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鲍德里亚认为,在当代西方社会,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从人们最熟悉的“物”当中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和秘密;他通过对大众日常生活的研究,达到破解大众消费文化的目的,认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当“符号”性消费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就真正进入了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2.
让·鲍德里亚从符号学路径的解析凸显了消费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的符号化控制了物的消费、文化的消费和服务的消费领域。符号消费社会的出场,挑战着思想家们的智慧,时代呼唤着新型消费理念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鲍德里亚认为女性身体消费作为符号消费的一种,体现了消费的符号化和系统化。这种消费的流行既与女性及女性身体的解放有关,也与身体本身具有的功用性——美丽和色情相关。如今,越来越体系化的消费正在主导我们的生活,深入解读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代女性身体消费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刷新了人们对消费的认识,他认为在生产的商品及服务相对过剩的背景下,消费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引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在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解读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分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规范学生消费行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上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消费取代生产的逻辑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人们消费的对象,在形式上是物,而本质上则是物所代表的意义,消费的真相不在于享受物,而是要实现生产、建构和控制的功能。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为研究日常生活的消费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他以符号学为切入点,对消费社会进行了审视与诊断,认为消费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消费,符号消费其实质在于对人们社会身份的建构,因而符号消费的目的在于对差异的追求。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社会的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由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化为消费主导型社会,消费也从满足生存需要的“使用价值消费”转向满足社会定位需要的“符号价值消费”.在他看来,这一转化的内在逻辑体现在符号政治经济学之中.他力图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去超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社会批判理论语境之中寻求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突破点,并以此来建构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社会学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8.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是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消费异化是一脉相承的.鲍德里亚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商品,在消费方式、消费内容、消费动机方面都已经符号化了.文化符号化的实质是在消费社会中文化的意义与符号之间产生了无法逾越的跨距,在大众传媒的强大推动下,文化的意义被消解.人们的文化消费只是符号消费.这些观点对于中国建设先进文化具有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思潮是西方社会思潮的重要内容。校园贷的产生与消费主义思潮的传播、影响息息相关。消费主义思潮亦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等造成现实冲击和危害。为抵御消费主义思潮侵袭,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媒体责任担当,注重家庭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0.
以两种流行的社会分层概念小资、布波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现阶段白领阶层的社会分层状态进行探索。作者认为,首先这二者之间有部分的继承关系,但同时布波更强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二者都可以由消费符号来体现与其他阶层的异质性。最终的探讨是为了寻找一种在精英阶层和民众之间的中间阶层,分析这个庞大的中间阶层在社会运行中的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谐消费是面对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环境灾难和心灵困境而提出的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消费方式追求人一自然一社会的相互协调,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知识的性质在后现代视野中发生了变化,知识商品化是其特点之一。知识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要素之一,其性质的变化必然引发高等教育的变革。知识的商品化改变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分配比例;知识商品化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知识商品化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虽然知识商品化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但是学术界应确立自身的坐标,按照自身逻辑获得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从规限到自由:后现代教学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模式不断改造、超越和再创新,是教学创新的本质。突破教学模式,走向教学的自由,实现无模式化教学,是后现代教学理念的体现,也是教学艺术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福特主义时代的到来给大众日常消费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即符号消费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针对这一变化,当代西方礼会理论家们展开了新的探索,形成了符号消费批判理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以及新消费工具批判理论,它们都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视野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新型的思路,它比以往的概念更充满乐观、希望与建设性,它是一种多元的、整体的、生态的概念.后现代视野中的人文精神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体现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也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6.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文化形态错综复杂,而且中国业已进入传媒发达的信息社会。从文艺创作上来说,思想缺失进一步加深,创作丧失了伟大的困惑感和深渊感,部分文学创作的思维新闻化、写作的趋利性越来越明显。就作品而言,出现了很多堕落性的形式,如无心智的"蠢文艺"大行其道,网络文学则是网络生态产生的一种注水性文学。信息时代的文艺在多样化的同时,更应保有一种精神上的高度,从而排斥全民性的狂欢与堕落。处在传媒引导和信息包围下的受众,其生活可能失重,因为电视等媒介只是宣传的机器和娱乐的工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本身是社会发展产生出来的悖论性结果,人们应在消费主义的洪流中认清本真之我。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的转变,后现代作者理论与互文性理论双管齐下,抽离了著作权法的立法基础——作者与作品的所有关系以及作品的独创性,对著作权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消费观的构建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相一致,都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之间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因此,它的构建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消费时代为儿童文学的创作与接受提供了崭新的文化语境。这种语境既为儿童文学的持续伸展提供了相应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向儿童文学惯有的价值诉求提出了严峻挑战。准确判断并重新确认儿童文学的现代文化身份.进而探讨其既成和应有的叙事路向.已经成为严肃而紧迫的学术课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呼唤并珍视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诗性品格、游戏精神以及与科学理性相反相成的幻想冲动。面对消费时代商业化、电子化、多元化的叙事路向,继续秉持健康的人文情怀.尊重率真的儿童意识和游戏精神,追求表达方式和叙事路径的多样化实现.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李方 《教育研究》2004,25(11):35-40
后现代教学理念可概括为:解构与反思的教学范式、互动与建构的教学过程、"去中心"的教学行为、对话与阐释的教学方法、过程与主体的教学评价取向。后现代教学理念是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超越,其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