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传于云南武定、禄劝一带彝区的彝文《劝善经》成书于明代,是现存木刻版较早的本子。《劝善经》通篇以道教《太上感应篇》为母题,结合彝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进行说教,其中的"解说"部分保存了大量彝族的民俗资料。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和民俗变迁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道教的劝善思想与当今社会要求的和谐思想有一致之处,对道教劝善思想进行现代阐释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该书将深邃的道教哲学思想变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通过当代道教界人士对道教教义的现代阐释,结合《太上感应篇》阐述了该书通过以人为中心的自律、以神为监督的他律、道教"承负"学说的威慑、民俗俚语生动教化来起到劝善的作用。起到对人自我品德素质的内在升华和提炼;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以求得和谐平等的生存状态;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互信体系的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女仙传》是中国道教文学史上的一部著名典籍,但其书究竟作于何时、作者何人,却众说纷纭,似难定论。今天传世所见《女仙传》的内容主要保存于《太平广记》、《三洞群仙录》等书中,尤以《太平广记》在后世影响为大,经考证发现,《太平广记》所引《女仙传》实为晚唐杜广庭《墉城集仙录》的别称,二者同书异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麦积山瑞应寺所藏血书《妙法莲华经》和写本《报恩仪文》。《报恩仪文》是儒生口述、僧人记录的宣传孝道的寺庙道场法会文和劝善、劝孝之文,宣扬儒家的父母恩重思想。  相似文献   

5.
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和"富春堂本",在刊刻时间上,它们均早于世德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间在故事主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互文现象。这种若离若合、或明或暗的互文性表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吸纳了当时"西游"故事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受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文本的影响。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稚拙、简单、趋同的互文现象表明,"西游"故事与"目连戏"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演绎,特别是因同台连缀演出,使两者神奇般地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云笈七籖》是道教最大的一部类书,保存了《大宋天宫宝藏》的精华,素有"小道藏"、"道教小百科"之美称。其产生于道教比较兴盛的北宋时期。该书作者张君房崇奉道教,曾参与《道藏》编纂工作,后富有创建地辑成《云笈七籖》。《云笈七籖》现存四个版本,《正统道藏》收录的共有122卷,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经籍宗旨、道教源流、洞天福地、养生修炼、赞词颂歌、神仙传记等。深入探究《云笈七籖》的作者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云笈七籖》的版本、内容与特点,对于深入研究《云笈七籖》和道教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彝族《劝善经》是彝族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译述了道家经典劝善书之一《太上感应篇》,并结合彝族的宗教礼俗、心理情态、社会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内容,劝说人们要行善戒恶。其中的劝善理论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家庭道德、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的主题是道教描述的人类心路历程。其中的佛教经典和佛教人物都是道教化了的,《西游记》中的诸多疑难问题从道教著作《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和道教常用的符籙、测字方法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明心宝鉴》是一部在明代非常盛行的劝善书,但一直以来国内没有整理本问世,华艺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明心宝鉴》(珍藏本)填补了这一空白。本文就该书译文中误译词语的地方提出一些商讨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水浒传》中道教内容众多 ,道教色彩浓厚 ;道教在《水浒传》中起着贯串情节结构和思想支柱的作用 ,使作品体现了神话的文学化和再造神话的文艺思想和道教精神  相似文献   

11.
《抱朴子内篇》属重要的早期介绍神仙方术、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的神仙道教经典,对元明时期的全真道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百回本《西游记》阐述全真教"金丹大道"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抱朴子内篇》与百回本《西游记》的关系极其密切。孙悟空的主要本领以及大闹天宫、取经的最终结局等都可在《抱朴子内篇》中找到素材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最初,《老子》一书并无专门书名,只用作者姓氏“老子”称之。西汉时,开始有人拟“六经”而称之为《老子经》。东汉末年,道教兴起,许多道教团体纷纷以老子为宗,尊其为教主,其书《老子》亦为道教信徒附以宗教化、神秘化的色彩。魏晋之际,随着道、佛之争的激化,以梁谌、王浮为代表的楼观道为了抗衡佛教,以汉代流传的老子、尹喜“西升化胡说”为依据,大量造作经书,《老子》又名《道德经》应在此时。  相似文献   

13.
西夏道教研究,是西夏学中一个有待开拓的新领域。以前,人们仅仅从《续资治通鉴长编》、黑城所见汉文文献等史籍中极其有限的材料得知,道教曾经流传于西夏,至于具体详情则无从知晓,因而也就谈不上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西夏文文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译释出版,法典中40多条有关道教的新材料,使西夏道教的研究出现了转机。通过对《天盛律令》中有关对道士的规定和处罚等材料的条分缕析,可以探究西夏道教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以及道教在西夏流传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是道教神仙信仰对《聊斋志异》的积极作用。本文对《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道教神仙信仰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聊斋志异》的创作方法与道教神仙信仰;二是《聊斋志异》的形象创造与道教神仙信仰;三是《聊斋志异》的环境描写与道教神仙信仰。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阐明了道教神仙信仰与《聊斋志异》艺术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道教创教初期,奉老子为至尊的天神和祖师,并以老子的“道”为最根本的教理,庄子其人其书很少受到道教信徒的关注。但是,《庄子》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道教的根本教理、信仰体系和方术三个方面探讨《庄子》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樊昕 《文教资料》2007,(7):36-38
南岳魏夫人为道教上清系传授中的重要人物,传记多且复杂,其《内传》亡佚已久,现存诸种《魏夫人传》实与《太平广记》本同源,至于原《内传》则远较现行诸本丰富,本文拟从诸书目文献中梳理其梗概。  相似文献   

17.
明万历年间,山东道士周玄贞集录的宋元以来《高上玉皇本行经》的各种注解,编成《皇经集注》。万历十三年冬罗洪先审阅《皇经集注》后,作《皇经集注初纂前序》。由于《皇经集注》是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持的《万历续道藏》编纂工作的组成部分,而罗洪先是《皇经集注》审阅者,可见明代阳明心学与道教不仅存在着思想上的交融,而且阳明学者与嘉靖万历年间的道教团体之间存在着人员之间的交往。因此,该文是研究阳明学者与道教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产生于中华文化土壤的现象级哪吒题材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借助先进的影像技术,通过对道教思想的形象化呈现、对神仙道士的影像化表达、对道教仙境的审美化再现,《哪吒之魔童降世》将形上抽象的道教思想创意性地运用到形下具象的影视作品中。《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道教思想主要表现在我命由我、符箓咒语、道教仙境三个方面。编导将道教文化元素和奇幻玄妙的影像融为一体,这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意性运用和创造性转化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道藏》除了收录道教教义、符箓、科仪、仙传故事之外,还收录了先秦诸子、道教徒诗文集、文人对道教经典的注解等。《道藏》杂而博收的特点曾遭儒、释两家非议,然细观其所收书内容,几乎每部典籍都与道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道藏》收书情况反映了道教"杂而多端"的特点以及编撰者通融开阔的视野,凸显了道教的普世情怀。  相似文献   

20.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早期著作,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问世为道教的最终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就其道教特质而言,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道家的道加以神化,赋予其人格神的地位与权威;二是构建了道教徒追求的神仙世界蓝图;三是提出了长生之术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