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1911-1983),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戏剧家之一。《春季风暴》(Spring Storm)是他的一部早期作品,2011年首次整理出版。虽然不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品,但田纳西·威廉斯的其它代表作品与此剧的创作风格与手法可谓一脉相承。文章以剧中人物角色的象征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最主要的创作手法——象征主义手法。  相似文献   

2.
李颜萍 《成才之路》2009,(32):38-39
作为20世纪美国意象派的代表性诗人,威廉斯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是现代视觉艺术勃兴的时代。本文通过对威廉斯诗歌《伟大的数字》分析,探讨现代视觉艺术与威廉斯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关系。他确立了“一切皆可入诗”的文艺思想,在诗中构筑了复杂的张力体系,并在诗中借用绘画的元素——色彩,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张力表现多样并存、运动变化的世界。正是这些富有开创性的成就,使威廉斯成为美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文化"的定义、威廉斯与M·阿诺德和利维斯主义、威廉斯与马克思主义三方面探讨了雷蒙德·威廉斯思想中的"大众文化"问题,指出威廉斯共同文化理论的提出,对于解决中国当前文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是二战后美国最为杰出的南方剧作家,对美国戏剧乃至世界剧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对威廉斯的研究持续升温。笔者查阅和搜集了相关文献和资料,从创作情况、译介情况和研究现状来梳理威廉斯在国内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5.
论文分两部分论述威廉斯的诗歌创作理论与实践,第一部分写诗人的创作发展过程,着重介绍他大胆探索及敢于开拓与创新的精神,并对其诗歌的总体特点作了粗略介绍。 第二部分介绍威廉斯的代表著长诗《帕特森》,并通过长诗进一步阐述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6.
夏晓辉 《教书育人》2009,(12):108-109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出生于新泽西州鲁瑟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1906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作为一名业余诗人,他经常利用病人就诊的间隙进行创作。对威廉斯的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她在结婚前曾赴法国巴黎学习绘画三年。  相似文献   

7.
威廉斯的诗歌理论主张以意象来表达思想,作者尽少作主观评说.读者通过诗歌的意象不但可以得到关于诗歌比较客观的解读,也可以通过诗歌的了解到诗人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诗歌的完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威廉斯内心对美的独特需要使读者可以欣赏到日常事物在瞬间带给我们的美感、威廉斯坚持用意象更加客观地表达思想、选择更加客观的言语形成了威廉斯质朴、简洁的诗风,而支特这种诗风的是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威廉斯对"文化"一词进行了重新阐释,提出了"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新文化观,并把它作为建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借助于这种新文化观,威廉斯进一步完善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公式,并克服了当时英国文化研究中的机械论倾向;威廉斯的文化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通过对利维斯主义的批判,威廉斯指出:工人阶级文化并不是他们贬低的"文明",而是一种非常出色的创造性文化.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学界对于著名新左派史学家威廉·A·威廉斯的美国外交史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看法是,威廉斯是一位经济决定论者,他对美国外交的思想文化层面(或意识形态层面)重视不够。实际上,这是一种流行的谬见。威廉斯为美国外交史提供的不是一种经济解释框架,而是一种文化解释框架。然而,不管是将威廉斯的方法论归结为"经济决定论",还是归结为"唯心论",都是对威廉斯外交史学的一种简单化解读。"简约主义"的标签不可轻易加在威廉斯的头上,因为他在其概念框架内清醒而巧妙地处理着观念与现实、结构性因素与人的能动作用、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威廉斯的美国外交史学,对美国外交史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色的手推车>是美国著名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经典之作.一生从医却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威廉斯,坚持用地道的美国语言来创作.本文主要从文体的角度来分析其经典作品<红色的手推车>,并找出此诗的艺术美和其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西传"的大语境下以威廉斯对中国古典诗歌创造性的翻译、接受和移用为基点,考察威廉斯景物诗中中国古典物我观之体现。威廉斯作为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精神导师,借中国古典诗歌"他山之石",身体力行地鼓励美国诗人把自己从传统语言的囚笼里解放出来,对生活作如实的呈现。威廉斯的景物诗充分传达出对生活本质的透彻理解与高度尊重,获得了自然人生与艺术匠心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梳理威廉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剖析威廉斯关于现代主义的分析逻辑和体系:现代主义的实质是人类控制性行为模式的极端化,传播技术作为现代主义的重要文化形式成为控制性思维转化为控制性行为的催化剂,而威廉斯以"与邻为善"为原则建构起来的共同文化为困境中的现代主义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3.
作为深受俄国剧作家契诃夫影响的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其剧作《欲望号街车》里表达了与契诃夫的名剧《樱桃园》极为相似的创作主题。然而,两位剧作家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各自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了这两部主题相近的戏剧有着不同的审美特质。威廉斯的悲剧性审美观照和契诃夫戏剧性的审美心态赋予了这两部主题近似的戏剧以相异的戏剧冲突处理方式,形成了两部戏不同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契诃夫与威廉斯两位剧作家不同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这近九十篇的散文作品中,会慢慢发现威廉斯在美学及其戏剧表达艺术上的变化。从刚开始的抒情派诗人,当初其创作诗歌只是为了寻找一种不一样表达的方式,到后来变成为戏剧家,因《玻璃动物庄园》而一夜成名。这些散文反应了威廉斯在几十年期间的成长与变化。  相似文献   

