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诗经》时代,桃花就是女性青春、美丽容颜和婚姻幸福的象征;唐代开始,描写桃花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宋代园艺业发达,花卉仍然是文学创作常用的题材。宋代桃花意象作品比唐代增加很多,宋词中桃花意象在常见花卉意象中位居前列。由于诗词体裁的不同以及时代、社会等因素,宋词中桃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具有不同于唐诗的特征。宋词中的桃花意象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桃花和桃花源,象征爱情和超脱的境界。宋词中桃花意象所象征的爱情往往是感伤的。南宋时期,士大夫、文人注重对情感性灵的醒悟和品味,追求隐逸、超脱的境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成为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海子的诗歌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与海子的人生命运相关联,他的诗歌中也出现了一些固定而独特的意象,如"麦地"、"村庄"、"黑夜"等。除了这些意象以外,海子诗歌中的"桃花"意象也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因为海子的"桃花诗"没有继承传统,完全是他自己独创的,并且与当代诗歌中的一些描写桃花的诗歌含义也有所不同。他诗歌中的"桃花"与"血"、"火"等意象相关联,象征着死亡与毁灭。而海子也是以"桃花"自喻,暗示了自己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桃花和杏花因其色彩鲜明、形态优美、寓意独特,被古典诗家广泛使用。桃花和杏花在古典诗词里,有相同的意象意义,但更多的是各有不同的意象意义。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唐诗中有大量的关于桃花的隐喻。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唐诗三百首》中的桃花意象,认为诗歌中的桃花隐喻把花作为源域,人或其他事物作为目标域,诗人将桃花的外表、特性、生长环境等映射到人或其他事物上,形成了桃花意象隐喻的映射机制,从而得出桃花映射了女子、爱情、春景、时光、品性、悲情等。  相似文献   

5.
桃花是古典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诗人、作家笔下的桃花形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本文意在分析一些以桃花为题材的名篇名作,走进桃花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道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其隐忍退让、清静无为的生活信条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从道家这个角度来观照宋词中的桃花意象,试图挖掘出蕴含在桃花意象中的道家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隐逸思想。桃花花期早,它的绽放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正契合道家的自然意识。桃花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与人事衰变的不可逆转形成鲜明的对照,引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桃花是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的花卉,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五彩缤纷的桃花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的灵感,他们纷纷吟咏桃花,赋予桃花多姿多彩的意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花原生长于我国北部与中部,春秋时期的《诗经》就已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桃花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由于桃花娇媚动人,大方烂漫,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桃花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出现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中篇小说<桃花梦>中,桃花作为意象,同时蕴涵着多重意义,它不仅预示了主人公即将经历的桃花运以及桃花散净后的寥落、孤独和无奈,而且也隐喻了当代官场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官场规则,同时还显示出现代人所追求的"纯粹爱情",正如梦境一般可遇而不可求,也如幻影一般一触即碎,更像桃花一般因时节变化而难逃零落和支离破碎之命运.  相似文献   

10.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集合了桃花这一意象的诸多意蕴,作者承袭了桃花意象的传统,既以桃花的娇艳暗示香君的美貌,同时也暗合着香君妓女的身份,而桃花的飘零无疑是香君坎坷命运的再现.作者最终还为两位主人公设置了一个"桃花源".以桃喻人,借桃言情,言桃明旨,作者用生花妙笔展现了香君这支桃花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桃花源记》为中国传统文人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模式,同时也对其后诗文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来追寻陶渊明在诸多名花中情有独钟选择了桃花作为其象征的原因,并探讨他的这一选择对后世桃花意象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桃木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心灵与情感的结晶。桃木应用于巫术,其源头来自于原始人类的木崇拜,来自桃所被赋予的生殖崇拜观念。世外桃源是文人理想中的诗意栖居。桃源意象具有桃板、桃符的象征意义。人面桃花是一种对气韵之美的体现,表现了生命的内在动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农耕和畜牧社会条件下,物候对古人来说极为重要。桃花常见,阳春三月开花,花色鲜艳,因而常被人们作为春耕和其他农事开始的信号,古代农书、类书等文献也多以桃花开作为春天的物候。基于对桃花物候的认识,文人在描写春天或者春日节令时,也常常以桃花的盛开或者凋谢为其表征,通过将桃花与李、柳或者莺、燕、杜鹃等组合来描写早春、盛春、暮春之景。与其他春日花卉比较,桃花的物候意义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桃花”意象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鲜明突出,与害溪、松江等构成了渔隐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作者追求的理想栖息地。但在唐宋文人改编的《渔歌子》中,“桃花”意象逐渐淡出,或被其他花种取代,或直接退出。同时,其诗词中的渔夫形象也随之改变,诗词的整体意境也由单纯的欣赏型变为凝结着作者主观感情的复合型作品。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桃花”意象的复杂内涵,创作主体的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文章梳理了新时期文学中“人面桃花”模式的爱情作品,剖析其质素构成、发展脉络、内蕴本质及走向。这一类型的作品处于文学进行世俗观照与终极关怀的联结点,言说了千百年来灵与肉之间的游离。“人面桃花”恋情模式是生命剥离了世俗假面和规则桎梏后的本性呈现,呈现出对人本性的认同性寻求。但伦理的困境与约定俗成的压力却使得原初的爱情阐述搁浅于失语的海域,且由于作家无法解决这个模式伊始的不合规定性,在世俗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徘徊不已,这一切都使得“人面桃花”恋情模式最终走向了游戏的迷途。  相似文献   

16.
《桃夭》是《诗经》中一首轻快活泼的祝婚诗。全诗三章均以茂盛而美丽的桃树起兴,从修辞学角度讲,属于以物喻人的比喻;从《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段看则属于兴中兼比,具有明显的隐喻性质。作者选取桃树作诗的整体隐喻意象,以桃花、桃子、桃叶作多重隐喻,层层递进地对新娘婚后生活幸福、早生子女、家业兴旺做了巧妙暗示,同时结合"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写实,表达了对新娘幸福美满的婚后生活的热情祝愿。《桃夭》的这种多重隐喻既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又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物象与寓意是意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物象和寓意可以发生文化意象的转换。通过崔护和桃花姑娘的心理复原,可以穿越时空场景,加深理解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人面桃花的爱情文化原型是:桃花物象+悲剧爱情寓意。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花已经脱离了一种简单的植物物象,而变成清骨、幽芳、弄妆、疏丽、严霜等代名词,赋予一种中国古典人文气质。在西周初年,桃花就被认为是带来婚姻爱情的"信物"。在现代,桃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了爱情的俘虏和悲剧残美。第二,"人面桃花"表达一面之缘竟成永别之意,寓意着男女之间错过了就将铸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和悲剧。人们在具体物象中寻找的是并不存在的影子,这首诗寓意了一种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桃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意蕴的典型意象,既被赋予明艳积极的喜悦色彩,又承载了不幸、苦难的感伤情绪。自唐以后,众多文学作品中,桃花的文化意蕴则逐渐单一化,感伤性文化内涵增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李绍珊与其女儿李虹玉(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合著的《桃花六记》是一本另类散文著作。全书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史料和科学考证,来探寻桃花的历史渊源,入文、入诗、入画,给读者以美好的向往和奋进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