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种行动构式,静态谓词构成的特殊祈使构式中构式义与词汇义产生冲突。本文从语法转喻理论探讨静态谓词祈使句构式的认知动因和语用功效。研究表明,静态谓词祈使构式通过构式压制抵消构式义与词汇义不相容关系,并且通过单次转喻操作模型、转喻链操作模型和隐喻或语境复杂转喻操作模型实现认知识解。静态谓词祈使句构式在言语交际中可实施简省功能、缓和功能及明示功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盛行的“舌尖上的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结构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结构的空间存在关系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变为修辞构式,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为空间义-品尝义-言谈义。转喻在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的生成和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修辞构式的演变动因为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  相似文献   

3.
英语存在句的语义意义是"某地方存在某人或某物",其语用意义是宣告名词事物的存在。存在构式可分析为四个语义成分:there、存在谓词、存在主体和存在方位。存在句式表达的构式意义以四个语义成分各自的语义意义整合而成;这种意义一经形成,便反过来对各语义成分形成制约和限制。构式语法为研究英语存在句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在此研究方法下,我们解释了英语存在句中各语义成分的存在依据和构成方式。  相似文献   

4.
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共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中,之间不可能有一个分明的界线,重“通”或重“工”的语用功能是分别构式性质的前提。修辞构式必有语法构式的依托,语法构式衍变为修辞构式基于构式词变、义变、式变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构式意义压制的必然后果。修辞构式向新的语法构式的转化是语法类推机制作用的结果,修辞构式有限的能产性磨蚀了构式不可推导性的根基,也成为衍生新的非典型语法构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被组合"产生的语义基础,并从"被"字句语法变异的角度研究了"被组合"的衍生机制,指出正是因为"被组合"与"被"字句在语法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已经成为区别于语法构式"被"字句的修辞构式。此外,根据不同的标准将"被组合"区分为不同的小类,并指出各自凸显的构式义,文章最后总结出"被组合"产生的修辞动因是语言形式与事件图示之间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X比N还A"和"X比N还N"两个构式为例探讨了二者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这一连续统的演变。文章认为"X比N还N"是由一定修辞动因在语法构式"X比N还A"基础上衍生的一种修辞构式。并以此为据,尝试论证了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之间的某种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X比Y还W"格式是指表真实、实际比较的语法构式和表极性程度的修辞构式。修辞构式是一种具有修辞功能的虚比构式。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修辞构式的认知机制是隐喻和参照点模型。认知联想的触发、形式的模因移植、认知经验的突破和意象图式的动态化促成了"X比Y还W"格式从语法构式向修辞构式演变,使其具有了夸张的修辞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8.
按照构式语法,词汇义和构式义在整合时,会出现语义相互压制。转喻是压制的认知心理机制。在英语双及物动词中,其构式义对词汇义的转喻压制主要体现在四类动词上;词汇义对构式义的转喻压制以未来领有类动词为典型;即使在构式义占据优势时,动词义也并非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大X(的)”构式的构式义为说话人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用“大”和“的”凸显“X”的语义特征,表达对某一事件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的主观评价。在构式演变上,“大X(的)”构式来源于“大+身份名词”,随后“大+时间词”的用法出现。“隐喻认知观”是“大”的意义由具体到抽象的动因,也是构式义由“大+身份名词”隐喻到“大+时间词”的动因。语境吸收是促使构式义凝固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BCC语料库搜索到的210条例句进行分析,发现构式"有一种X叫Y"中变项"X"与"Y"之间的外延逻辑关系在呈连续统状态逐渐变异,即从单包含关系演变为双包含关系、相交和相离关系,常项"有""一种""叫"也产生了语法化,这些共同构成"有一种X叫Y"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经过分析,发现"借同解释"和"跨域等同"是构式发生演变的修辞动因,而常项"有""一种""叫"的语法化为修辞动因的实现奠定了语义基础,同时认知语用学中关联理论为修辞动因的实现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全洁 《海外英语》2012,(13):236-237
该文从前人对概念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研究入手,指出这些研究并未真正揭示以物质过程喻说心理过程这类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类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是多重概念整合,是一致式与表达者个人视角、情感等产生的复合义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龙国富 《中国语文》2013,(1):25-34,95,96
本文利用构式语法和语法化有关理论,通过对汉语"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过程、机制及其动因的研究,回答"语法构式是固有的还是显现的"这一理论问题。"越来越……"构式语法化路径为:越+处所名词>越+普通名词>小句,越……>越……越……>越来越……。"越来越……"构式语法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其语法化的主要动因是语用推理。本文认为,语法构式是显现的,而非固有的,排列组合形式的改变将伴随新的构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桂红梅 《考试周刊》2015,(1):105-106
本文在Goldberg构式语法基本理论框架的指引下,研究了英语双及物构块式(VN1N2 construction)中构式义与动词义的关系,揭示了VN1N2结构中构式义和动词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通过整合共同构成句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事物的句子叫存现句。近年来出版的语法著作,发表的语法论文多数主张把存现句句首的处所词语分析为主语。新公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也把存现句分析为主谓句中的动词谓语句。存现句是主谓句,又有别于一般的主谓句。张志公先生称它为特殊主谓句。我体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存现句中,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一种特殊  相似文献   

