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留庄 《教师》2011,(29):27-27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庄暴见孟子》一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中非常经典的片段。它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而又形象地阐述了孟子关于如何当一个贤明的国君的主张,该主张属儒家的基本思想之一,对当时及后来的影响较大。文中孟子与齐宣王的一番对话富有机智、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仔细玩味。孟子以齐宣王好乐为由头,借题发挥、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2.
《孟子》一书是孟子论战或论辩的记录。对话言说方式是其主要的言语表达形式。以"对话理论"为理论依据,从对话的角度来审视《孟子》中的对话,并且将之与孔子、庄子的对话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孟子对话言说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真正的对话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明珠 《语文新圃》2009,(12):36-37
通过对话构造故事.是庄子创作寓言的重要手段和特色。《庄子》一书随处可见以对话构成的寓言。先秦诸子经典《论语》、《孟子》、《墨子》等都具有“对话”的特点,然《庄子》的“对话”与它们风格截然不同。儒墨经典中的对话,平实有据,基本是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第八辑中《邦家之政》一篇,是阐述战国时期儒家为政观念的简文,但其中却充斥着如节俭、薄葬、均分、尚贤等墨家的思想主张。这些观念与几乎同时代的孟子为政观念颇有不同之处。与孟子相比,持《邦家之政》为政观念的一派儒者更近似《荀子》中所提及的主张与墨学相近的"俗儒"。就现有的传世与出土文献来看,孔子之后,"子张之儒"其主张与墨学最为接近。由此观之,将孟子定为荀子认为的"俗儒",综合现有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来看,乃是后世对《荀子》的误解。按荀子对于"儒效"的理解来看,将主张与墨学差异极大的孟子定义为"雅儒"似乎更为公允。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学者对《孟子》的成书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其一,该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其二,该书由孟子自著;其三,该书由弟子追述而成。孟子的仁政主张、性善论和教育观,表现出孟子率直的个性和重教思想,这跟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部头最重的一本,直到清末都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孟子》中有许多名句,  相似文献   

7.
《寡人之于国也》编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第六单元,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在本文里,作者提出实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文章虽然是节选,但在尺幅之间也能体现作者基本、一贯的主张。孟子的文章一向以雄辩著称,善用譬喻、排比增强说理的气势。  相似文献   

8.
1.温故知新,延伸拓展。初中阶段,学生学过孟子的一些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王道主张以及孟子语录体散文的语言风格、论辩技巧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教学此文,可引导学生新旧对接,生发联系,加深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理解,对孟子论辩艺术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皮日休所著《皮子文薮》对《孟子》的继承表现在形式和思想两个方面,前者借鉴了《孟子》的某些创作手法,后者表现在对孟子尊儒重道、民本思想以及"养气"说的弘扬;同时,皮日休又根据晚唐的时代特点对孟子的思想加以突破,主张"仕非君"、"仕非民",为其参加农民起义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庄暴见孟子》章,论述了孟子与齐宣王论乐的一次谈话。孟子抓住齐宣王爱好音乐的话题,借题发挥,趁机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乐”,以实现他“施行仁政”的主张。该章谈话颇  相似文献   

1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V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2.
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其作品《孟子》以思想深邃,论辩有力,善用譬喻而成为后人仿效的圭臬。阅读孟子学说,穿越历史,点评人物,对孟子及其思想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伍廷开 《考试周刊》2009,(23):32-3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下册)所选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在教学中,我觉得应从以下几处引导学生辨析。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而后孟子又一次推进了儒家学说的发展,孟子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性善论"。他这一理论观点成为了儒家学派发展的一个思想基础。通过阅读《孟子》这一书,本文将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角度来论述人性本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美文采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穷③则独善其身,达④则兼善天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责任编辑李舰)《孟子》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孟子》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仁政”、“王道”,主张用争取民心来战胜对方,即“仁者无敌”。《孟子》还宣扬性善论,指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去保持和发展,否则就会丧失这些善良的品德…  相似文献   

16.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性.它既不同于《庄子》汪洋恣肆,妙趣横生,也不同于《荀子》《韩非子》浑厚绵密,峻峭犀利;而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明快畅达,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鼓动性,对后世的说理散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散文的代表作,它不但集中地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而且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雄辩特色.  相似文献   

17.
莫雪花 《学语文》2005,(5):12-12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巧妙设局。掌握齐宣王的心理活动,并逐步启发、引导对方的认识,使齐宣王不知不觉地钻进孟子精心为他设下的“瓮”。最终使他接受了孟子保民行仁政的主张。孟子是怎样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与他展开一场心理较量?下面就此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寡人之于围也》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里面的一个名篇,这个作品形式上是一篇记叙文,但实质上是一篇精妙的说理文章。孟子借助这个作品在展现他游说梁惠王施行仁政过程的同时,还巧妙说理,向当时和后世的统治者提出了王天下必须奉行仁政的主张。孟子的这次巧妙说理,依次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庄暴见孟子》一文,从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我们着重学习了孟子的治国之道,“与民同乐”才能治天下的仁政思想,然而,此文还有另一个闪光点———孟子的论辩艺术。从这一角度出发,更能发掘出诸多对我们日常学习生活极有帮助的论辩技巧:一、循循善诱。即先将对话主题从对方喜好的角度逐步引向自己所要阐述的道理上。如《庄》文中孟子由“齐宣王好乐”引到治国的“同乐”上来。二、连续发问。此处以气势压人,在激烈的争论中可使自己更处主动地位,如《庄》文中连续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次发问,使孟子占…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论辩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晋文之事》以对话的形式记述了孟子说服齐宣王放弃霸图而施行仁政的过程,但实则是作为臣子的孟子和作为国君的齐宣王进行的一场辩论。我们知道,古代的君臣关系是“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没有是非可辩,没有道理可讲,君王的话是金口玉言,就是真理,所以孟子想在论辩中取胜绝非易事。但他终以如簧巧舌使齐宣王打消了称霸的念头,接受了孟子的主张,这足以证明孟子的论辩艺术多么高超。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孟子的论辩艺术。一、巧转话题,以抒己见文章一开头,齐宣王就提出想听听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的事,孟子敏锐地意识到宣王想效法齐桓公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