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这位当代文坛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贾平凹的作品英译,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贾平凹,让世界读者熟知更多优秀的中国小说。"敢从《废都》开始英译作品,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英美文学与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胡宗锋,经过27年来的积淀与坚守,终于在今年7月,与英译合作者Robin Gilbank(罗宾·吉尔班克)博士,历时3年上千个日夜,40万字首部英译版《废都》(英译名:The Abandoned Capital)终于完稿,《高兴》《白夜》《带灯》等作品也相继都在翻译中……胡宗锋一直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与翻译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译作和评论文章200多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工作导读与翻译》《陕西作家走向世界的英译研究》等项目的提出,引起了陕西乃至全国翻译界同仁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郭晓辉 《英语辅导》2014,(3):187-189
《浮生六记》的英译(林语堂翻译)中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厚中国文化的翻译,其翻译成功的因素值得研究。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目的论为出发点,来探讨英译《浮生六记》中部分有中国文化特色语句的翻译策略。主要论述以下几类富含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文具用品,食物,特殊地名等。  相似文献   

3.
《极花》是贾平凹于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小说以被拐卖女孩胡蝶为透视点展开叙事,叙写了胡蝶从被诱惑、拐卖、强暴、梦境出逃到最终回到被拐卖村庄的故事。贾平凹以水墨而文学,以变异而修辞,直击胡蝶灵魂深处,探察人口拐卖这一世界性问题。小说语言厚实灵动,情感细腻绵长,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描摹出一幅水墨风俗画卷。本文在挖掘贾平凹异质性修辞魅力的基础上,探索英国著名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在《极花》英译中对差异伦理、创造性叛逆和重写等翻译策略的实践过程,管窥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的翻译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问题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重点阐述创造性叛逆的内涵,通过分析比较<关雎>两种英译的表层结构,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翻译科研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选取《中国翻译》为分析样本,从期刊特点、作者来源、论文内容三个方面,对刊登在该期刊上2005年至2009年的学术论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1)翻译研究以理论研究为重点,翻译涉及视角逐年扩展,研究日渐深入;(2)翻译研究的主要力量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国内知名高等院校;(3)近5年翻译界除了保持对文化、文学、理论的传统研究之外,增加了对翻译实践、翻译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蔡廷干是独立完成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集的第一人,是华人独立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驱。研究其翻译策略与译诗目的及其翻译得失,对于学者间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经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李白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杰出代表,不管是译者对其诗歌的选择还是具体译文,都必然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文章主要通过《独坐敬亭山》译文的具体评析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享有"第八才子书"美誉的《花笺记》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七言韵文体的长篇叙事诗,成为中国第一部英译的说唱文学。基于《花笺记》的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英译本《中国式求婚》(Chinese Courtship)和包令(Sir John Bowring)英译本《花笺记》(Hwa Tsien Ki.The Flowery Scroll),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说唱韵语诗体文学早期英译的目的、翻译叙事方式和翻译策略,为中国传统文学及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投稿须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海南师范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栏目和发稿范围:(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3)哲学研究;(4)历史研究;(5)南海区域研究;(6)教育与教学法研究;(7)政治与法律研究;(8)经济与管理研究;(9)翻译理论与实践;(10)外国文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投稿须知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海南师范大学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栏目和发稿范围:(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2)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3)哲学研究;(4)历史与文化研究;(5)南海区域研究;(6)教育与教学法研究;(7)政治与法律研究;(8)经济与管理研究;(9)翻译理论与实践;(10)外国文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赵晓明 《现代英语》2023,(22):114-117
文章旨在深入探究蔡廷干在英译中国古典诗集方面的翻译实践与贡献。蔡廷干以其深厚的汉学功底和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中国本土学者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河。文章首先概述了蔡廷干的翻译背景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领域的开创性地位,随后详细分析了蔡廷干《唐诗英韵》的翻译策略、方法和风格。通过深入研究蔡廷干的翻译作品和理念,文章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1.
《商洛学院学报》2017,(3):38-42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丰富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英译研究,采取模因论相关理论对《江格尔》英译开展研究。在概述模因论、《江格尔》内容的基础上,梳理了《江格尔》英译本和英译研究的现状,对《江格尔》英译的模因复制4个过程进行了调查,进而对《江格尔》的文化模因英译策略进行了研究。在传递蒙古族异质文化模因时,应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异化和归化2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表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 ,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本进行扼要的评述。指出了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 ,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阐释了中国文学中方言的广泛运用及其重要性,探究了当前文学方言翻译的现状和困境,运用例证法,分析大卫.霍克斯《石头记》中文学方言的英译,寻求文学方言英译切实可行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格律体古诗的英译.不但涉及两种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学系统,或者说两种文化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中国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中国古诗的名篇译为英文,其中包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理论的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兰亭诗》(之三)为研究对象,对该诗所体现的“三美”理论进行探析。在翻译实践中,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7.
《商洛学院学报》2016,(5):39-45
葛浩文英译的《红高粱家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西方读者强烈的反响。他在忠实的原则下敢于大胆变通,译文既保留了原作品的神与韵,又易于西方读者理解与接受。《带灯》为贾平凹的新作,其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与影响性达到新的高度,其翻译研究有助于贾平凹作品更好地对外传播。《红高粱家族》与《带灯》两部作品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前者可以有效地指导后者的翻译。在《红高粱家族》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英译策略的指导下,《带灯》可主要采用直译、意译、编译与省译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宇文所安在其编译的《诺顿中国文选》中对湖湘典籍《楚辞》进行了英译。文章指出,作为中国文学语境中的"他者",宇文所安在对《楚辞》的英译过程中,采取激活原文在原语境产生的象征效应,构建中西语言及文化的互文关联以及重塑诗人精神品格的翻译策略,实现了湖湘经典《楚辞》的异域重构,促进了湖湘典籍及其蕴含的湖湘文化精神在西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知网2004—2018年收录的《中庸》英译研究期刊和硕博论文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中庸》英译研究呈下降趋势,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研究者间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少;研究方法单一,以对比研究为主;研究理论缺少创新,偏重国外翻译理论。研究热点集中于辜鸿铭的《中庸》英译本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和典籍翻译视角下的《中庸》英译研究。未来《中庸》英译研究应建立研究团队,开展跨地区研究者间的广泛合作;利用语料库对《中庸》英译本进行深度研究;凸显《中庸》英译本的哲学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20.
《诗经》英译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十九世纪以来,欧美和中国本土《诗经》英译的重要译家和译本进行扼要的评述。指出这些译本在翻译上的不同风格,兼及欧美诗经学的发展变化。从而表明《诗经》英译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