15.
李海林 《文教资料》2013,(25):25-27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独立研究阶段和解释阶段。在解释阶段。学者们从生成语法、“三个平面”理论、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等不同的理论方法对存现句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各理论方法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论存现句的性质和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存现句是表示某处、某时以某种状态存在、出现或消失某名物的一类句子。对于其性质和范围,我们认为,存现句是表达“存现”意义、并且主题由表时间或处所词语充当的句子的集合,由于这些句子在句法形式上缺乏同一性,把它们纳入句类系统比纳入句型系统更有说服力。存现句作为上位概念包括存在句和隐现句;我们理解的存现句也包括时间词语做A段的存现句;我们看重存现句宾语的实体性,认为由“处所/时间词语 形容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不是存现句。  相似文献   

17.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的框架,对递进性差比义构式进行全面考察,将其分为A、B、C、D四种变式,并对各种变式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该构式的成因进行认知范畴的探索,给出合理的解释。非典型的构式(D式)发生了“质变”,表达“遍指性非差比义”,而这个构式义无法从“一M比一M”中推导出来,因而是更典型的构式。指出遍指性非差比义其质变的根源在于“量级序列”的缺失,“比”的原型义虚化,从“实比”演化为“虚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双及物结构的构式义与动词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双及物结构具有"致使-拥有"的构式义,它对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进行语义框架的核查,只有动词适切才能与该结构相容。当进入该结构的动词具有"给予"义时,动词语义向句法投射,构式义得到强化,此时的结构为典型双及物结构;当动词不具备"给予"义时,句法辐射动词,构式义赋予进入该结构的动词"致使-拥有"义,此时的结构为非典型双及物结构。动词词义与构式义的互动形成一个连续体,处于两端的动词分别为具有"给予"义和"损耗"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19.
汉语“教”字句是能表使役和被动的兼语构式,唐代是其由使役句语法化为被动句的初始阶段。本文将互动构式语法观熔铸到特殊句式的语法化研究之中,以更精准地考察“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的语法化表现及相关动因,并更谨慎地界定其语法性质。“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之前的表达式为“NP1+教+NP2+V+NP3”,大多表示教授义或指令义,到唐代则变化为“NP3+(NP1)+教+NP2+V”。考察发现,唐代“教”字兼语构式有两个显著特征:“教”的施事NP1的消显、V的受事NP3的话题化。前者来源于前代“教”字构式中NP1可因语境隐去的用法,后者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即动词V的句法-论元配比,以及受事NP3的语篇功能及其相关句法操作的影响,其中后一因素涉及话题延续性的作用、句子成分的等同删除以及语句对比或对举关系的凸显。它们属于构式组构成分在句法、语义和语篇界面所涉的制约和互动,推动“教”字句发生...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专名的认知研究着重关注人名和地名的非典型用法,尤其是专名的语义普通化,所涉及的理论主要有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机制,许多英语专名同样可以来源于其他语言,而且专名成为认知参照点后往往能构建新创专名和生造专名,这背后则体现了概念整合的认知机制。一旦专名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得到凸显,会构成隐喻性双关,从而具备一定的幽默效果。最后,专名派生的专有形容词也大量出现在非典型比较级中,"more American than..."构式频率明显高于"more Chinese than...",因此在国家修辞层面有必要挖掘各种典型的积极中国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