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祖国 《青海体育科技》2000,27(2):34-35,22
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套路女运动员和北京市常人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研究,探讨武术套路女运动员身体形态的特点,为运动员选材和科学训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女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从中国女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以及研究主题,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女大学生身体自我的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女大学生身体自我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科学》2014,(2):88-91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现代传媒对女性运动员的性别角色和身体形象构建为研究对象,对现代传媒影响下女性运动员身体的异化和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认为:性化与性感特征是现代传媒的娱乐主导倾向;在其影响下女性运动员的身体呈现"工具化"、"符号化"和"扭曲化"的多元异化发展趋势;现代女子竞技项目呈现性感化发展趋向;在男权文化的影响下女性运动员的身体扮演着客体化与边缘化的角色,呈现明显的符号化特征;男权文化的控制、价值需求、经济利益、工具化和功用化(功用性美丽和功用性色情)等因素的多元驱使是造成女性运动员身体异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4.
将15名参加冬训的女排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冬训前测验机能素质、生化指标,了解月经情况。实验组服用中草药制成的营养液,对照组服安慰剂。3个月后发现,实验组安静收缩血压增加。负荷后心率和收缩压的恢复速度明显加快,闭气实验时间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经期不良症状改善,身体素质也有较大提高。对照组的变化无此明显。  相似文献   

5.
身体意象与自我效能对女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津市四所高校三年级在校大学生共600人为研究对象,以量表测量和问卷调查为手段,探索了身体意象与自我效能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并不直接决定锻炼行为,而是要通过自我效能感对于体育锻炼行为起作用。当身体意象高时。低的自我效能感将导致低的锻炼行为,高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高的锻炼行为;相反,当身体意象低时,低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高的锻炼行为,高的自我效能感会带来低的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6.
从运动场中两性关系入手,就媒体报道的质与量方面对男女运动员性别失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性别失衡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与男性运动员相比,媒体对女性运动员的报道存在质与量上的失衡;根深蒂固的父权意识、消费时代的经济利益驱动、把关人男女平权意识的缺失和女性运动员自我意识的扭曲是造成失衡现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未来争取两性平权报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健美操锻炼能够提高女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促进皮下脂肪含量减少,腰围变小;能够有效增强腹部力量,柔韧性和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女大学生身体形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2个试验检验思维抑制与思维表达对运动员自控损耗的影响.30名篮球专项大学生参与试验1,29名足球专项大学生参与试验2,被随机分配到思维抑制、思维表达以及控制组中.经过5 min的思维控制后,试验1的参与者完成Stroop任务,试验2的参与者完成Visual-CCPT任务.结果发现:思维抑制组较控制组在Stroop不匹配任务上出现更多的错误,思维抑制组较思维表达组和控制组在Visual-CCPT任务上出现更多的虚报.表明思维抑制较思维表达更“费力”,进而会损耗更多的自控能量;提示应多提示运动员想什么,而不是不应该想什么来进行思维调节.  相似文献   

9.
许多冬季项目都具有比较高的损伤风险,如单板滑雪、高山滑雪和自由式滑雪等。如何帮助这些高风险项目的运动员应对运动损伤的挫折和康复治疗的挑战,是备战北京冬奥会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介绍了心理保障团队如何帮助一位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受伤运动员LGZ应对康复困难并重返国际比赛的心理康复历程。基于中国运动员心理建设系统,为LGZ的心理康复训练制订了三重目标:1)减少运动损伤的心理应激,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尽早回归正常的训练和比赛;2)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平稳的心态参加训练和比赛;3)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不断完善自我,促进终生发展。从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历时1年的心理训练中,共对其进行了5种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支持、实施表象训练、开展心理讲座、制订比赛预案和提供心理咨询;还通过心理测试来监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并采用运动员个人评价、主管教练评价和竞技比赛表现来评估心理训练的效果。在为期1年的心理训练结束时,这名运动员逐渐克服了运动损伤所带来的焦虑,建立了伤后康复的自信,提高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在平昌冬奥会上取得了她个人的最佳成绩,获得了冬奥会奖牌。这一案例提示我们“术道兼修”的心理训练具有一定成效,也带给我们许多反思。  相似文献   

10.
分别在2006年世锦赛、2007年世锦赛、2008年奥运会三个赛季集训期间对我国优秀男子56kg级举重运动员李争进行三个训练阶段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等6项生化指标的跟踪测试,以赛前一个月测得的各生化指标进行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同时进行个人纵向比较,得出个人化竞技状态的生化指标监控。结果发现:(1)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但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值低时,机能状态好,比值高时,机能状态下降;(2)血红蛋白、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三项指标可作为监测李争个人竞技状态的有效指标;血尿素及血清睾酮/皮质醇值可作为保障训练合理性的有效指标;血清肌酸激酶可作为力量训练及大强度训练的不定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系统回顾身体活动能耗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剖析各类能耗测量方法,重点介绍计算机视觉估算人体能耗的新技术,探索人工智能时代能耗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17世纪以来能耗测量技术以测热法为起点逐渐延伸出各种非测热法。17—18世纪测热理论的建立是能耗测量技术诞生的直接原因。19世纪,在代谢疾病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人体代谢系统研究的进步驱动了人体测热系统的开发。20世纪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以及对新陈代谢的深入研究助力能耗测量技术的革新,涌现出许多新方法。21世纪,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能耗测量技术实现无接触式测量的新突破。能耗测量技术在科研需求、理论和技术发展的驱动下不断推陈出新,现有的能耗测量技术各具特色,但在测量精度、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等方面仍存在局限。测热法成本高、操作复杂、实用性差,非测热法相对便捷但测量精度有待提高。智能化、无接触的测量技术可能成为重点发展趋势:在测热法方面应推进微型传感器的应用,实现远程数据传输,使设备更加便捷;在非测热法方面,应进一步探索更多运动相关生理指标,提高测量精度,完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