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孔镭 《华章》2007,2(11):209
张承志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是别具一格的.放浪于地理与精神双重世界的自由幻路,他不停地启程和前行.由红卫兵到知青,由学者到信徒;由内蒙到新疆,由黄土高原到整个大陆.在时空的流转、身份的嬗变中,他没有改变从一走上文坛就喊出的"为人民"的初衷,他一直在坚守"为人民"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湘西"生命世界"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这种"生命世界"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诗化自然的性爱、未凿无尘的童心是其"常性".然而,湘西"生命世界"在现代文明和自身文化隐痛的"共谋"下,原始、本真的"生命"失去原有的自然品质:人性失衡,诗性消失,由"常"趋"变".在这种"生命"的流向中,沈从文对"精神家园"进行了现代性的思考:重建"失乐"的"桃源",重造理想的民族人格.  相似文献   

3.
解读张承志的作品,伴随我们的是那种渗透在血液中的民族大义.慷慨激昂的文字叙述着他内心的悸动和对生活的感悟。而“清洁”却在他的文字中贯穿始终。他怀着一颗纯净的心皈依了他的信仰,用他真实的笔触带给我们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他不愿污浊沁浸染了那个神圣民族的血和泪。他的作品中也无不流露出对劳动人民高洁品质的讴歌以及对清洁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生命之根     
树有根才会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草有根才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有根才会经冬历夏,在凋谢后又盛开……一切植物都有自己的根,那么,人的生命之根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是一位深历着残疾之身的作家,他以自己独到的见解书写了很多关于残疾的人和人的残疾的文章,但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体现了他对信仰的高度肯定,他后来的很多文章也体现出了其对过程的专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信仰的危机与精神家园的重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科学健康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信仰危机。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出现既 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必须大力倡导社会的主导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7.
徐蕊 《现代语文》2009,(7):123-124
张承志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在《黑骏马》中他用超越性的眼光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探索,忍受失落的悲伤和精神无归属的苦闷,继续爱和怀念着草原上的索米娅和奶奶,升华了对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绘画艺术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生命符号,绘画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自我生命复归宇宙的生命精神。本文试图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对绘画艺术的形态学特征形而上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9.
5.12灾难中的生命拯救,5.12灾难后的课堂重建,诠释着灾区教师高尚的师德、挺拔的人格、坚定的信念。从他们所表现出的仁爱与执着,我们看到,灾难虽然使他们痛失亲人,顿失家园,但却动摇不了他们对精神家园的顽强坚守。  相似文献   

10.
葛园 《文教资料》2013,(12):152-153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他尊重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发展,注重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孟子的学说里,对生命的关怀超越了时代和阶级。儒家的文化讲求和谐和发展,孟子的学说尊重人的生命,注重人们精神层次的发展。这对当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精神层次的指导,孟子的生命关怀思想可以成为我们的理论依据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信仰的生命意义与生命教育的应有关切是生命教育的两大问题.人生信仰可以帮助个体珍惜身体、诗化生活和升华生命.在考虑生命教育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关切生命教育的意义本质及符合生命教育本质的活泼形式,反对"放养"式、"饲养"式和"圈养"式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2.
五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到巴哈伊.从他们的信仰者那里.我感受到这是一些受到神圣光芒照耀的不平凡的人.他们心中有爱。也是从他们那里知道.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是“团结”“人类一家”“世界大同”;“诚实是人性一切美德的基础”;物质和精神犹如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看起来似乎是因为它原本就是一颗天鹅蛋.但同样是天鹅,生命的价值有高下之分,生命的状态也有猥琐与高贵的区别.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不仅是外形的华丽蜕变,更是把卑微的生命底色涂染成高贵的生命华彩,是历经磨难之后生命价值的终极体现.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以个体生命尊严的重建为出发点,从生命尊严的个体关怀、平等诉求、价值超越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力图把中国教育改造的基点确立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之上,使得中国教育真正开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通过文明再造实现民族精神的重塑,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现代文明的顺利推进开启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信仰存在问题。信仰教育有助于构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增强社会文化的凝聚力。大学生信仰教育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人类生存的角度重读丽尼的《鹰之歌》,将发掘主体意象“鹰”和“南方”以新的意义,进一步的开掘中发现了一种人生困境:人生——在追求和追忆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17.
梁遇春作为五四时期一位年轻的知识者,在生命追求过程中,由于个性气质、生活境遇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游离的精神特征,这种游离造成了他“自我” 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生活和学习的都围绕考试运行,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精神成长问题,却又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作深刻思考,以致有时会把学习的目标与生命的目标混为一谈。作为一个思维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的学生,他们需要这种思考为其学习和生活乃至整个人生指引方向,需要作为生命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信仰教育来支撑并完成这一使命,实现生命的幸福健康成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理念的课堂是生命的课堂.也是呼唤人性的课堂,呼唤对话的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营造对话的空间,创设对话的情境,构建对话的平台,使课堂充满活力,让教学富有磁性,使教师激情洋溢,让学生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20.
台湾一位生命学家说,人的生命有三重:生理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庸人追求生理生命,所以庸常;圣人追求超越生命,所以卓伟。我既不甘平平庸庸,又难求超凡入圣,所以只能用我的执著、热情、坚定、无悔来追求一种积极进取、乐于奉献、求真务实、淡泊名利的精神生命,并将其视为人生永恒的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