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野与交融--安徽淮河地缘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在安徽沿淮一带交融汇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安徽淮河地缘文化,淮河地缘文化带是我国东部南北方文化的分野。南方文化的轻灵阴柔与北京方文化的雄浑阳刚在淮河地缘文化中有机地融为一体。淮河地缘文化的基本人文精神是依恋故土、兼容并包和农本思想。  相似文献   

2.
早在中央大规模治淮之前,皖北区委曾希圣针对1949年、1950年两次淮河水灾的影响,提出“蓄泄兼顾”的治淮方针,开展了以冬修、春修工程为主的地方治淮实践。治淮期间,皖北虽出现生救、治淮、土改相互掣肘等问题,但在曾希圣的正确处理下,淮河冬修、春修工程最终得以完成,减少了安徽水旱灾害强度。同时,促进地方经济、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并推动了新中国大规模治淮计划的制定及相关工程的开启。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多族群国家,都面临着协调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由于在认同的对象和来源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差异,再加之经济与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多族群国家不得不经常面对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失谐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多族群国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应是在大力发展经济并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基础上,承认双重认同与文化多元,建构一元政治意识,从而实现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目标。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省辖淮河沿线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水污染问题。因此,要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地区工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文化认同     
自20世纪90年代以降,文化认同问题成为世界性热门话题与高频词汇.各个学科无不借助于认同概念来建立相关的研究,形成了历时性与共时性交杂的认同"概念丛".鉴于这个舶来的关键词在当代的显学地位以及复杂内涵,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之,谱系之,敞开之.  相似文献   

6.
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认同现状,发现被调查者的文化认同以母语文化认同为主,但对母语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全面,对某些西方文化价值存在片面了解,对某些西方价值观念认同度较高。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从母语文化输入、母语对英语教学正迁移作用、英语能力提升、英语教学等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母语文化认同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淮河文化属于区域文化范畴,是淮河流域人民长期从事的生产与实践活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全部成果。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淮河文化形成了奋进与有为的精神特质,表现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南北区域文化的过渡性和兼容性;二是淮河在其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安贫求稳的农业文化心态;四是尊君尚官的政治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一些错误思潮的涌动始终干扰着国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也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挑战。首先从文化自信的价值意涵与认知维度出发,指出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自信实现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从主流文化导向、主体意识激发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自信导向的国民文化认同培育路径,以期为社会公共文化治理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红英 《教育评论》2020,(1):102-105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提升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一是培育公民国家认同与塑造国民价值秩序的理论诉求;二是文化多元化时代抵御外来文化渗透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要求;三是有助于更好地培育价值观自信,实现以文化人的战略目标,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四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民系具有强烈的认同心理,而客家人的这种认同主要表现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客家人认同的心理归属与精神纽带,对文化的认同是海内外客家人追求的根本。客家是一个文化群体,文化是客家民系之根。所谓的血缘认同只能是对某一宗族和亲缘关系的认同,并非对整个客家民系的认同,因此客家民系认同的心理基础与本质是文化而非血缘。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体持续地接触就会引发对文化认同的思考。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石,近年来已经成为多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在心理学视野下,文化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等领域。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强调个体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形成是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关注文化认同和自尊的关系,强烈安全的民族认同会促进个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文化适应理论则重视个体在文化认同发展中的不同应对策略,如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人口统计学指标、文化差异、父母和同伴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文化认同建构的主要因素。未来对文化认同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理论方面,既要检验已有理论的普适性,又要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研究对象,拓展并完善相关理论,体现出理论发展的创新性。在方法方面,应加大纵向研究、跨地区跨民族的对比研究以及质性研究,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文化认同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背景下,六安等沿淮城市面临充分融入经济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六安市融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既有良好的产业与资源基础、生态与区位优势,也存在城镇化发展滞后、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动能不足、开放合作度不高等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生态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提出以生态资本为基础、生态产业为支撑、生态城镇为平台、生态创新为动力的融合战略,打造淠淮生态带、提升新型城镇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区域联通网络、增强创新发展动能、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的融合路径,发挥六安市比较优势,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与绿色振兴赶超。  相似文献   

13.
在安徽省社科联的牵头下,经过各路淮河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淮河文化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当前淮河文化资源存在分布零散、收集不全、收藏量少等问题.未有哪个部门形成系统的淮河文化资源服务体系,也未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建立淮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构建淮河文化资源服务体系,对淮河文化的研究、普及、传承和保护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促进沿淮地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以来的淮河文化研究经历了酝酿、催生到正式展开科学研究三个阶段。酝酿阶段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催生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8年安徽省首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召开前;正式展开科学研究阶段时间从1998年至今。淮河文化研究的繁荣局面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用英文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传记、随笔,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把文化乡愁具体落实在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上,使之成为文化使者,更有了文化“根”的意识。林语堂认为中国古代以儒家世俗思想为主体,以道家的遁世与佛教向往天国的神学理论为补充的思想结构,适应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需要,也代表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根,以天然的联系和人类社会乃至文化历史密切相关。淮河不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也激发了当代作家的灵感与情思。王安忆、戴厚英、许辉、潘小平、曹多勇等人与淮河有着难以割裂的精神牵系与文化血脉,引水入文,在小说创作中精心构筑“水利工程”,不仅关注着淮河这条具有独特的地理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河流,也关注着淮河岸边人们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对人与河的缠绕、人与土的纠结进行双向阐释。大面积开采淮河岸边的文化资源,花鼓灯的韵律、民谣俗语浸润着淮河的水分,回旋在文本之中,有着悠长的文脉和因水而生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7.
文化认同,就是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相互往来与尊重。现代文化建设有全面的方针政策,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一致。本文从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利用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论述了建设现代文化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盘活不同的文化资源,拓宽文化教育途径,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文化认同及其根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提速 ,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解构和重塑着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这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平台。与此同时 ,全球化又无情地侵占和挤压着民族国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侵占和挤压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各民族国家又面临着认同危机。各民族国家既要持守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要面向全球化 ;既要认同传统社会 ,又要不断重建新的认同。本刊特约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几位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 ,他们分别从认同危机的涵义、人学视野中的共识及认同、文化认同的根源以及认同的未来重建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现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