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与《倾城之恋》,表面看来,二者并无关联。两段故事的女主角,南方没落贵族家中的小姐艾米丽和中国封建家庭中地位极低的寡妇白流苏,却有着惊人相似的女性悲剧命运。该文旨在通过两篇故事的对比,分析女性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视角解读《倾城之恋》,可以透过平凡婚恋故事的表层伪装看到张爱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抗争。白流苏的叛逆与孤立、传统意象的解构与重写、女性自然本相的异化,无不表现了作者对父系文化圈有意无意的抗拒和失望。  相似文献   

3.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有名的作品。胡琴这一意象串起了一部《倾城之恋》。这是一种中国封建化衰落、颓靡的意象,一种没落社会存在状态的意象。这”生命的胡琴”是苍凉的胡琴,不仅回荡在《倾城之恋》中,也回荡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4.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通过白流苏的形象揭示了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潮感染的亦新亦旧的女子,在勇敢地冲出夫家之门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现实的逼迫使她不得不竭尽全力,重返传统女性的终极理想——婚姻;通过范柳原这个形象,揭示了所谓西方现代明的实质:在温情与真爱的外表下,掩盖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在对一场“倾城之恋”的故事的叙写中,张爱玲完成了对男女主人公的婚恋心理所占据的化背景——中国传统化和西方现代明,而尤其是西方现代明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通过《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这个艺术形象,写出了女性生命在封建大家庭所受到的沉重压抑和困境,和东方女性的婚恋文化心理;通过范柳原这个艺术形象,写出了对于西方文化的向往,和对于理想男人模式的追求。作品通过“倾城”,写出作者对战争的体验及浸润其中的苍凉感,主要的则在对于“文明”的厌倦,因而渴望摆脱这些“文明”而回到本真生命感。“倾城之恋”的含义,在城市的倾覆使得白、范二人都改变了生存境况,因而暂时摆脱了他们身上的“文明”重负,两颗心方得以互相沟通。  相似文献   

6.
程娥 《考试周刊》2008,(51):121-122
张爱玲的语言极具特色,被称为"张体",在《倾城之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倾城之恋》的语言特点,即语言的生活化、古典美、比喻手法和色彩的描写。  相似文献   

7.
《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张爱玲小说的美学追求。《倾城之恋》在开头与结尾写下一模一样的句子,强行拉开读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美。这样的审美理想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中也多处可见。  相似文献   

8.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著名短篇小说,在海内外都颇有名气。然而,一部好的作品要走向世界,精美的翻译无疑就是一座桥梁。金凯筠翻译的《倾城之恋》,凭借其灵活的翻译策略、独特的翻译技巧以及丰富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而深受大家喜爱。该文旨在通过大量的例证,探讨金凯筠在翻译《倾城之恋》中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找出其翻译的独到之处,来说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一部好的译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著名短篇小说,在海内外都颇有名气。然而,一部好的作品要走向世界,精美的翻译无疑就是一座桥梁。金凯筠翻译的《倾城之恋》,凭借其灵活的翻译策略、独特的翻译技巧以及丰富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而深受大家喜爱。该文旨在通过大量的例证,探讨金凯筠在翻译《倾城之恋》中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找出其翻译的独到之处,来说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一部好的译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张爱玲的文学传人,黄碧云在《盛世恋》中的表现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毕竟作为两个时代的两位作家,时代的差别写作风格的不尽相同,使她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盛世恋》是《倾城之恋》在现代生活中的继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从情感博弈与倾城之恋、生与死、普通与传奇的对照来讲述战争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抒写了她对时代的洞察,对人性的思考.张爱玲之所以采取参差对照的日常叙事策略主要取决于她的"苍凉"美学,即在软弱的、不彻底的普通人身上挖掘、寻找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神性""妇人性",在世界的...  相似文献   

12.
文化负载词常见于文学作品作品中,《倾城之恋》是当代女性作家张爱玲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里面蕴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本文从目的论出发,分析译者金凯筠对英译本《倾城之恋》中文化负载词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能为该小说进一步研究提供另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开健 《现代语文》2009,(10):84-85
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母题。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把现实中掺有杂质的爱情写成千古绝唱的作品。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追求,也反映了张爱玲本人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4.
尹青峰 《考试周刊》2010,(11):33-34
在《倾城之恋》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主人公白流苏和特蕾萨都试图哉寻属于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东西方异质文化下形成的女性性格的异同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从中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对战争不同的生存体验──《倾城之恋》解读许焜云在四十年代初那战乱血腥腐朽的时代.张爱玲以她的以《沉香属第一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一批小说蜚声沦陷区的上海滩,被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奇特而不可重复的文...  相似文献   

16.
魏琼 《课外阅读》2011,(1):178-178,191
细腻而敏感的张爱玲对封建旧式家庭中扭曲的女性灵魂发掘得最为深刻,描绘得最为成功。本文选取张爱玲《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作品中的几个女性形象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独特的风格,其中许多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而这种改编会引起许多变化。以《倾城之恋》为例,它既被改编为电影,又被改编为电视剧,具有代表性。从故事情节的变化、作者导演风格的不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这三个方面可以比较出《倾城之恋》从小说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的变迁,从这种变迁中又可以看出小说、电影、电视剧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呈现故事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小说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代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程度。她的小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对她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作一技术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欣的《缠绵之旅》^[1]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样引起读者有关浪漫情感的阅读期待,其阅读体验也如《倾城之恋》一样归于俗世的朴实。揭开小说标题的浪漫假象,我们读到了实实在在的女性岁月流逝的悲凉,确认了实实在在的爱情是生活的装饰品的认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多元社会价值景观。  相似文献   

20.
《倾城之恋》的意义在符合结构中生成,它以沪港洋场社会为窗口象征性地展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泥泞中的艰难选择和尴尬处境,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反思启蒙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