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路径依赖和城市经验模式阻碍着人们对乡村教育的解读,二者的合力导致对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所谓乡村教育空间是指以广义的乡村教育环境、设施、活动为基础,兼具物理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重属性的特殊社会文化空间。基于“文化空间”的理论内涵,本文认为在乡村教育文化空间中存在四个相互包含、相互转化、共融共生的文化空间层级。根据相应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教育逻辑、社会逻辑,它们分别被定义为以乡土记忆为母体的涵养空间,以耕种劳作为手段的实践空间,以传道授业为目标的教学空间,以互融共生为表征的内蕴空间。人们对乡村教育文化空间的认知缺席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涵养空间母体属性认知不足,实践空间劳动实践价值低估,教学空间文化育人意识薄弱,内蕴空间协同育人共识淡漠。为了有效建构乡村教育文化空间,应开启历史对话,阐释与再生涵养空间;重塑参与主体,强化体认,完善实践空间;凸显文化意识,实现教学空间的文化功能的外化与浸染;激活协作精神,唤醒与共构内蕴空间。  相似文献   

2.
乡村空间的资源和权益在城市更新、城市扩展等大规模城市化运动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公正对待,从而导致乡村社会存在空间发展不平衡、空间共同体疏离、空间优秀文化发展乏力、空间环境污染和差异性空间丧失等空间社会问题。这些现象的产生可以从空间实践的历史逻辑、空间表征的资本逻辑和表征空间的文化逻辑中获得解释。乡村空间生产的良性发展,需要遵循新时代空间正义原则,在新时代价值引领下构建乡村空间内外协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乡村空间治理多元主体的作用,用积极开放的空间民主,大力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因地制宜促进乡村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圈内职业教育呈现出受区域空间特征的决定作用与自身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建设的能动影响的双重空间逻辑。当前,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点、线、面”型的空间结构中呈现出与区域整体空间特征不匹配的不在场样态,使得经济圈建设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难以形成合力。由此,要明确二者在“点型空间”中彰显的提效促创、在“线型空间”中彰显的联通协同、在“面型空间”中彰显的城乡融合的空间价值耦合关系。从空间特征出发,在实践空间中通过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推进双城产业集群建设发挥空间集聚效应、通过职业院校联动机制赋能区域城市协同发展发挥空间辐射效应、通过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布局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发挥空间带动效应,最终实现以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籍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儿童拓展视野的重要他者,“逆行”至乡村后其存在空间发生了位移,具体表现为物理空间从垂直空间转向水平空间、社会空间由生人空间转至熟人空间、意义空间从想象空间转为体验空间。空间的三重位移导致其空间身份悬浮,即物理空间中“面的融合”潜伏“里的隔离”,社会空间内“熟人逻辑”撕扯“生人逻辑”,意义空间里“城乡差序”充斥“唯美憧憬”。因此,城镇籍乡村教师需要基于“乡土性”再造空间,完成空间适应性再造;同时以“安身立命”之态度扎根乡村,实现其生活、心灵、意义再栖居。  相似文献   

5.
以乡村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振兴为核心价值关切,县域教育研究已成为中国教育学领域的一 个重要路向,并已积淀起一定传统.但县域作为一种特定空间,至今尚未在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上引起必要的关注,进而也未能在相关研究中真正确立起其应有的知识地位.在新时代中国乡村与城市社会不断整体深度融合、县域成为城乡融合性空间的适切尺度和表征形式的背景下,"县域"应当正式进入教育学研究的概念、方法与价值体系,进而作为纯粹"乡村"教育逻辑、"城-乡"教育二分逻辑之外的第三种空间逻辑选择.县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度推进和真实发生的关键空间类型,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教育振兴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必然要求确立起一种教育改革的县域空间逻辑,这就要求:塑造作为本土教育建设共同体的县域公民,深度推进县域教育变革与社会进步;在发展当地教育传统、激发教育活力、回归教育公共品性及改造县域社会的价值框架中,构建作为中国县域教育价值空间的县域教育景观...  相似文献   

6.
中高职衔接的历史逻辑、现实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高职衔接问题一直没有绕开社会政策导向、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自身演变这三条历史逻辑的控制。以历史逻辑为视角,中高职衔接正处于中高职吸引力被不足、中高职高端发展受限和职业教育体系代表性不足的现实困境中。实现超越,需回归职业教育自然吸引力,拓展后中高职衔接阶段发展空间,丰富中高职关系内涵,满足终身学习社会的多种预期。  相似文献   

