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一地理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这两节内容,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帅必须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清头绪,知道因果。在教学过程中.可把教材中的大气环流图设计成立体图形(如图1),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不同纬度上的大气环流中,空气在地面和高空的运动形式(图中①~⑨不同箭头的表示),根据此图教师加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陈兵 《成才之路》2014,(21):95-95
一、设计理念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来探究地理过程成因以及规律等。因此,我在设计本课进行教学时,从学生身逆遇到的实际热力环流问题人手,力求将知识融于生活,并充分考虑目前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引导掣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提升他们匀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章内容与前后知识关联性很强,其中“热力环流”更是本章内容学习的基础,因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而且后面的“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也都是“热力环流”的知识延伸和理论拓展,所以“热力环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见,学好这部分内容是掌握大气运动知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全球大气环流图是新版高中地理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中的第一幅图,既非常有趣又非常重要,掌握好此图,便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的成因及分布打下了基础,该图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通过对它精心设计,巧设疑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突破“三圈环流的形成”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4.
“大气环流”既是高中地理教材“地理上的大气”一章的重点,也是该章的难点之一,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理顺教学思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引起大气环流的诸因素。经过多年实践,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假设条件→推翻假设→步步深入→得出结论”的“四步法”。 第一步,由热力环流导人大气环流,提出“大气环流”的概念,即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指出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很多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先提出三个假设条件:(1)地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材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在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的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洋流等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探究欲旺盛,对自然地理很感兴趣。学生已学习过热力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基础性知识。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大气一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吸收知识,尝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尝试按大气运动一常见天气系统一三圈环流一世界气候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就是对教材进行重组,打乱顺序把三圈环流与常见天气系统互换,将锋面系统的教学提前到三圈环流前面讲。让思路更清晰,过渡更自然。知识之间联系更紧密。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在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共包括下列两部分: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节大气环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的实际应用,又为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作好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8.
三圈环流是高中地理教材上册“大气环境”单元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全球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要有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很多同学都觉得它是地理学科中继“地球运动”后又一个非常难的知识点。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难点呢?如果将其分解为6个小点,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自然就会化难为易。1.两个必要的铺垫第一,掌握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为理解“地跨赤道到北极的半球热力环流”打好基础。第二,两支相对运动的气流相遇后的运动方向是,近地面的气流相遇后空气将会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形成低压的…  相似文献   

9.
一、前知后移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教材前面出现的知识移到后面实施教学的现象。具体分为课内前知后移和课间前知后移两类。1.课内前知后移教材有些章、节的开篇内容就是一些总结性或规律性知识,它们通常要借助对后续知识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如果按教材原有顺序实施教学,会使学生在上课伊始便坠入“五里雾中”,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会挫伤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将这些内容后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新知。例如,“全球性大气环流”第一自然段便阐述了大气运动的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  相似文献   

10.
正确使用教材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高中化学知识点,“问题存疑式”研读技能可开发学生把握教材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的价值,并激发学生主动对教材的隐性知识进行科学探究。从“硫及其化合物”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如何将“问题存疑式”研读技能应用于高中生的化学学习中,同时秉持“学生的主动和教师的引导”相辅相成的观念,以此促进师生合作关系的优化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数字教材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笔记功能,在数字教材应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做笔记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元认知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个性化学习理念,深度挖掘数字教材笔记功能,在课前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前置学习任务,形成个人预习笔记;在课中辅助学生建构知识点,形成课堂群体笔记;在课后针对每个学生的错误和学习困难点,形成个性化笔记。实践表明,借助数字教材笔记,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一、引导学生阅读时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列出一节课的知识点,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从中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课,首先列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  相似文献   

13.
一、梳理旧知识点,形成新知识网络使学生融会贯通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现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都是分模块出现.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特点之二是“通”,融会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因此,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领会教材的意图,抓住了双基训练.  相似文献   

14.
“有效问题”是指学生能积极组织回答并引导其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教学中,“有效问题”是教材和学习者之间架设的桥梁和课堂师生对话的纽带,也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地球上的大气”复习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中对问题的创设、探究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意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应用疑问为发展学生智力服务。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让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使一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数学的设疑教学的一些体会:一、设疑的教学方式1、卷地毯式。这是根据教材中知识点的顺序逐个设问、面  相似文献   

16.
任远峰 《成才之路》2013,(16):53-53
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根,要吃透教材。在平时教学中,除了交给学生必要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再现知识的探究、发现、形成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数学老师,可以课本上的一些好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挖掘,借此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有这样一道题:画出定义域为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初中生不知道怎样对数学单元进行回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帮助初中生梳理、系统概括单元知识,使学生学会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拓展延伸.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回顾,列出知识清单;引导学生品读教材编写主线;引导学生"合作"回顾,用思维导图归纳知识;引导学生写学习反思.促进学生巩固知识,重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抓空白点质疑 “空白”指的是教材给学生留下的联想和想像的空间,常常会造成知识的跳跃或断层,既可能给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带来困难,同时也潜藏着引出高质量思考之问题的契机。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已经描绘的部分进行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空白点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一直以来,我们都将“教材”等同于“教科书”。实际上,“教材”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新课程改革即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对教材的处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山东省桓台县实验学校的周云老师就着重讨论了教师钻研教材的角度,认为应从编者、学生、教师三种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剖析,力求做到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细致分析教材知识点,并能巧妙地展现新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0.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以往在探究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更多考虑的是“教什么”,对于“怎样教”只是停留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或者说是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或者说“怎样教会学生会学习”考虑的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