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互丈性理论视阙下,先分析了《锦瑟》中丰富的互文性现象,继而对刘若愚和许渊冲两名译家对(《锦瑟》的翻译进行互文分析。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活动,诗歌翻译中,译者不仅要充分识别原诗中的互文指涉符号,理解其互文隐喻的复杂性,同时还要把这种互文指涉符号输入译入语文化,为译文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最富语言艺术魅力的诗歌之一,也是中国旧体诗中最难解的诗歌之一。一篇《锦瑟》倾倒大家,难倒大家。 《锦瑟》何以难解?本文试图通过当代流行的几种语义学理论:指称论,意念论,验证论和真值条件论对《锦瑟》等旧体诗的难解现象作一考察。 下面是《锦瑟》原文: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互文性理论,揭示了绝对单一的语篇概念是不存在的。语篇总是超出原来的框架限制,彼此渗透着某种关联。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融合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篇章的互文性进行了分析,试图通过分析推导出互文材料在当前文本中形成新意义的过程以及认知机制,以期找出处于互文性网络关系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互文分析理论已广泛运用到语篇分析实践中。本文主要探讨广告语篇互文现象及受众解读互文现象的认知机制及模式。本文从词际、句际和篇际三个不同层面探讨平面广告语篇互文现象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并应用概念合成理论分析受众解读互文现象的各种认知机制。指出受众理解互文现象的过程即受众激活心理空间,建构概念系统中意义连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准确解读诗人的“痴语”对我们把握和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大有裨益。历来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就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而言,注家也有四五种说法,在这些说法中,笔者赞同周汝昌先生的高论。他说:  相似文献   

6.
《课程.教材.教法》2018,(11):98-103
当前多篇阅读的困境在于没有厘清多篇文本组元的依据以及这种特定的教学形态的价值。互文性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文本的关系机理,据此可衍生出以关系为中心的文本解读范式;将互文性与教学性有机统一建构文本创编与流传产生的互文、文本与类文本产生的互文、文本与相关资料产生的互文、文本改写产生的互文、文本与其他媒体产生的互文等多种教学形态。互文性阅读具有促进多元创造性解读、拓展学生认知世界、提升阅读量和速度、提高提取信息与提炼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赏与反思批判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篇发生的互文关系,是语篇理解的一个先决条件。同时,语篇理解是一个以人类认知的关联性取向为基础的动态认知过程。互文性与认知语境相互作用有助于确认语篇主题,实现语篇意图和建立语篇连贯从而达到对语篇的最大程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网络历史小说文本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一种新语篇类型,这种新媒体语篇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特征且互文类型多样,主要体现在语体、语言成分、媒介及文化等方面。互文性的生成与"零度-偏离"理论有密切的关联。"偏离"是语篇互文性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和重要实现手段,在文本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互文"价值。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建构和解读诗歌语篇的有效策略,在诗歌中具有思维、认知和组织功能。隐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建构了英语诗歌的蕴意。源域和目标域的相映射,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诗人以源域意象为载体,通过源域链条和目标域链条的映射,实现语篇连贯。本文以具体的英语诗歌为实例,分析了隐喻在语篇中对于剖析诗人的思维活动、诗篇内涵和结构组织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诗歌主题与中心隐喻框架下源域意象连贯和隐喻连贯对于构成诗歌语篇连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舒婷的著名爱情诗篇《致橡树》,用橡树、木棉这两个分别象征男性阳刚之美和女性柔韧之美的意象,诠释、颂扬了现代理想爱情观念。诗歌的爱情隐喻语篇建构经历了选择、抽象及整合三个认知环节,隐喻的蕴涵和延伸构建的词汇衔接加强了语篇连贯。  相似文献   

11.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诗歌意象朦胧迷离,清代诗人王士祯曾说,"一篇《锦瑟》解人难",在教学过程中,若想让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的学生读懂《锦瑟》,尤其是读懂四个虚幻缥缈的典故,愈发难上加难。虽然,我们可以对文本进行多元的解读,但若只是为了迎合主题的多元化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规律,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2.
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前人的研究,以《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为例,采用语篇视点和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隐喻等理论相结合的视角对它进行认知解读,探讨语篇视点与认知诗学的关系。研究认为,视点也属于认知诗学的研究领域,它在认知诗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视点理论对英语诗歌文本的分析。视点为丰富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为英语诗歌赏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图形—背景理论可较好地解释诗歌意境凸显背后的认知因素。本文从词类、句式、语篇三个维度探讨唐代边塞诗歌中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及诗歌中意境得以凸显的成因。词类方面,动词和形容词在图形的凸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句式方面,问句、条件句及感叹句体现出图形—背景关系;语篇方面,唐代边塞诗歌诗篇前部分描写景色,形成语篇上的背景,并将重心放在诗篇末尾,突出语篇上的图形。图形—背景理论在诗歌意境凸显上有较强的解释力,是诗人谋篇布局的重要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与文字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文性关系。对新闻摄影的“语-图”互文现象的探讨,法国批评家热奈特的“跨文本性”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新闻摄影具有“以图证文”、“以图示文”、“因图生文,从文至图”以及在“广义文本性”理论下新闻摄影与体裁之间的多层次互文性关系。此外,新闻与新闻摄影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丧失各自的语境,但它们又从彼此身上寻找回来,形成双重的承文本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是文本的本质属性。因此,互文性理论对于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语篇之间的互文关联是译者创造性的动力与源泉。互文视域下,译者能够利用互文手段,即通过互文阐释与互文指涉等激发译文读者的互文联想,从而克服语言及文化差异带来的束缚,实现了译文的创造性构建。  相似文献   

17.
“思”辨     
<正>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李商隐诗两首》选录了李商隐的《锦瑟》,笔者将此诗作为重点篇目引导学生学习鉴赏。但是,在理解诗歌基本内容时,产生了一点疑惑,特此小文与各位专家商榷。李商隐《锦瑟》全诗如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首联中"一弦一柱思华年"句,课下注释将"华年"注解为"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关于"思"字,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或许是因为"思"字在各类文本和日常用语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其创作手法对后世诗歌的体裁结构和语言艺术等影响深远。文章以《小雅·采薇》为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象似性特征,关注诗篇结构和认知思维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译作对于原诗中象似性原则的忠实程度再现,探究译者为呈现原诗的形式与意义所作的语言选择及其表达效果,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提供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19.
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以现代主义和意象主义诗歌为语料,对诗歌语篇中的映像象似性进行认知语用分析。从语音象似性(音义联觉、音丛象征及音韵象征)和笔相象似性(字母象似、语篇象似及标点象似)两方面分析。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诗歌创作与鉴赏实质上是发生在诗人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其影响变量有两个,读者理解象似诗歌付出的处理努力及其获得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互文性路径,从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入手,探究针对商务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发现单语语境中存在着“互文网络”,涵盖自互文、语篇互文与文化互文三个维度;翻译语境中的互文性是由源文本与目的语文本间的强势互文关系连结各自互文网络构成的“互文哑铃”。据此提出包含识别、评价与修正三个阶段的互文翻译质量评估操作机制。参数系统上,结合CSR报告的语篇特征,自互文维度设置了衔接性连词及副词、标准类符型符比与平行结构三个参数,语篇互文维度设置了引用,惯用语,典故,戏拟,部分及子部分,语轮及语步,主题词,插图配文及新闻、案例标题与评价性形容词及副词九个参数,文化互文维度设置了文化负载资源参数。在语料库技术的辅助下,对该操作机制和参数系统的可操作性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