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汉称呼语的差异及翻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折射出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文章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差异,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称呼语的情感指示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交际动机指示功能三方面分析了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同时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称呼体系,在翻译称呼语时为了达到语用等同,必须注意文化、关系及语境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是京味小说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小说的四个英译本为切入点,从称呼语、诅咒语、地名三个方面分析体现"京味"文化负载词、词组、俗语的翻译,并通过具体实例,对比四英译本中不同译者在北京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以及译文效果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异化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对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红楼梦》《儒林外史》及其杨宪益夫妇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文学语境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著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在试图努力忠实原文,但在意义和口吻上都一定程度地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这导致称呼语所蕴含的"身份意识"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称呼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译者进行翻译时应在充分考虑读者认知语境的基础上,借助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学科知识,采取适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汉英翻译中,通常按照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和担任的职务称呼语用对象,且关注其称谓语的指示功能与角色定位。不但要遵守约定俗成的习俗、礼仪,还要遵从应用型翻译"约定信息展示""即成事实诱发""目的语目标隐匿"的交际手段与功能,从而把汉英职业和职称称谓语的翻译活动,从单纯介绍型交际互动转变为一种文化视域转换过程,并顺利完成目的语功能导向的跨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可以使用语言的不同侧面如习语、称呼语、宗教信仰与词汇等几方面来探讨及研究翻译。  相似文献   

8.
称呼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角色"定位,是开展交际活动的依据.在经济改革的大潮冲击下,以往"姓名 职务全称"经典模式的称呼语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一种新的称谓方式--缩略称呼语悄然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多元文化对语言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跨文化交际学和语用学两个角度 ,结合称呼语英译汉的实例 ,探讨称呼语翻译中达意和传神的相互关系。翻译时首先应忠实原文 ,力求达意。在达意的基础上争取传神 ,以最大限度地取得译文与原文交际值的翻译等值  相似文献   

10.
林凤 《考试周刊》2007,(46):60-61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自称词是称呼语的一种特殊用法。本文就老舍话剧中自称词的运用,按视点把自称词分为直接自称词和间接自称词,并分析了这两类自称词的结构特点,特定语境中自称词呼应词的特点及在一定语境中所表现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社交称呼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应用角度谈论了现代汉语社交称呼语的表达形式。探讨了社交中的一些反常称呼现象,并从中总结出它们在使用上的特殊规律及规则,最后,就如何在交际中恰当使用人物称呼语的问题,论述了语境中的诸种因素对人物称呼语使用的制约陛。  相似文献   

13.
董星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1-122
了解英汉亲属标准称谓词的差异是保证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基础和语言交际顺利进行的前提。英汉亲属标准称谓词的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文化对它们的影响,只有了解了文化差异,才能从根本上了解英汉亲属标准称谓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语言性别歧视是性别歧视的重要形式之一。英语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主要包括:称谓形式中的歧视;词汇的不对称性;语义所指方面隐含的贬义色彩;男性词的泛指现象;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他方面。这种性别歧视现象有着深刻的形成原因,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运动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人们正在采取各种方法来消除或改变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5.
性别歧视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又体现在对女性的称谓上。通过对女性称谓的研究发现: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女性称谓歧视语,但其发展趋势是语言的中性化。  相似文献   

16.
I would like to start by thanking the organisers of the congress for giving me the opportunity of addressing you,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Europe. I value this oppurtunity and I hope that the words I have to say will be of some value and interest.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汉字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随意解说汉字的现象.汉字研究是一门科学,必须尊重汉字研究的历史、尊重汉字发展的事实、尊重汉字发展的科学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汉字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聊斋俚曲集》是清初山东淄川(今淄博)人蒲松龄所著,书中以当时的鲁中方言根据《聊斋志异》故事及当地风土民情编写了大量唱词。通过分析唱词中的对话部分,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到清初鲁中地区的方言中对第二人称的称呼方式大致有五种,即"你"、"称谓词"、"领属敬辞"、"您"以及"恁"。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raws upon the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ten university vice-chancellors in the United Kingdom on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in providing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direction for their institutions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paper reveals the perceptions and spoken words of these leaders as they identify the key challenges shaping higher education, their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these challenges, their struggle to maintain the core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and finally,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语言的恰当使用,必须同时考虑语法、修辞等因素。"先生"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尤其需要考虑修辞、习惯等。谨提出三点以供讨论:1)在现代汉语中称谓古昔先贤时不宜用"姓名+先生"的格式,称呼他们另有习惯;2)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将"先生"用为男士的专称,不宜提倡不加性别区分地用以称呼女性;3)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先生"不宜一律译为英语中的"Mister",两个词在两种语言中的意义并不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