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其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在城市化的道路上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化的城市化道路,结合中国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等国情有取舍地借鉴西方经验用发展的眼光为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战略布局。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之下,华莱坞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着;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和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大众传播性、影响的广泛性等正逐步推进人类文化的变革。同时,作为一门独特的产业,电影对于中国社会的经济的结构的变革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华莱坞的研究在城市化热度发展的现实面前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华莱坞公路电影的崛起有如下意义:它已经成为了公共话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对于孤独者的刻画会对受众的经验建构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以流动的时代以及集体的失联为社会背景,如何处理三个自我以及与之对应的三重关系,是每个人在面对孤独时所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在对影片中孤独者如何处理自我与外在关系进行分析后,本研究认为华莱坞公路电影的整体调性是积极的,在孤独问题的处理上,包含着对关系的自识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在电影叙事学的视野下,本研究从时间符号、空间符号、人物符号和事件符号四个面向展开,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累计票房超过1亿元的110部高票房影片进行分析,从中抽离出商业电影的共同叙事规律与法则,提醒人们关注"怎样讲"故事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与模式"讲故事。研究发现:华莱坞高票房电影在时空选择、人物性格塑造、戏剧冲突和结尾类型方面的确有章可循。首先,叙事背景年代多为当代且题材固定,线性叙事手法依然具有压倒性优势。其次,空间符号偏向设定于现实空间,异国场景更受喜剧、动作和爱情片青睐。再次,在人物符号上,过半数影片倾向于选择单一或少数主角,同时绝大多数主角个性中具有明确追求。对主角演员的选择,明星参演几近定则。最后,在事件表达上,高票房电影以外部冲突为主,混合内部冲突的情况最为常见。除计划拍摄续集或者系列电影外,闭合式结尾使用频率更高。这些共性的发掘,不但有利于推动电影叙事的行进,更有力地证明了叙事方法与市场表现、影片架构与传播效果之间存在既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电影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文化产物之一,每年有接近75亿的观影人次,中国更在2012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华莱坞电影工业蓬勃发展。然而,近年来因为互联网,带动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网络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等装置的兴起,并搭配影音应用软件与多媒体装置,逐渐改变了观众选择观赏电影的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电影开始数字化制作,电影院也积极增建数字银幕来播放3D与巨幕IMAX电影,运用大银幕的声光效果吸引观众,无形中也影响了近年的电影流行趋势,然而在面对各大影音平台与移动装置的日益普及下,消费者面对持续上涨的电影票价是否还愿意走进电影院?电影院未来该如何转型来继续吸引消费者?本论文旨在分析近年观影人次与票房收入变化,并提供华莱坞电影产业硬体发展的可行方向,配合中国电影市场的急速扩张,以达到媒介生态学中的互动共进原则。  相似文献   

5.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载体,它用生动形象的符号将一个文化形态传播出去,比单纯的文字更能达到文化间沟通的目的。本文以张艺谋的三部商业电影文本为样本,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解读之,运用"冰山理论"观察其在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法国电影理论家麦茨认为,电影是一种会讲故事的机器,故事即导演与观众沟通的工具。因此,叙事是一部电影最为核心的任务。从叙事美学的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叙事空间)出发,对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探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叙事手法与技巧上与华莱坞"作者电影"一脉相承,其超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逼仄的叙事空间与反常规的叙事结构相得益彰,在工业化的电影生产模式下给观众更深层次的美学体验。  相似文献   

7.
刘阳 《东南传播》2015,(6):24-28
本文通过2003年至2013年中国电影的故事片年产量、新增银幕数、银幕总数、观影人次、国产片票房、进口片票房、年度总票房以及海外销售收入、非票房收入、全年电影综合效益等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内涵和产业实践的两个维度阐明华莱坞电影学的深层逻辑,通过对国际电影工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研究,提炼出对于华莱坞电影发展的愿景期许。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电影格局中,中国百余年的电影创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风格和特色,为有志于研究中国电影理论的专家、学者提供了建构具有中国特有的电影研究新思路、新观念和新理论的机遇。二十多年来,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带领其团队站在学术的前沿,疏通中国电影发展脉络,宏观审视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景观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现象,在全球性发展和国际化传播的好莱坞、宝莱坞、瑙莱坞等多维电影话语体系的竞争与共生趋势下,积极地将中国电影的理论思考置于更大的语境中,勇敢地提出“华莱坞电影”的研究新思路,以开拓中国电影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中国电影理论打开世界电影格局提供了新方案、新视野、新范式之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名为“这就是民国”的文化沙龙活动中,电影导演贾樟柯讲述了想象中的民国,而这个想象源自于他生活的汾阳县城。  相似文献   

