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枉死城"最早出现在宋代佛教善书《玉历至宝钞》中,后在元明清俗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明清白话小说对"枉死城"在冥府中的位置、职能、管理者以及运作机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以看出,明清白话小说家在进行"枉死城"书写时,对幽冥地府系统的大胆建构以及浓厚的世俗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语法化问题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从语法化中最普遍的实词虚化的角度对"在"何时从实词转变为介词并开始普遍使用作了大致的描述。研究实词是如何转变为虚词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光山方言体助词"在"按其功能意义可分为"在1"和"在2",分别组成不同的句式。主要探讨它们和动词搭配时所受到的体意义限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体助词"在"语法化过程中,格式"V+在+处所宾语"所起的重要作用,表明"在这里/那里"处在"在"语法化过程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4.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考察时间副词“在”的形成与“正”“正在”的内在联系,进而通过对时间副词“在”的形成及其语法化过程的分析,探讨其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其虚化机制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孙瑞 《语文知识》2012,(4):44-46
副词"在"和助词"着"在语法意义上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通之处表现为,它们拥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延续性]。相异之处表现为,它们存在两组对立的语义特征——[+事件判断]/[状态性质];[+存续性]/[+持续性]。副词"在"的语法意义可以界定为"事件处于存续状态中";助词"着"的语法意义可以界定为"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6.
近代汉语中“起头”可用作副词,表示“先前、刚刚”义。近代汉语中有些副词是动词短语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演变而来的,字典辞书往往忽略了这类副词。  相似文献   

7.
占勇 《学语文》2006,(2):43-43
朱德熙《语法讲义》在讨论“在”时运用了下列的变换式:  相似文献   

8.
南宁白话空间介词“过”共有三类:一是经由义空间介词;二是处所义空间介词;三是终点义空间介词。当“过NP处所”位于连动式的前项时,“主体向终点处所发生位移行为”意义的推动、NP处所范围的改变和V2语义范围的改变,使位移动词向经由义空间介词发展,而“明确了主体发生末事件的处所”意义的推动、认知心理的影响以及NP范围由大变小,使位移动词向处所义空间介词发展;当“过NP处所”位于连动式后项时,由于动词义素成分扩大造成义素赘余,促使连动式发生“义素兼并”式偏重,位移动词向终点义空间介词发展。  相似文献   

9.
“师”的语法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对“教师”的构词方式,历来有不同的观点。通过分析,我们认为:由于语法化的程度不同,“教师”一词在连接“传授专门知识的人”与“掌握某种专门技艺的人”之间起着重要作用于。因此,“教师”的构词方式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0.
“拿”在湖南汝城话中既可以作动词也能作介词,作介词时既能表处置,又能表被动,还能表施与。这里主要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拿”的意义和用法;(2)“拿”的歧义及其消解;(3)“拿”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方言句末助词“在”的意义及分布类型作出概括,认为它兼有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的时体意义以及肯定的语气意义。同时,联系中古及近代汉语,对其来源进行分析,认为它是由存在动词“在”虚化而来。  相似文献   

12.
“冯小青传记”的创作几乎贯通了明清“冯小青现象”的始终,参与创作的文人至少十七人,现存十四则流传于世.文人在“冯小青旧传”的基础上对其人其事进行了演绎.在对“冯小青传记”的演绎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文人化、清代前中期的才子佳人化之后,冯小青其人在清后期的“后传”中确立了恪守家礼的贤妻形象.这些演绎蕴涵了文人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与时代社会对于文人心理的投射.  相似文献   

13.
"赶"字作介词表示比较义是湖北襄阳方言的一个特色。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平比、差比和不及三种形式。在普通话中"赶"字没有做介词表示比较的用法,古汉语书面文献中也鲜有存在。文章认为是由"追赶、驱逐"之义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14.
“着”表持续义,把“着”的意义概括为“进行”不恰当;“着”的“持续”义有动态的持续和状态的持续之分,在许多场合它们是对立的;“着”的“持续”义在语用中主要体现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着1”和“着2”分别有各自的描写功能。  相似文献   

15.
《特区教育》2011,(1):10-15
让我猜猜即将到来的寒假里,你都想做些什么,快乐的事实在太多,吃喝玩乐?放肆地睡觉?都想?这样做的后果呢,只会让你在假期结束之后,对自己抱以无限的失望,  相似文献   

16.
“这么”与“那么”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这么”和“那么”既有共同的语法特征,又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借鉴海德格尔“此在”与“共在”理论,讨论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主张中西文化应该着眼对自身的发展,将彼此理解为独特性的存在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话里,可能补语的肯定式用[V得C]的形式来表现,可能补语的标志“得”放在[VC]之间。而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肯定式大部分用{VC了}的形式,可能补语的标志是“了”,放在[VC]之后。从历时演变的角度,探讨北方方言里可能补语的标记“了”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VC了}的歧义问题,能够对北方方言中的可能补语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元小说”在中国的传播经过了“无名”时期的翻译介绍、“有名”时期的消化吸收、“中国化”中的批评研究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 ,“元小说”研究在中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而这个过程同西方先有“元小说”创作 ,后对之进行命名这一历史发展特点相类似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踊、跃、越、超、腾、跨、跳、逾(瑜)”等八词在“跳跃”这个义位上,具有共同的基本语义特征,形成一个同义义场。该词聚中各词位在词义、语用、语法功能等方面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彼此相辅相成。各词位在义场中地位的消长变化,使该语义场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其中“跳”后来居上,在汉魏以后迅速发展,最终夺得该义场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