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基于类型教育定位,加强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落实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必须明确其原则,即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能力培养的贯通性、职业素养的一致性、培养模式的整体性。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方面面临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割裂、专业体系衔接不畅、课程体系匹配度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脱节等关键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构建中高职专业建设协同机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衔接力度等方面着手推动解决。  相似文献   

2.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贯通培养交流会以“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为主题,关注历史变迁,梳理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政策脉络与发展历程;聚焦培养模式,分析了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与探索的多元样态;凝练办学特色,总结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成效与经验;进行反思展望,探讨了中高职贯通培养从形式一体化走向内涵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核理交流会基本情况、汇总专家观点、分析各方建议,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实然和应然状态,全面准确落实会议精神,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新形势出发,结合长沙职教基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情况,对区域性职教集群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从组织系统、标准系统、评价系统、调控系统和制度系统五个方面对跨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深入分析中高职一贯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培养标准不衔接、校企互融不深入、企业主体不落地等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德合作、中高一体、多元融通、标准贯通”的改革途径。通过一体化研制培养标准,解决“培养目标与外部现实需求契合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多元化融通培养资源,解决“培养体系对培养目标支撑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全程化贯通培养标准,解决“质量保证体系对培养评价信效度不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对技能型工匠人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贯通培养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探索的新模式,中高职五年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借鉴相关地区贯通培养模式的发展经验,从课程整合设置、目标准确定位、课程内容重构、教学资源共享,完善课程管理等多个实践角度探索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核心工作。在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3+2分段贯通制"衔接教育中,应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原则,通过岗位分析,准确定位中职与高职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避免课程重复与脱节,为中高职教育的顺畅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本文分析了木材加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点;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总体思路,针对性、适应性等。  相似文献   

8.
"3+3"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理论视角下,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试点院校与行业企业要共同确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构建适用于"1+X"证书制度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建设一体化衔接教材,共建共享各项资源,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以期有效提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教材建设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加快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材建设在教材内容、教材特色、教材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改革高职教材建设,要加强高职校本教材建设;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强实践教材开发;规范教材评价标准,完善教材评价体系;加强教材间的衔接,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材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家至今未针对高职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得高职学院在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中面临较大困难。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引入《悉尼协议》标准后,通过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开展工程教育专业IEET认证、建立人才培养的评价—反馈—改进的反复循环改进机制等三方面举措,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通过调研发现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针对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招生、育人、培养质量等问题,建议通过完善贯通培养的顶层设计、健全贯通培养的保障机制一体化设计贯通培养方案、以职业资格衔接和1+X证书制度的落实等措施推动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冯霞敏 《江苏教育》2022,(36):62-66
教材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条件。五年制高职一体化教材的建设包括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设计、横向融通的一体化开发、以生为本的一体化应用,通过“协同建”强调教材建设的广度,通过“融合用”强调教材应用的深度,以一体化教材建设为支点,真正助推五年制高职旅游类专业“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贾俊玲 《科教导刊》2023,(16):63-65
智慧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技术为支撑,人才是关键。高职院校为交通运输业做好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储备时,应以“狠抓高职与本科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工作、按职业岗位群需求培养人才、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职业成长”为抓手,培养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应做到:推进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协同育人;加快科教融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交通职业指导委员会,建设智慧轨道交通产业培训项目;师资队伍职前实施把关制,职后建设创新团队;建立校中厂实训、实习基地,有效提升人才贯通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从2012年开始,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工作,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衔接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积极探索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主要做法有:一是对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进行联合管理、分段实施;二是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三是制定转段升学方案,满足中高职衔接需求;四是师资"高配""专兼"结合;五是独立编班、规范实施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  相似文献   

15.
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是将中职、高职教育有效地贯通起来,是响应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贯通培养需要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多方面的衔接,其中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浅谈中高职贯通衔接中对中职骨干教师的要求以及中高职贯通衔接对建设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科学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标准是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有力保障。在对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中高衔接的教学内容、实践"工学一体,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和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构建了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动漫制作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解决了动漫制作技术专业中高衔接的问题,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是推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实现中高职教学过程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的层次要求,实现中高职课程分类分层;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体系;建立中高职教学交流和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学实施的衔接;改革招生考试模式,建立中高职衔接的入学资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高职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贯通,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建立成长、成才、成功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中"高职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工作,提出一种中高职分段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就人才培养模式的适用范围,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一体化课程体系等关键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行业学院是信息时代高职院校与行业共同构建的人才培养联合实体,其具有明确的双主体性、产业导向性和学科集群性等特征.如今,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稳定性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性需求有较大的矛盾、以学科与专业为逻辑的教学科研运行机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逻辑不匹配等,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陷入了一定的困境.行业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殊的作用,不仅能够推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逻辑转型,推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理论和技术训练一体化,还能够加大职业教育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由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学院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构建产教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建立前沿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构建以行业知识和能力为基本标准的教学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