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广均 《教育与职业》2008,(17):152-154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的状况下,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往往成为他们就业成败的关键。毕业生的择业倾向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传统择业意识和新型择业意识错综复杂地交织于毕业生的思想中。大学毕业生能否掌握正确的职业选择原则,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找到合适的职业,而且影响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的现状,对陕南地区三所二本院校、两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职业价值判断标准、职业价值最大化的择业行为、体现职业价值的专业满意度、家庭经济状况与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等相关数据进行设定,分析其成因,进而得出研究结论。从提升大学毕业生管理就业风险的能力、降低专业风险、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旨在规避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应用对陕西省77所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1651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工作特征满意度、职业匹配度和就业总体满意度等维度的就业质量测量指标上多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感知的就业单位的职位、地理位置和稳定性等工作特征满意度和职业匹配度、就业整体满意度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2)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及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越早开展越好,较高的职业匹配度有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2)根据不同性别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工作特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更适宜的职业岗位;(3)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就业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贯彻落实力度,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相似文献   

4.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城乡二元结构改革的深化,十多年来农村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走向成为了一个讨论的话题。这一群体的就业范围、职业性质及职业发展状况对即将及未来数年内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们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对已经毕业的农村地区大学生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浅议新形势下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进一步凸显。本文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应当积极指导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和掌握国家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虽然比较严峻,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整体供需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就业形势直接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关联。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是就业的灵魂,只有国家持续发展,毕业生就业才能得到保障,而且,毕业生的择业,也要从有利于国家和自已的发展出发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处理。要自觉地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避免重蹈超越生产力水平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的旧辙,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改革,鼓励大学毕业生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状况。要利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通过法律的、行政的、政策的手段对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以解决结构性矛盾形成的就业难问题。要根据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树立信心,采取措施,循序渐进地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要将“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三级组织架构”,创造“三全”工作氛围;启动“全过程就业指导工程”,把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树立“窗口”意识,为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内在规律.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9.
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决策因素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高校毕业生职业选择决策因素的调查发现,单位发展潜力、行业发展前景、个人发展晋升空间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特点,本文提出相应的就业指导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中有很多不良现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不同原因的失业人数增多,就业状况呈学科专业性差异;就业状况呈学历层次性差异;就业状况呈性别性差异;就业状况呈家庭背景性差异;毕业生流向呈地域性差异。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的生力军,就业问题是否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与各行业人才需求总量相比仍然不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2006年我国不同类型高校本科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本研究选取了南京地区部分高校,包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种类型的高校,以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比较不同类型高校本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期望、就业过程、就业质量和择业时考虑的因素等方面与男生之间的差异,得出我国不同类型高校本科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招聘,要通过市场来配置,通过供需双方的"双向选择",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和"职人匹配",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然而,在现实中,一个社会要真正实现"人职匹配"和"职人匹配"的就业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前毕业生就业处于"买方市场"的状况下,大学毕业生确立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往往成为他们就业成败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市场调研的方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毕业年限和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研数据,分析毕业生的一次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状况,帮助学校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应用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跟踪调查数据中2017届14 939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因素中部分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就整体而言,人力资本因素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中就业状态、收入水平、就业匹配度及就业稳定性的解释能力要大于社会资本因素的解释力,但人力资本因素对就业满意度的解释能力要小于社会资本因素的解释能力。据此,本研究建议: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服务支持体系以促进大学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高校应努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为其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保障;大学毕业生要重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为提高自身的就业质量作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5.
探寻大学毕业生自我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或多或少存在着盲目性,缺少对自我、职业以及两者匹配关系的准确定位。为此,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前首先要对自我做全面的认识,其次要对职业有所了解,最后找出自我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从具有哪些特征的毕业生会选择教师职业、什么动机促使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两个方面进行分性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大学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概率显著低于女性;选择教师职业的男性和女性存在一定的特征差异。薪酬和就业选择方面,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起薪低于选择其他职业的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概率更高。教师与其他职业的职业收入差距在男性毕业生群体中更加显著。选择教师职业的女性更注重职业符合兴趣爱好、职业稳定性以及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也更容易对所选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地位以及工作的独立自主性感到满意。给定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选择教师职业的毕业生群体内部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17.
丁飞 《林区教学》2013,(8):124-125
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涉及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及其家庭的诸多方面。基于此,立足苏中地区,通过对3000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该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对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态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对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对其职业地位获得机会与职业地位获得质量的影响不同。外貌条件、所学专业只对大学毕业生地位获得机会有显著影响;而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地位获得机会和获得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高校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综合性人才,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经济,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建设,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才能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闽西职业大学并轨招生,缴费上学后的两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全面调查、分析,并提出职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海南某高职院校的实地调查,分析了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储备、职业适应能力及就业满意度状况。通过研究发现,就业观念、就业储备、职业适应能力的不同方面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不同,其中工作待遇因素、实践经验储备、人际技能和专业技能显著影响其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