15.
田纳西·威廉斯《去夏突至》哥特风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纳西·威廉斯的哥特风格剧<去夏突至>在铺设主人公塞巴斯蒂安的终极之路时预设了三重结构:一是生物哲学层面探讨威廉斯对达尔文主义的看法,二是神话层面改造圣塞巴斯蒂安传说和"死亡与重生"神话原型,三是伦理层面探讨人在物欲世界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通过这三重结构的合奏,威廉斯揭示了他对世界恶魔性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威廉斯一生致力于诗歌形式的探索研究,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愈发追求将诗歌与绘画融合,将绘画的设计与诗歌的设计融合于他的艺格敷词诗歌的创作中。《盲人寓言》是威廉斯晚年时期创作的艺格敷词系列诗《勃鲁盖尔的绘画》中的第9首,这首诗是威廉斯将绘画的设计与诗歌的设计进行融合的典范之作。在诗中他挖掘诗词、诗行与诗节的设计形式,试图运用诗歌诗行排列形式来模拟绘画的构图及其图像意蕴,通过诗歌文本设计来再现、转换并重塑勃鲁盖尔的绘画;同时表达他对勃鲁盖尔及其艺术的独特方式的赞美和敬意。  相似文献   

17.
威廉斯的悲剧理论的先锋性,集中体现在人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意义枯竭"这一问题的回答。威廉斯发现,只有反对古典悲剧当中对康德式的理性主体的追求,发掘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才能重新确认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考察萨德、叔本华、尼采、加缪、萨特,从他们对于非理性因子的思辩当中汲取养分,就成为威廉斯悲剧理论建构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大雪纷飞的星期六的下午,小男孩威廉斯和他的父亲正在清理暴风雪过后落在通道上的树叶和树枝。休息时,他们静静地坐着看落雪。"爸爸,我的朋友告诉我,每一片雪花都是不同的。"威廉斯说。"我相信这是真的。"爸爸答道,然后是短暂的沉默。"我们怎么知道每一片雪花都是不同的呢?"威廉斯问。爸爸微笑着看着儿子说:"我们只要验证就知道了。""但对我来说,它们看起来都是  相似文献   

19.
朱慧 《文教资料》2008,(14):26-29
本文以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的"他者"理论为指导,按照剧本创作的时间顺序逐一分析了田纳西·威廉斯创作于1945-1961年的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角色,发现这六部剧作中的女性话语呈现出一种逐渐增强的趋势,显示这些女性角色对男性的依赖程度和对男权社会的价值标准的认同度在不断减弱,实现了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对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方面对何卫华撰写的《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与"希望的资源"》(2017)一书进行了评析。该著作分析了文化研究作为政治事件出现了历史语境,探讨了文化中蕴藏的政治和革命要素和大众传播的政治潜能,揭示了文学表征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间的关联,运用威廉斯的观点论述分析了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本文认为,通过文化研究理论的比较和对比,该著作清晰地阐明了威廉斯理论的独到之处和现实意义;以威廉斯的文化批评为视角,对一些经典文学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引介了威廉斯的独特的文化研究术语,加深和拓展了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