10.
马昊莹 《新闻世界》2010,(9):149-150
我国目前处在阶层分化的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受到广泛的关注。贾樟柯运用电影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赋予影片中的角色一定的话语权。作为掌握媒介资源的精英群体,更应怀有人文主义情怀,来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表达空间和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都市爱情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究其原因,与它在电影生产的各个方面对全球流行文化的把握有关。因此,文章以华莱坞作为视角,探究都市爱情电影与全球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并借此为华莱坞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具体从四个层面展开:小妞电影与都市爱情电影内容特征之间的关系;明星模式、粉丝文化、电影营销与全球流行文化;电影对都市空间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的建构;中产阶级的想象与"神话"的常识化。  相似文献   

12.
于鹏 《声屏世界》2003,(7):41-42
由张艺谋担纲导演的影片《英雄》被誉为中国武侠第一巨制,30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全明星阵容的全力打造,一时间,各大娱乐媒体为之动容,关于《英雄》的报道当仁不让地占据了媒体娱乐版版主地位。2003年1月9日《英雄》的国内票房已冲过两亿元,创中国影片国内票房之最,最终完成了中国商业电影让票房说话的历史跨越。比起当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影片《卧虎藏龙》,总想替《英雄》说句公道话———莫以成败论《英雄》。本文不想卷入关于《英雄》是是非非的“口水战”中,只是想把《英雄》作为一种市场现象,为中国商业影片的营销运作攒一副药方。地地道…  相似文献   

13.
电影艺术可以被纳入作为广义的文化范畴内,同时也是狭义上的符号和象征。中国电影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影周边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多元化与国际化,使得电影不仅仅作为电影本身,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同华语电影一道走出国门。同电影本身的内容相同,其"走出去"的路径和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的呈现。本文从媒介经营与媒介符号的角度考察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电影商业化与国际化共生的相关现象。近年来的华语电影在海外环境下产生影响力与营销方式依赖于商业化运作,一方面不断在经济利益的考量与电影文本表达之间寻找最合理的支点,另一方面也要"以大局观个体"、"以时代观时刻",突破西方成熟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施加的广泛影响,努力发出"华莱坞"电影自己的声音,表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4.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阴云笼罩,但2009年却是世界电影蓬勃发展的一年。美国,中国以及欧亚多个国家均突破了年度票房纪录,全球影市一片飘红,影院经常座无虎席,甚至出现了某些电影(如《阿凡达》)一票难求的空前盛况。  相似文献   

15.
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作为空间的华莱坞电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影是一种文化空间,表达了特定文化的独有属性和特色,将影片同其他文化的影片区分开来。电影媒介参与构筑了人们对世界外观形态的感知方式,电影创造的空间充满了隐喻。华莱坞电影营造了意涵丰富的动态的多维的空间。研究从媒介生态学的视阈考察表征中华文化的华莱坞电影所营造的种种空间。电影空间既受电影制作与传播技术的影响,又对受众产生文化影响,华莱坞电影在参与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必须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出发从艺术创意、生产制作、产业链条等各个方面不断发力,积极建构华莱坞电影文化空间,传播中华文化正义、勇气、博爱、智慧、包容、谦逊、勤俭、自律等积极价值观,以鲜明的文化特色跻身世界电影主流。  相似文献   

16.
周岩 《东南传播》2015,(6):29-32
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年轻的新锐电影人,以现实的态度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呈现出了以"疯狂城市"和"温情城市"为主的双重城市想象图景,反映了当代城市空间面貌和心理情感状况。以宁浩、滕华涛为代表的当前中国最年轻的导演以影片的故事创意与主题风格深度契合了当前中国社会生活,触动了当代人的社会心理,切中了观众对城市的现实体验,为"华莱坞"电影创作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社会科学形成了"空间转向"的热点话题,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空间实践"的产物,不是单个、孤立存在的。本文将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的"话语、空间、权力"理论为基础,将华莱坞艺术电影置于整个电影生态环境中,从话语实践与空间生产的角度,试图探寻华莱坞艺术电影在话语实践中如何能动地建构"表征的空间",其中有何隐喻?电影本身作为一种"空间的表征"又如何参与到媒介生态的建构中?与福柯所认为的权力有何联系?空间维度为我们理解华莱坞艺术电影提供了一个重要视阈。  相似文献   

18.
蒋小龙 《新闻世界》2009,(5):137-138
张艺谋,在2008奥运开幕式获得举世赞誉之后,担任总导演的他,个人声望已达到顶点。张艺谋是第一代走向国际影坛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在诸多国际影展中获得非凡的成功。然而,他的国际性正得益于他的民族性。他的影片之所以具备了世界性的魅力,恰恰因为他把“中国”层层叠叠地铺展在画面里——这“中国”不见得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总有着或艺术或技法上的改动.但那浓郁的“中国味”却总是扑面而来.以致于隔了干层的巴别塔,也诱人追寻。  相似文献   

19.
20.
李鹏 《出版广角》2018,(10):72-74
作为一种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类型,印度马沙拉电影拥有一套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固定商业叙事模式.中国商业电影虽然也涌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但是在整体上还未形成一套固定的叙事模式,民族化风格也不成熟.了解21世纪印度马沙拉电影的商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有助于中国商业电影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