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的主人公春宝娘是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更是身为母亲的奴隶.她被作为流通物--生子的工具被典卖.她的悲惨遭遇以及流着血和泪的屈辱、悲苦的命运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灵魂.在其悲苦的生活经历和结局中处处都表现出她极度的奴隶性,这根源于她生存的极其落后的经济状况和长期的封建宗法社会制度观念的影响以及地域性相沿的陈旧的典妻陋习等社会因素,同时也有她自身性格软弱、忍辱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奴隶的母亲》问世几十年仍饱含生命,大放光彩。就其中的“典妻命题”,许多批评家多从政治学、女性主义的角度加以解读。作者从生命生存繁衍本能的角度,表现了其间的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对原始生命的理性思考。典妻的命题,实际上是生存与死亡的命题,也是生命的无奈与执着的社会呈现。  相似文献   

3.
邓琼秋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0):111-114
柔石的作品《为奴隶的母亲》浓缩了一个身影,这个身影具备双重身份:母亲和奴隶。文中将母亲的含义与奴隶的含义融合到一起,使人看到了两者的等同性与无奈性,这里面其实揭示了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作为母亲的角色,她要做什么,二是在那个时代,母亲的角色被扭曲化,社会的剥削和压迫,社会制度的不公平性,无法发挥出母亲的巨大含义,却被灌输了奴隶的定位,这一系列的经历和演变,充满了作者的控诉与批判。  相似文献   

4.
悲剧女性形象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可谓比比皆是,俯仰即拾。而在这些成功塑造悲剧女性艺术形象的作品中,《为奴隶的母亲》又是其中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作。小说塑造了春宝娘和秀才妻两个悲剧性女性形象,将她们可悲可叹的命运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对社会的感悟和批判算得上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5.
《为奴隶的母亲》发表后,许多评论家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予以解读,本则突破这一局限,辟蹊径,把它放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我”化的大背景上重新加以审视,并进一步指出:小说的深刻意义在于揭示了封建宗法化对人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6.
彭金玲 《海外英语》2012,(18):165-167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篇佳作。该文拟通过对该小说斯诺和张培基所翻译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译者对人名、比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分析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斯诺译本偏向直译,重保留原作词藻,而张培基译本偏向意译和厚翻译,重增补和诠释。  相似文献   

7.
对小说《为奴隶的母亲》的解读和阐释通常是从意识形态的层面进行挖掘,然而,摒弃简单的意识形态批评的束缚,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入手,就可以挖掘出小说新的内涵和更深层的意义。与此同时,在背离意识形态批评的框架下来分析文本隐含的人性化与显性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冲突与张力,可以进一步拓展小说所蕴含的外延,从而使文本拥有更多层面的阐释意义。  相似文献   

8.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许杰的《赌徒吉顺》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两篇典型的以“典妻”为主题的作品。本文从表现主题、描写角度和方法等方面分析两者的异同,并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封建宗法文化对人性的戕害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者基本上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解读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笔者试图从女性民俗的视角出发,考察春宝娘是如何在典妻的民俗下被不断地塑造和加固性别角色及遭遇权利的不平等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又是如何通过民俗被合法化,但女性又以自身的丰富性和辩证性抗拒着凝固为绝对法则的民俗陋俗。同时,也看到作者的男性身份使得文本并未完全表达出女性在典妻民俗下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0.
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郑玉兰主演的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是濮本信先生根据柔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笔者结合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展开分析,以求发掘这部黄梅戏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探讨当黄梅戏作为剧场艺术时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英语教学的目的入手,对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利与弊,从而指出,对于利如何加以利用,而对于弊,应该如何克服,以此来改善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加强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50例初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从而了解初产妇的母亲角色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结构性问卷,调查2006年1月-2008年12月自身居住社区的50名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状况,并进行分析。结果:针对影响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的重要因素。妇儿科护理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并把对初产妇的健康教育及指导延伸到社区护理中:同时关注初产妇产后心理支持,以促进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  相似文献   

13.
使用ASP.NET母版页技术可以为应用程序实现统一的布局。分析了采用母版技术的页面的组成、运行原理,但母版页的使用较繁琐。笔者设计了单个母版页可以为应用程序中的所有页(或一组页)定义所需的外观和标准,并通过开发程序,使母版页与内容的交互容易,为开发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途径。使Web站点的设计方便快捷,风格统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意识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文章着重从母语思维与母语知识两个角度分析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并对相应母语策略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处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贤妻良母角色的母亲们,家庭教育中处于两难境地。他们将人生价值的筹码不可更改地压在了子女身上。但由于观念、化、经济等诸多原因,这一代母亲总是在教育着健康有缺陷的孩子,尽管这不是故意的。为了两代人的健康成长,全社会都必须关注女性追求自身解放,重视女性人力资本的投入,促进妇女发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迁移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小学英语教学中,不顾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英语环境中而一味否定作为母语的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和一味夸大作为母语的汉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负迁移作用,都是片面的。对于母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应当辩证地看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合理使用,适当使用。母语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正负迁移作用,具有相对性,创造“第二母语”环境存在可能性并可取得较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的母亲形象,经历了革命母亲、本色母亲和妻性失衡式母亲的嬗变过程;经历了精神特质由革命化向人性化、世俗化下移的转变过程。作家们以母性原型为本色,凸显出母性中的共性,感人至深地写出人人心中对母性的美与善,将母亲的本性作为人道与文明的宝塔,照射与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灵魂栖所,点亮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母爱之光,并在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革命母亲形象的光泽也在于此。将妻性失衡式母亲形象作为叩询历史、拷辨人性的艺术载体,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选择,它使母亲的形象闪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性光泽,预示出母亲形象塑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中期,“妇女回家”与“贤妻良母”的讨论在报刊流行一时。主张妇女回家的多为男性,而反对妇女回家的多为女性。回顾此次论争,考察论争发生的背景及两性观点的歧异,促使人们对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