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赵光怀 《编辑之友》2016,(10):71-75
“中国梦”是一个综合性传播符号,包含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三个层面的话语主体,国家梦和民族梦属于集体话语,人民梦兼具集体话语与个体话语的双重属性.不同话语主体具有不同的内涵,共同构成一个话语整体.在叙事模式上, “中国梦”具有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的双重属性,国家话语和民族话语偏向宏大叙事模式,人民话语偏向日常叙事.不同叙事模式具有表达同一话语主体内涵的适应性,在传播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传播语境和不同的受众群体,灵活运用不同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上海外语频道(ICS)将于今年大年初一奉献一台大型综艺节目爱上这一晚ICS洋春晚,这将是沪上第一台最具国际化元素的春节晚会。据悉,在洋春晚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明星济济一堂,不仅有ICS中外籍主持人才艺大展示,  相似文献   

3.
情景化叙事以清晰的叙事逻辑展现非遗的历史厚度、地域广度和思想深度,以浸入体验式的叙事方式呈现非遗的传统特质,以国际化的叙事话语彰显非遗的价值内涵,从而向海外受众传播非遗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杨扬  孙卫华 《当代传播》2023,(3):106-109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某种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这对明确文化身份、确立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观众的离散式观看取代了以往的沉浸式观看,春晚由此变成了更大的社会交往场景的一部分。基于春晚仪式景观的文化意义,春晚的未来着力点不在于重新夺回客厅中心,实现观众的沉浸式共看,而在于对观众共在场景的营造。春晚需要打造“春晚+”的内容生产和播出模式,转换意义建构与互动的空间维度,重新挖掘仪式化传播的内在潜能,以实现从“共看”到“参与、共在”的新型文化广场的建构,缔造新技术语境下的集体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5.
卢彬 《声屏世界》2012,(5):32-33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开办30年来备受社会关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观众在除夕夜收看央视春晚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而每届春晚的"零点报时"由于其特殊的时间和意义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按文化发展周期律来看,一种现象沉淀成文化,是通过兴起——兴盛——衰落——修正变化再生的生存轨迹沉淀而再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赶上了"‘春晚’文化"形成的周期。"春晚"文化的出现,是在一个民族百废待兴中人们用智慧的、试探的方式,借用一个民族风俗  相似文献   

7.
经过32年的发展,春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国家在场、人民联欢等成为了春晚仪式性质的主要表现主题。近些年,节目形式固定、内容雷同等渐渐被人们所诟病。卫视春晚崛起、其他媒体和观众角色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春晚的仪式性质。2014年春晚升格为国家项目,采取了外聘导演的举措,开场短片体现了创造者们的思考和改变,这预示着央视春晚开始了自身的救赎,春晚的仪式性质将被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8.
说起过年,大家必谈的一件事情就是春晚,在时间的流淌中,它俨然成为了一种仪式,更是对家的一种牵挂。羊年春晚,在不变的情谊中,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新风,像一出精彩的"大变脸"。变脸一:在内容上,新增春晚吉祥物和反串歌曲表演。央视羊年春晚新增吉祥物"阳阳",表达了"活泼阳光、三阳开泰"的美好寓意。这是33年春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吉祥物,开春晚之先河。在春晚直播结束的第二天,吉祥物"阳阳"就在京东、天猫等各大电商平  相似文献   

9.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伦生 《文化遗产》2010,(4):98-102,115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口耳相传"是其人文教化传统。唐以后逐步出现改造汉字以记音表意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并流传有大量民间口头创作的诗体抄本。作为口头文本的"固化",这些抄本大致可归结为"欢"、"唱"、"麽",即抒情性叙事、历史性叙事和宗教性叙事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在壮族的传统教化习俗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而作为宗教性叙事文本的《布洛陀》,在整个壮族的民间叙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体育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当代传媒推动并建立起一个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明星体育"文化机制.在这一机制中,明显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媒介叙事策略.这就是娱乐叙事、英雄叙事和反思叙事.通过对这三重叙事策略的考察,可以充分揭示出中国当代体育传播中所包含的商业主义诉求、意识形态表述、民族身份认同、国家形象塑造等多重文化内涵,进而揭示出中国当代大众传媒的复杂文化生态及其弊病.  相似文献   

