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分权"与"自治"为核心特质的由政府、职业院校、市场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的构建将促使职业教育更具有效率和活力,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治理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向。一是在治理结构和利益格局之间寻求平衡,架构适度多元的治理主体;二是在组织集权与主体分权之间寻求平衡,建立适度分权的治理系统;三是在协同合作与合理制衡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与模式选择相适配的治理机制;四是在市场行为与政策设计之间寻求平衡,完善适应目标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的战略抉择。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面临着"碎片化"、"表面化"、"短期化"、"壁炉化"、政策法规"缺失"以及政府"缺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导致校企合作的效率大打折扣。校企合作存在着多个权力中心,"多中心治理"为破解校企合作困境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范式。为了改善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必须以"多中心治理"理论为指导,以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来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通过对合作共治的理念重塑、价值融合、法理依据和利益保障机制构建,以实现多元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治理协同。同时,还要加快合作共治的制度体系变革,为校企合作提供"官、产、学"三重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加强校企合作多元治理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路径。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职业教育多元治理的架构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校企合作陷入碎片化、表面化、短期化等倾向,其深层原因在于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差异。对此,建议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由"划桨"到"掌舵",强化服务保障能力;树立共治理念,加强各主体的价值融合,为职业教育多元共治打牢思想基础;构建互惠共赢的利益保障机制,提高各方主体参与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的积极性;合理配置内部治理权,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结构。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是当今社会中与行业、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发展战略,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应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校企合作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它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构建,才能使校企合作不失偏颇,均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共治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教材治理是一个多元主体治理的格局。然而,职业教育教材多元主体治理格局还存在一些困境:编写工作的多元主体参与力量不足;评价主体相对单一;选用与管理多元主体参与不足;治理的多元相关主体之间协同不足。针对困境,提出推进职业教育教材多元主体治理格局形成的路径如下:整合资源,破除参与职业教育教材编写主体单一困境;扩大范围,支持多元合力参与职业教育教材评价;加强引导,推进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教材选用与管理;增进共识,提升职业教育教材治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协同性。  相似文献   

6.
王坚  吴朦朦 《大学教育》2023,(18):18-22
为提升民办高校治理水平,探索多元主体共治体系,文章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民办高校的各利益相关者并对其进行分类,探究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民办高校治理的机制。相关研究发现,民办高校的多元主体共治体系往往存在外部治理主体多以政府为主、其他利益相关者为辅且现实中容易被其自身及高校管理者所忽视,内部治理机构不完善和权益诉求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民办高校应更好地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管理、监督、评估、支持等职能;社会团体参与治理需制度保障、高校认可及增强自身权益意识;民办高校要完善内部组织机构,合理分配内部责权利,完善内部治理主体的权益诉求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有效治理”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由此得以不断实践及发展。村落社会各种主体通过参与治理实践,形成不同关系网络,以权威的互补、协调和交融,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构成了“立体”的权威结构。在“立体权威结构”作用下,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得以创新,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协同式的治理方法、平台化的治理渠道及强自治的治理目标,构成多元权威主体共治的良性社会治理模式。乡村社会多元共治模式不仅大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同时也真正实现了从“为村民治理”到“由村民治理”的重要转变,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有效治理”提供了一种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雅琪 《科教导刊》2022,(2):1-3+15
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和新的社会需求下,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精准扶贫显得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和实用性,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使职业教育有效助力精准扶贫,共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探索新的路径突破现有困境。本文以政府、社会、学校三个层次为主体,分析了目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困境及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以期探索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10.
"双高"建设背景下,国家对高职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高职学校教师绩效评价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高职学校行政权力强化影响教师绩效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主体单一影响教师绩效评价的公平性、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绩效评价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多元共治的高职学校教师绩效评价需充分认识高职学校组织特性及教师特点,树立以教师发展为目标的绩效评价导向,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多元共治的理论视角梳理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多元主体责任,针对实验室安全多元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边界和职责、打造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联合治理模式、建立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和考核机制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路径,为营造安全有序的实验室教学和科研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一方面担负服务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推动“双高计划”与建设职业教育本科和满足学生内生发展的使命;另一方面也面临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不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教学内容滞后等问题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矛盾。探讨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和探索学困生帮扶与转化对策等方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完成共同富裕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3.
民主行政社会构建中的多元共治,是我国公共行政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归属。政府中心主义治理模式根植较深、社会组织自治能力尚且不足、公民参与精神与参与理性欠缺和行政文化建设较为落后,是我国民主行政社会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公共行政化民主改革深入发展,实现民主行政社会构建的多元共治,必须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进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加强行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是公共资源与非公共资源配置相结合的过程,仅有政府或市场无法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官民共治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政府、以学校为代表的办学机构以及相关的非公共组织协同治理职业教育各项事务方式的总和。分工规定"官"和"民"的权责,它维系各方利益,使之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构建官民共治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宗旨,是相关主体利益契合或权责对等,利益驱动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有序运行的动力,民主协商是现代职业教育善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乡村治理正处于"解构—重建"的多重挑战与结构性矛盾之中,客观上要求政府与社会构建"多元共治"新范式。文章基于组织行为学、建构主义理论和经济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视角,探析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带来的影响,发现新时代乡村治理正经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民主政治——由认识关联走向利益趋同;经济发展——由小农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文化认同——乡土文化日渐解体,"乡风文明"正在重塑;治理格局——治理主体多元化与差序化共存。农民合作社与乡村自身不仅在治理特征、治理手段和治理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而且农村合作社在盘活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盘活参与动力——重建乡村治理权威、盘活治理资源——重构多元共治模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为乡村治理增添了新的活力。针对"多元共治"模式的现实约束,通过以人为本——夯实治理基础,主体建设——提高治理能力,赋权组织——寻求法律制度支撑,外部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等策略,建构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形成有效的"多元共治"格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6.
生态修复责任作为一种新型环境责任形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生态修复制度中,"人的工作"是促使相关措施实施最为基础的元素,也是环境责任形式实现中最根本的力量.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构成生态修复制度中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基本格局.在这一格局中,不同主体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实践困境,为解决现存的制度困境,可从厘清主体责...  相似文献   

17.
王宇  陈森英  卢静 《大学教育》2023,(21):139-145
“校企共生”运行机制内化不足、内部治理管理制度“空转”、内外部治理体系缺乏有效衔接等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主力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坚持深化产教融合的进程中,构建多元共治的质量保证机制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项目组从明确治理逻辑、厘清多元共治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机理、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着手,提出了构建多元共治质量保证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的特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领域特别适合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多元共治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具有主体、效率、成本以及制度安排等优势。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利己主义等原因,在生态环境多元共治过程中存在政府环境监管的公信力有待加强、企业环境治理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的能动性不足以及跨部门治理主体间协同性不强等问题,这必然会给多元共治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阻碍。达成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需要从理念、主体、制度与法律等四个层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紧密相关。文章结合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与学术研究成果,提炼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分析框架,包含“高质量”“共享”“全面”与“和谐”四大向度。基于此分析框架,分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农民物质与精神富裕以及参与乡村生态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职业教育应适应产业需求,激发农村产业发展活力;统筹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人才培养,培育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融入农村社会,改善乡村生态与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0.
水污染治理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但由于个体理性的因素、地方行政分割的制度结构和公众参与的缺失,使水污染治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在水污染治理中要突破行政单中心治理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个体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网络,实现水污染的"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