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拙文《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下称《马失前蹄》),揭示了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尤其是惯性原理的曲解和偏见。这位科学泰斗妄断“力学方程(比如,惯性定律就是这样)只有对…‘惯性系’才是有效的”(引自《爱因斯坦文集》卷一),他的名著《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2.
1781年康德在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写了这本书的一个“普及本”:《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开宗明义,他提出了“像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问题”——当然,其时“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还不是辩证法的相对概念。他问:“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得到满足?不管是证明我们自己的有知也罢,或者无知也罢,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弄清这一所谓科学的性质,因为我们再也不能更久地停留在目前这种状况上了。其他一切科学都不停在发展,而偏偏自命为智慧化身、人人都来求教的这门学问却老是原地踏步,这似乎有些不近情理。同时,它的追随者们已经东零西散,自信有足够的能力在其他科学  相似文献   

3.
小黑 《知识窗》2010,(11):36-37
2010年7月,韩寒应邀参加了第21届香港书展闭幕式。有记者问他:“你曾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是一个有高中文凭的人,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韩寒说:“这刚好提醒了我,我猛地发现,以前填简历的时候总习惯性地在学历一栏填写‘高中’。后来我发现自己高中其实没毕业,中途辍学,所以现在我把我的学历改成了‘初中’……关于造假这个东两,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很多人都是造假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几十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相似文献   

5.
“纯粹现象学是一门本质上全新的科学”,“这门科学由于其本质上的特殊性而远离自然的思想方式”,“我们称它为关于‘现象’的科学”。①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简称《观念1》)一书导论的开头,胡塞尔便确立了现象学之根本任务,尽管在这几句话中,他仍...  相似文献   

6.
“见贤思齐“语出孔子《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良的人,便想自己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良的人,便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像他那样的缺点。”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自我人格修养,培训人们的谦虚美德。  相似文献   

7.
这不是讽刺——我们全然没有海勒的愤懑;这也不是荒诞——它永远真实存在着。这不是《第22条军规》,它是"第22条军规",随着满身汗水,渗入我们内心。(一)温度,让人在参差的白云之下幻想着时针与十一刻度的距离,随着太阳的忽隐忽现,  相似文献   

8.
从身份到契约: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一个侧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梅茵(HenryMaine)在其名著《古代法》第5章结尾处写道:“迄今为止,一切进步性社会的运动,都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本文试图以此为视角,在对西方由“身份到契约”历程的简要爬梳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9.
严重的竞争者“我们发现了地壳中有个大而怪的‘鼻孔’,它在吸走地球表面的空气”。“地球上若没有空气,那就会是灾难临头啦!”“人们将会窒息,植物将和人类一起死亡……生命也将停止……”。上面这几段话摘自A·别利亚耶夫早在1929年发表的科幻小说《出售空气的人》一书。如今已过了大约60年,再来从技术上验证小说中所描述的事件的可能性或去讨论对人类如此可怕的结局是否会发生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这位著名幻想家明显地指出了地球上所有生物对地球大气的状态有着直接的依赖性。人们似乎以为,人类各种活动对周围环境(当然包括大气在内)所产生的一切基本的、最危险的  相似文献   

10.
周勇 《知识窗》2010,(11):43-43
开学的第一天,林江便凑过来和我咬耳朵:“今年的班主任是从‘上面’调下来的,教地理,人送绰号‘追命’。” 《四大名捕》中的“追命”?嘿嘿,管你什么“追命”“夺命”,来到这所“问题”高中,特别是任我们这个“问题”班的班主任,保管让你知道什么叫“忙于奔命”“听天由命”。我无奈冷笑。  相似文献   

11.
1781年康德在完成了《纯粹理发批判》之后,写了这本书的一个“普及本”:《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开宗明义,他提出了“像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问题”——当然,其时“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还不是辩证法的相对概念。他问:“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像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得到满足?不管是证明我们自己的有知也罢,或者无知也罢,我们必须一劳永逸地弄清这一科学的性质,因为我们再也不能更久地停留在目前这种状况上了。  相似文献   

12.
首先指出:拙文《相对论‘马失前蹄’在惯性原理》,并非针对王超先生的《我的不同看法》而撰。它是一组挑战相对论的短文之一(第8期上的“相对论对相对性原理的扭曲”是第二篇),实系为“第二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所拟学术论文改写而成;“学富五车”者指相对论“权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发明》2007,(2):8-8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又获奖了。在影片公映前夕他含泪宣称“在这样一个崇拜‘黄金’的年代,有谁还会关心‘好人’”,并称要跟《三峡好人》一起“殉情”。这多少让人感到艺术电影在商业夹缝中有些悲壮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传统向来是讲究‘天人合一’‘、敬畏自然’,因此,中国人对自然的研究往往止于观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神经生物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Mu-Ming Poo)教授对《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华盛顿观察》周刊)评论说“,相反,西方的实验科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停止于对自然的观察,还要通过各种实验手段去干涉自然,以提出和验证自己的学说。如何提出假说、进行验证,正是个人创造力在科研领域的重要体现。”2003~2004年,《自然》杂志出版中文专“辑中国…  相似文献   

15.
陈家忠  张培林 《金秋科苑》2011,(24):110-115
第七章“312”在阻击“非典”战役中通过这场人类与“非典”的较量中,人类最终战胜了“非典”。这是一场没有销烟的战争,这是一场科学与邪恶的战争。 许多人给祝教授写信,说要感谢他,可他却说:“甭感谢我!要感谢就感谢你自己,是你们自己找至4自己的‘312’,自己给自己治病、防病;如果非要感谢的话,你就感谢老祖宗吧!感谢古代先人们的伟大而又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16.
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都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从零开始’才可能有永远的新天地。”另一位哲人则说:“一个人可以弃旧图新,可以再接再厉.都不能‘从零开始’,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在这里,笔者赞同第二个哲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发明与创新》刊登了不少讨论相对论的文章。有人把全盘否定相对论的异议者称为“倒相派”,我认为这个名字不好,但这个名字没十分也有九分的贴切。原因是,在“倒相派”之中,有的学者“倒相”的气势有如大兵压境,仿佛向世人通报这样的信息:“‘捍相派’已经到了只有投降,而没有讲和的余地了。”本来,中国学者能够“为抢占基础科学制高点、跻身世界先进科技行列,作出我们古人曾经做过的历史性贡献”,这固然令中国人感到欢欣鼓舞。然而,科学并没有终结。如果我们对原来的科学理论采取“痛打落水狗”且再“踏上一支脚”的心态,这就表…  相似文献   

18.
“古今之成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是第二境。‘众里寻我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乃第三境。”这是清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的优秀班主任工作论文治学三境说。作为一名小学的班主任,我一直有着这样的志向,一直向往着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并以此来鞭策自己,勉励自己。  相似文献   

19.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之一)。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即当代科学正在成为“人民科学”,为民所有、为民所享、为民所治的科学。而要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传播。因此科学传播对科学和社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2011年6月在四川绵阳科学城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科学传播学学术会议上提出了“科学传播的第四主体”的概念,引发了我们对科学传播活动的目的、效果、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为此我们特刊发刘华杰教授的“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一文,并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讨论,以期达到求同存异、百家争鸣之效。  相似文献   

20.
1883年,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主席、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Henry Augustus Rowland写下“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功能,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现在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称为‘野蛮人’”这段“刺耳”的言论,但即使过去这么多年,中国人的功利心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显著地消逝。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得很早,但是我感觉过了2000多年,很多中国人都已经忘掉了,现在更加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是给大家灌输知识,而不是强调对知识的喜好。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可以简单定义为:我们为什么要有好奇心?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