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苓 《新闻界》2001,(5):28-29
2001年7月3日,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迎来了海内外学府、学界的239名教授、专家。他们是前来出席“中华传播学会2001年学术研讨会”的。一、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新议题姜秀珍(中国新闻学院信息与市场调查研究所所长)指出,在信息传播的全球化的21世纪,对传媒体制、管理、运作和规则等尚不能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大陆传媒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逐步开放的大陆媒介市场,给大国提供了利用国际报道争夺受众市场的大好时机。如果大陆媒体对世界强国在全球新闻传播市场中的垄断优势缺乏足够认识…  相似文献   

2.
孙樱 《新闻界》2001,(6):29-30
2001年10月18日至19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围绕创新与发展的主题,此次会议征集了65篇论文,内容涉及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网络传播、传播全球化、WTO与大众传媒等多方面的内容,选题范围广、应用性强,充分体现出当代传播学向社会各个领域全方位延伸的趋势。这是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盛会,数十位专家学者在会上畅所欲言,阐述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气氛热烈。他们的立论角度多姿多彩,虽然观点不一,却都经过了认真的论证过程,为这次大会营造了良好健康的学术氛围。新世纪伊始,面临着信息传播全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厘清学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传播学学科的三种因素--知识,体制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而参照自然科学的研究层次,分析传播学研究应落在实用传播研究,普遍传播研究和哲学研究三个层面.传播学学科应转向背负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任务,成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4.
谢静 《新闻大学》2012,(2):48-53
关于组织传播大体有三种理解方式:第一种理解是把组织传播当作一门学科——传播学的分支.但与传播学一样,由于立场差别较大,缺乏统一认同,无法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传播学.第二种理解是把组织传播视为独特现象.这一视角促进了跨学科的研究,但它先入为主地将组织视为场所,传播被简化为发生在组织中的一种信息传递行为,越来越不为传播学者所认同.  相似文献   

5.
杨海涛 《新闻界》2004,(5):59-60,62
发展传播学从发端至今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其间,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这种“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的理论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教训。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传播学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困境。应该如何认识发展传播学所处的困境,采取什么对策来摆脱这种困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发展传播学所处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出发,通过分析发展传播学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我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思路,即实现发展传播学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4月20日,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第38次活动在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卜卫研究员以"流动人口、传播与赋权"为主题,和与会者分享了她从发展传播学到行动传播学的研究进路,以及对行动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和研究策略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李馨 《报刊之友》2010,(9):104-105
本文在传播学的视野下对我国近年的形象研究进行了回顾,定义了"形象"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并指明传播媒介在形象形成、传播及被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要分清媒介形象与客观真实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李馨 《今传媒》2010,18(9):104-105
本文在传播学的视野下对我国近年的形象研究进行了回顾,定义了"形象"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并指明传播媒介在形象形成、传播及被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要分清媒介形象与客观真实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10.
程丽红 《中国出版》2023,(16):71-71
传播学拓展了新闻学的狭窄视界,契合多元的人类交往实践,但创生于西域的经验体系能否具有全球性的范式意义?如何取其精华,建构顺应本土实践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其提供了目标和遵循。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重返中国传播活动的历史现场,考辨先哲传播思想遗迹,“以补阙、理解历史,为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可接续、转化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陈艳花 《青年记者》2012,(33):34-35
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互联网等新媒介日益成为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本文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为观察视角,拟从传播学视阈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12.
在以媒介效果研究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研究路径的主导下,具有原创性、有影响力的传播学理论贫乏。传播研究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从"人"出发,打开结构功能主义之外理解传播的崭新视野。特别是在以网络、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下,探讨传播与人的生活实践、人的生存发展、人的情感认知的关系,提高传播研究的解释力,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在对传播学思想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各方理论中关于人在传播中的存在方式的相关论述抽取出来,进行认真的分析,以求能够对以"人"为维度的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发展的名片,承担着传达城市的精神、品格等的作用,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和接受主要是依靠媒体来完成,因而,媒体如何建构城市形象,城市又该如何利用媒体来树立并传播自己的品牌就成为一个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文章试图以传播学的视野观照媒体对城市形象建构的过程,分析其建构城市形象的视角、方式、载体,发现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城市如何树立和传播自己的形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法国的信息与传播学研究正在改变迟缓的局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研究机构与团队主要设在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大学,主体是大学教师和研究生。它们普遍重视跨学科研究,视野开阔,紧贴时代,锐意创新,出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领军人物提出了不少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蓓蓓 《青年记者》2007,(22):134-135
20多年前,西方把传播学这一概念传入中国,从此传播学研究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成长历程。然而,传播学的研究不能仅仅依赖于西方人已总结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开始形成。1949年,当代世界传播学大师、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在汇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大众传播学》,这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有更多的国内外传播学不断涌现。施拉姆大师曾把传播研究比喻为一块未开垦的“绿洲”,吸引着各个学科的无数学来此辛勤耕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礼文化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情感。从传播理论方面看,礼文化传播不仅是一套行为准则、一种文化模式、一套价值体系,更是一种传播理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播思想和传播价值,是中国传播思想及理论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深入研究礼文化,对确立中国传播研究主体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的传播理论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目前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视野狭窄、方法单一、思维片面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李悦 《军事记者》2005,(10):20-21
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引导着新闻传媒的发展,由于这一特性.自身的公信力就显得特别重要。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自身具有了较强的公信力.才能引导新闻传媒健康发展.进而通过对新闻传媒的影响力而间接地引导受众.形成新闻传播活动中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本辑文章集中体现了一种忧患意识与批判指向。有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学科危机、理论困境、反思批判。从传播学本身来说,尽管传播学理论融符号学、控制论、现象学、社会心理学、文化研究、批判理论和修辞学等于一炉,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著作也称得上是洋洋大观,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2022年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研究问题、观点视角以及论证方式等方面较为创新的传播学论文,并从元宇宙、疫情与健康传播、传播思想史、媒介理论、媒介物质性、算法、平台劳动、媒介与空间、媒介文化、媒介记忆、手机/社交媒体的使用与交往等十一个话题勾勒过去一年中国传播学的知识版图。研究发现,2022年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播学研究注重与来自跨学科的经典理论对话,并对“何为媒介”等基本问题持续反思;其次,研究者兼顾新现象与日常性议题,注重新旧问题、理论之间的对话;最后,传播学者将研究视野放置于更多元的行动者、更丰富的研究场景之上,使得学界对空间、物等研究对象的认识愈发深入和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