12.
陈欣 《新闻世界》2013,(11):58-59
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两个层面展开对春晚"国际化"策略的讨论。在对春晚及其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指出春晚"国际化"是解决春晚当前自身困境,满足时代和国家需求,最大化地发挥春晚价值的一条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3.
席赞 《现代视听》2011,(12):31-35
面对新媒体的传播格局,尤其是网络春晚的冲击,近年来央视春晚略显疲态,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命力。除了颇受关注的收视数据外,在民族精神、节日庆典、国家形象等方面,基于其特殊的媒介身份与价值,央视春晚拥有网络春晚难以替代的优势。参考网络春晚的经验,央视春晚可从节目制播、话语呈现、民族文化等层面突破常规,担当起中国最大电视平台之上最知名公众节目应有的职责,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合一,传播欢乐与关爱,维系国民情感与信仰,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以实现价值的延续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2013年7月15日光明网上有一篇文章,说:“著名导演冯小刚正式取代哈文执导马年舂晚,这标志着洋溢着冯氏风格春晚的‘集结号’即将吹响,2014年马年春晚的最大看点,冯氏能否拯救春晚近年来显现的颓势和失色?”文章的标题是“看冯氏幽默能否让春晚死灰复燃”.让春晚改变面貌,能说“让春晚死灰复燃”吗?  相似文献   

15.
魏敏  魏华 《新闻战线》2022,(4):55-58
对于中国人而言,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文化意义,也是年味儿的重要来源。“春晚”作为一档常态化“年播”节目,将千千万万家庭凝聚在了一起,相互了解、建立共情,是国人辞旧迎新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除夕之夜的一道精神大餐,春晚延续着传统节日固有的仪式感,而看春晚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习惯。春晚作为民族文化象征和传统民俗,形态上也进行着创新更迭,既展现新时代的魅力,也丰富着这一年俗的文化内涵和情怀底蕴。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是没有传统文字的民族,通过神话传说的叙事与仪式的双重构建来显示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哈尼族"磕竹筒"仪式出现在哈尼族白宏人的丧葬活动中,解析其"磕竹筒"习俗,探讨哈尼族民族文化认同内涵,反思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春节"新民俗",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已经成为一个节日的象征符号。春晚自创办之日起就具有官方色彩,是国家话语权的表达渠道,"是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植入民族所传承的传统节日的体现"。([1])本文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为分析基础,约翰·B·汤普森关于意识形态的运行手段为行文思路,分析春晚以"国-家"仪式观与无差别"共同体"的途径,在观众中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出"政治的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宏大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房伟在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通过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现象和典型文本的研究,从再启蒙叙事和民族国家叙事两个维度,论述启蒙与革命、与世俗化之复杂纠缠以及史诗型长篇小说的时空塑形,揭示了宏大叙事在20世纪90年代暧昧整合与艰难再生的状态。这一论述对理解文学史和思想史脉络中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印刷技术与摄影技术的高度发展,优化了图像表意传统的内涵,促成了"图像叙事"时代的来临.尽管在人类交流方式中,图像叙事相较语言叙事长期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但是在文化、新闻、出版领域,以图片为主的视觉符号正在挑战文字符号的主导地位.随着新媒体逐步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图片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已成为当代新闻媒...  相似文献   

20.
冷凇 《声屏世界》2010,(6):47-48
春晚不能承受之重 央视春晚曾在电视独霸天下的时代创造了文化奇迹和收视神话。如果从春节联欢晚会最初的定性出发,无非是在除夕夜这个特殊的时刻以文艺形式举行的一次联欢活动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