概念,可见其内涵实在太繁杂、太宽泛了。“现代性”和“现代化”这两个概念有区别,前者内含有大大超过后者,而两者部分外延又相互重叠。中国的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同时,要充分意识到现代性反思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8.
审美现代性是学界一直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审美现代性既来自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刺激,又是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廓清西方审美现代性概况并以此为参照,在比较的视野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的流变来阐释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的不同,最后凸显出审美现代性的实践性与体验性。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性发展的三次浪潮中,大学理念逐渐走向多元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理念充满矛盾与交错、对抗与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理念的灵魂,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大学理念的基石,市场主义与国家主义是大学理念的生存机理。当代大学正处于多重转型当中,追寻自身内在的精神家园、达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平衡,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形成全球化时代"国家、社会与大学"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当代大学现代性构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