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说”字后面加标点,看起来简单,但小学生由于难以分清书面语言的结构,辨明表达意思的语气,在写作中常常千篇一律用冒号。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编了一首儿歌让学生巧记:“说”字后面加标点,四种情况记心间:要说的话在后边,“说”字后面两圆点;要说的话在前边,“说”字后面画圆圈;要说的话在两边,“说”字后面加逗点;要说的话非主句,“说”字后面不用点。例1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两盒。”例2“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例3“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说,“我给您去换零钱。”例4因此,孩子们说“… 相似文献
3.
黄义正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07,(10)
星期六早上,童童睡得正香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童童表哥,我回来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童童似醒非醒地问:"婷婷表妹,这么早你从哪儿来?有什么好消息?""我从作文王国来呀!你忘记啦?是你把我写在作文里,我就到了作文王国了。作文王国的人都说我一表 相似文献
4.
5.
6.
8.
王毅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88,(2)
在现代汉语词汇里,“打”有多种含义,多种用法。《辞海》把它归纳为六种。而在古代,“打”还可作“演出”讲。至少从唐代至元代,有此种用法。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篇题为《江南喜逢肖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的长诗,诗中有句云: 急管停还奏,繁弦慢更张。雪飞迴舞袖,尘起绕歌梁。旧曲翻《调笑》,新声打《义扬》。名情推阿软,巧语许秋娘。……(《白居易集》外集卷上) 相似文献
9.
子川 《初中生世界(初三物理版)》2006,(14)
人对从说:你们还没去做连体分离手术吗?夫对天说:我总算盼到了出头之日。冤对兔说:我总算找到了一个窝。下对卞说:出头的椽子先烂。1对7说:站直了,别见人就点头哈腰!郁对有说: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几对风说:谁那么缺德,在你身上打叉?口对回说:你什么时候怀孕的,肚子里多一口?真对慎说:哥们,你的心怎么跑到外面来了?凡对几说:胸无点墨!者对都说:别以为长了只耳朵就什么都会了!云对去说:叫你别强出头,现在回不来了吧!太对犬说:低调一点做当家夫人,张扬一点成异类畜生。日对旧说:丢了拐杖,我比你帅多了!煎对剪说:火海刀山一样都不好受啊!“字”说… 相似文献
10.
11.
张镛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1996,(9)
按汉字的发展规律讲,先有‘文’而后才有‘字’,‘字’与‘文’不是同一概念。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曾说:‘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叙》一这就是说苍颉当初造字,大概是把象形字作为一类,如‘虫、马、水、鱼、月、火、鸟、木’等,因为它们依物象形,如同图画,所以称之为‘文’。随着汉字的 相似文献
12.
13.
王宝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29(5)
“打砖”一词系明清俗语,令人对其意义的理解,存在失误.其义并非指打制砖瓦之类的建筑材料,而是乞丐行乞的一种手段.乞丐一边手持砖块在前胸后背敲打,一边哀告求食或唱曲儿,以博得路人的怜悯,从而求取食物.“打砖”的现象从近代至今天,一直没有绝迹. 相似文献
14.
王宝红 《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5):59-61
"打砖"一词系明清俗语,今人对其意义的理解,存在失误。其义并非指打制砖瓦之类的建筑材料,而是乞丐行乞的一种手段。乞丐一边手持砖块在前胸后背敲打,一边哀告求食或唱曲儿,以博得路人的怜悯,从而求取食物。"打砖"的现象从近代至今天,一直没有绝迹。 相似文献
15.
陈原 《小学生作文辅导(作文与阅读版)》2005,(5)
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动作,可以同“打”字联起来。比方“打毛衣”,这不是跟毛衣过不去,非把它好好揍一顿不可;也不是打倒这毛衣,不是打烂它,打碎它,而是恰恰相反,要把毛线编织成毛衣。文绉绉的说法是:“编毛衣。”但人们宁可说“打毛衣”。“打草鞋”的“打”,同这类似,不是跟草鞋作对,而是用草“编成”鞋子。能不能依此类推?不能。人们不能说“打皮鞋”,也不能说“打裤子”(除非你指的是编织毛线裤)。可见“打”字有点“神奇”味了。“打酱油”——这里面的“打”,当然不是打破酱油瓶,也不是编制酱油,而是“买”的意思。凡是买液体的东西,常常…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导刊(中年级)》2003,(35)
不用键盘,不动手,只靠眼睛的移动就能在计算机上“打”字,你信不信? 英国计算机专家发明的“猛冲者”智能软件,有一个先进的跟踪系统,和非常灵敏的摄像头。当眼睛盯住一个字母 相似文献
17.
祝顺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4)
语言的历史变化和发展把一些实词演变成虚词,其中有的完全脱离了实词的用法,有的还同时用作实词,这就使部分汉字形音义的紧密联系趋于松散。据高名凯先生研究,汉语介词无一不是由动词演变而成的。“给”也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形。它兼跨实虚两大类,使用频率都比较高。当它用作实词时,可以是独自充当,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语素参与动词的构成。当它用作虚词时,既可以是介词,又可以是助词,既可以单独充任,也可以同别的词语构成一个固定语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明眼人当然也可以看出仍然留有实义的痕迹。本文主要运用同形替代法谈谈“给”的几种类属。 相似文献
19.
20.
马玉山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7,(2)
“何”字在古代汉语里是疑问代词。它经常出现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那末“何”字在疑问句中的位置、词性、功能等究竟怎样?笔者想提出点与传统见解不同的看法,敬请同行们指正. 我们首先看疑问代词“何”处在句子最前的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