7.
地坑院作为中国具有鲜明地域性的传统民居,承载着黄河沿岸地带生动的历史文化信息.文章采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援引空间生产、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对地坑院旅游景观化重构这一典型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地坑院蕴含着生存至上的哲学思想,村民生产实践依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并形成生活习惯,社会关系体现在以地坑院为关键节点的交往逻辑中,文化传承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活态延续上.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生产者联盟直接推动了地坑院旅游景观化空间更迭,促使其由生存文化表征的居住空间转化为审美文化表征的景观空间,并造成地坑院空间属性、人地关系、文化传承等层面的重构.这种空间重构的实践活动,驱动着乡村空间功能再造和地方性变迁,进而让乡村空间生产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在后扶贫时代推动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学分银行与职业教育精准扶智相耦合,具有促进职教扶智的成长价值、工具价值和经济价值。要通过落实学分银行功能作用、构建学分银行机制体系、多方协同形成清晰路径等实质性操作,为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发展提供新的逻辑理路,以多途径塑造灵活学习空间、形成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制度体系、按照乡村需求打造职教资源学分成果目录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应加强自身建设,高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都是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两者表征出时空共在性、存续共生性以及目标共通性的耦合关系。教育强国视域下职业教育应着眼于“建设教育强国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构建面向乡村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高质量育人支撑乡村治理现代化。职业教育要深度嵌入乡村振兴这一系统性工程,以人才振兴促进产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态的优化、组织的高效。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两者在治理逻辑和价值取向上相互影响,相互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嵌入性行为,内在逻辑上存在关系嵌入性和结构嵌入性特征,体现在环境嵌入性、组织间嵌入性和双边嵌入性这三个层次上,进而影响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根据嵌入性理论,厘清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联和重塑—赋能和提质—融合和共生"三位一体治理逻辑,分析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治理供需失衡、适配衔接脱嵌、价值引领滞后等实践困境,提出要从要素协同性、机制协调性和价值引领性三个维度出发,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嵌入性,这对积极回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关切、推动乡村综合治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在融入乡村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中具有实现在场式专业发展、提升扶贫质效的价值。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具有与乡村社会文化、与乡村学校学生以及与乡村社会资源的社会融入意蕴。基于乡村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时存在主体性困境、环境性困境以及制度性困境的日常事实,具体的融入路径有:以乡土情怀培养激发乡村教师的内源性责任感;促进乡村教师观照扶贫对象的职业教育恰切选择;融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价值取向;改善社会支持体系以提升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融入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的逻辑生长点在于农村职业教育。从教育价值的角度分析,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教育逻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是发展前提,农村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是最终目标。而现实情况是,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本体价值实现不足,对乡村振兴需要的四类人才培养缺失,进而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工具价值的实现。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加大对新农人、乡村工匠、“专家型”生态建设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以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梁裕  韦大宇 《教育与职业》2021,998(22):35-40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探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人才培养支撑力度不够、科技服务能力不强以及职业培训不够匹配等困境,从调整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科技服务能力和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以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需要重塑城乡经济关系,完善融社会、经济、自然为一体的乡村复合生态系统,并实现乡村生态产业化。职业教育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持力量,但当前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如何实现以乡村人才振兴来带动产业振兴、如何助力构建良性乡村生态系统、如何为乡村振兴技术赋能等方面的困惑,因而导致贡献度不足。为此,职业教育要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来建设“技能乡村”,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发挥职业教育的跨界优势,运用整合性思维重构乡村复合生态系统;要依托互联网技术打造“数字乡村”,优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职业教育具有人才培养优势、技术技能优势、文化传承优势以及就业导向等内在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为了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价值逻辑,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肩负促进社会公平的历史使命,承载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应以服务乡村振兴为育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强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为保障,夯实服务农村的育人根基,以产教融合为抓手,赋能农村产业发展,以乡村文化建设为载体,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以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丰富和功能延展提供了方向;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服务“三农”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教育目标,以一、二、三产融合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教育内容,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教育目的,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功能定位模糊、人才培养适配性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体系不全、人才评价标准不明、共生环境保障不力等六大共生发展困境。需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定位,整合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深化校村合作、产教融合,构建校村命运共同体,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相增益、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确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指向、价值耦合是提出实践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跨界性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其与民族地区乡村空间、主体及要素特殊性联结的关键耦合点。特征耦合决定价值耦合,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动力系统的核心和终极旨趣在于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主体的自我价值、实践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与社会价值,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可从人的专业教育、文化自觉、育人理念、内涵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8.
魏小英 《教育与职业》2021,987(11):66-71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职业教育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与文化支撑的现实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交汇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还面临供需方向错位、理实结合松散、城乡文化游离和校村联系脱节的困境.基于此,需要职业院校转变思想,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供需生态圈;知行合一,强化乡村振兴的技能人才链建设;铸魂职业文化,打造乡村振兴文化示范体;加强校村合作,创新乡村振兴两元主导面,最终实现职业教育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就业、民生等关系密切,在人才资源、技术技能等方面承担着赋能乡村振兴的责任。对山西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以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衔接乡村振兴为“必然”路向,遵循职业教育“升学深造有基础,服务乡村有技能,人人成才有作为”的理念,以形成“以教扶知、扶技、扶心、扶智、扶志、扶业”的发展态势为根本任务,寻找一条山西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外共推、共生共进”的“六三三”实施发展路径,通过实践探索职业教育“省县乡联动”“养训练结合”“校地课链接”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使命,更是全面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构建企业、职业院校、政府、社会“四联动”框架,以实现全员协同育人;构造城乡职业教育、产教、课证“三融合”育人理路,以实现全方位育人;搭建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标准与技能标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五对接”育人网络,以实现全过程育人。最终构建形成高职院校“四联动·三融合·五对接”育人体系,以此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育人功效,为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