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语篇分析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观点,从语篇功能的视角,在实际的语篇中考察动态的语言应用。旨在考察汉语指示代词这/那和英语指示代词this/that的语篇功能,探求汉语和英语指示代词在语篇中使用的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2.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昊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辛静 《考试周刊》2010,(23):28-29
语言接触是导致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为研究双语、语言接触和变异问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本文以语言接触和变异理论为指导,对汉语网络语言中由于英汉语言接触引起的借词、语码转换/混用现象进行描述和归纳,对变异的成因进行认知的分析,以及探讨如何来看待汉语网络语言的变异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汉时期汉语代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北方语系中 ,代词系统大大简化。本文通过对高诱注释语言中的代词进行研究 ,总结出了反映在高诱注中的东汉时期北方的代词系统 ,为更进一步研究汉语代词系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素  相似文献   

7.
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汉语代词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北方语系中,代词系统大大简化。本文通过对高诱注释语言中的代词进行研究,总结出了反映在高诱注中的东汉时期北方的代词系统,为更进一步研究汉语代词系统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8.
汉、壮民族接触秦代已有文献记载,而汉、壮语间之接触至今未止,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渗透至语言的各个层面。因长期受到壮语之干扰,平话,作为汉语方言之一,其副词呈现出后置动词的特点。基于语言接触及类型学之理论视角,有利于深入探讨语言接触对平话副词位置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9.
汉、壮民族接触秦代已有文献记载,而汉、壮语间之接触至今未止,由此产生的相互影响,渗透至语言的各个层面。因长期受到壮语之干扰,平话,作为汉语方言之一,其副词呈现出后置动词的特点。基于语言接触及类型学之理论视角,有利于深入探讨语言接触对平话副词位置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处所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不少学者做过探讨和研究,但迄今为止尚无可作为定论的意见。文章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反诘问"那"形成的关键时期——汉魏六朝时期语料以及疑问代词进行系统分析,从句法位置、功能扩展、词语兴替等角度考察处所疑问代词"那"形成、演变的历史轨迹。近代汉语中处所疑问代词是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的发展演变、词语更替中融合,并在处所疑问代词"那"形成并成为那一时期最主要的疑问代词以后,承接了"安"’、"恶"、"焉"的句法功能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中的代词系统是典型的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以人称代词为主要表现形式,标记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参与主体和话语本身的关系,并反映语用和文化特点。从第三人称指示语变异情况这一语言事实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具体表现出发,探讨其确指、代指、转指和泛指等用法及其语用特点,分析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第三人称指示语的变异以及语用功能,对双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莎 《海外英语》2022,(4):64-65
汉语中系词“是”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汉语研究中的热点。自王力先生以来,对系词“是”起源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并未从语言使用者本身的角度去看待这一语言现象。该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体认语言学的视角来探索汉语中系词“是”的起源问题及其演变机制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语法化是对语言变异现象的研究,历时、共时系统中都存在着变异。语法化研究中,历时和共时是必须紧密结合的两种视角。历时演变可以解释共时现象中的难题,共时状态中的交替和变异可以解释历时研究中的问题。汉语语法化研究在这两种视角的结合方面有了许多颇有影响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探讨语言系统的分形特征及其功能变异。我们首先回顾分形的要义,并阐释分形机制之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范畴化的方法论意义。然后,我们从分形视角重新考察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分析分形在语言系统中的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分形是语言系统内的功能变异机制,在语言的个体发展、历时进化和即时生成中承担关键作用。最后,本文探讨语言系统分形的社会符号学基础及其对语篇研究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手语这种视觉-空间语言的代词系统进行探讨,描写了中国手语上海地方变体的代词体系和指代特征,分析了手语代词系统的独特之处,兼与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代词系统进行比较,以得出语言类型学方面的启发.指出手语在具有指代功能的词类范畴、称代与指示功能的明确性、以及代词的衍生用法等方面,与有声语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现代汉语语料的分析,全面考察"季"族词的词汇意义和色彩意义,并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季"族词的词义演变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今文《周书》的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代词“我、予、朕、(印)”4个,第二人称代词“尔、汝、乃、而”4个,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3个,同时还有“某、自、己、人”4个特殊指人代词,人称代词种类齐全、指称功能完备且出现分工互补之势.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总体特点是周代的时代色彩鲜明,人称代词和名词共现构成同位语的现象常见,人称代词在使用中已显示出谦恭礼让的文化色彩.这些特点为从语言角度验证今文《周书》的语料时代问题及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同时也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语料,发现今文《周书》一些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与过去学界认为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用法及语用功能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为重新认识上古汉语这些人称代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语言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范 畴──人称代词的复数概念,发现汉语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它。汉语人称 代词的复数形式大致经历了语音内部屈折──词汇手段──语法手段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国内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学者们有关语言接触的探讨,在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研究的方法、接触的机制、与其他学派关系等方面;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研究中关注于接触与语言的变异、借词、语法渗透、语音干扰、翻译研究等方面;在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研究中主要涉及接触与汉语方言的特殊语言现象、方言系属、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交互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高寒 《现代语文》2010,(3):43-45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更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百科全书。它对北京城和北京人的描写可以说惟妙惟肖。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间正处于连接中古与现代的过渡时期。现代人研究《红楼梦》过多地关注它的人物性格,整体的语言风格,对词类、语法现象的研究甚少,其中对人称代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对《红楼梦》中的单数人称代词和复数人称代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考察了这些称谓代词所反映的人物的社会地位。对《红楼梦》人称代词的探讨,不论是对横向的近代汉语词类的研究,还是对纵向的历代人称代词发展过程的考察都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