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何其芳早期诗歌的艺术成就很高,诗歌形象的优美与语言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精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些优美的诗歌语言背后起作用的是诗人的认知性体验。这些认知性体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时代语境的认知性体验,二是诗歌语言普遍性的认知性体验。这两个方面的认知性体验取得的真实效果使其早期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创作,一扫冷艳凄绝的梦幻色调,讴歌战斗的青春,礼赞崭新芳芬的新生活,不但颂扬了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展示了知识分子曲折进步的心灵历程.在艺术上,突破格律和音韵的束缚,由绮丽雕饰走向朴素明朗和自然,这不仅是诗体形式的解放,也是诗人心灵的解放,架通了艺术与人民之桥,使诗歌更加贴近人民,这是何其芳对现代诗歌艺术的又一贡献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派诗人中,何其芳的诗歌常被纳入"主情"一路.但本文通过对何其芳早期诗歌的重新解读,却发现在其诗歌表层之下隐含着极具"智性化"特征的多重主题意蕴,即爱与美的执着追求;梦与实的深层反观;生与死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何其芳早期文学思想在他诗文创作中的主要体现,认为贯穿其早期文学创作的基本思想就是:"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而何其芳这种文学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和浸润,新月派诗歌的鼓舞和激荡以及西方文学的多元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孟宪爽 《文教资料》2006,(13):136-137
何其芳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总体上是“思想进步,创造退步”。这种创作变化不是他个人所独有的,具有共性,被称为“何其芳现象”。究其根源,我们可以从历史语境与个人经历的变化、文艺思潮与政策的引导以及自身的思想缺陷三个方面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同为四川万县人的何其芳、方敬早期创作,从家庭环境、艺术探索、作品基调,以及艺术的态度及艺术风格诸方面进行了比较,意为从籍贯经历相似中研究作家的各自创作特点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7.
何其芳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作为30年代“现代派”的重镇,他早期诗歌的体式经历了从“新月”体到“现代”体的转变,可以说这一变化典型地代表了“现代派”大部分诗人和这一诗歌流派诗体上的变化和发展。从何其芳诗歌体式的演变中亦可见出,30年代中国新诗体式的流变方向。  相似文献   

8.
《画梦录》作于何其芳大学期间,这也是他最痛苦迷茫的一段时期。他找不到人生定位,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而只愿意将自己封闭起来用流美的语言画着自己的“梦”。这个梦其实不仅是他逃避现实所创造的新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对寻找人生价值定位迫切的渴求。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何其芳诗歌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其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诗人。对何其芳诗歌创作的研究 ,始于 30年代 ,新时期又有更深广的拓展。本文对近 2 0年有关何其芳诗歌创作研究的状况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何其芳诗歌创作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有一个明显的转向,学界称之为“何其芳现象”,即从最初的描写个人爱恋忧愁、自然风景等个人性写作到后来为革命战争而鼓舞的公共呐喊,其诗歌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面目.究其转向的原因有生活经历的扩大,民族苦难意识的担当,对“卡里斯马型”崇拜等自律因素;也有延安文艺政策吸引等他律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永剑 《文教资料》2011,(36):77-80
人们把何其芳进入延安后“思想进步,创作退步”的现象称为“何其芳现象”。“何其芳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主客观因素促使下形成的。本文主要从时代环境的促使、作家本人的自我角色认定、特定历史时期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论述“何其芳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何其芳的诗歌定义明显具有公式化的倾向。使用公式不可能抓到诗的本质,何其芳的诗歌定义,在方法论上为今天诗歌观念的重建提供了一面戒鏊的“镜子”。  相似文献   

14.
穆木天对象征派艺术技巧和表现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最突出地表现在对诗歌形式美和音乐美的追求上。他认为,诗是流动的律的先验的东西,决不容别个东西打搅。为强调诗的持续性,保证诗成为一切动的持续的波的交响乐,他主张诗歌应少用句读甚至废除句读。为了能从外形上显示诗情之律的持续性,他常用长句长行,甚至把几句话合并一行,中间不加任何句读。  相似文献   

15.
穆旦早期的诗歌作品,表现了诗人与世界之间的异己性关系。这种异己性关系是穆旦接受中外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影响的基础。在个人与世界的异己性关系中,穆旦认为个人的存在是自明的,认同了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中的个人观念。这种认同导致了个人真实性的丧失,形成了其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穆旦的诗歌创作,正是以其早期诗歌中分裂的自我形象及其困境为起点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在何其芳早期诗歌的创作中蕴含了由显在走向隐在而至消失的佳人意象 ,这正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主体逐渐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由超越自我的焦渴 ,到无法摆脱的孤寂 ,到生命存在的最终定位  相似文献   

17.
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预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坚守心灵世界的一隅,言说个人的寂寞、孤独,从而使其诗歌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新诗的诗艺和诗情。  相似文献   

18.
在何其芳早期诗歌的创作中蕴含了由显在走向隐在而至消失的佳人意象,这正体现出了一个时代的觉醒主体逐渐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由超越自我的焦渴,到无法摆脱的孤寂,到生命存在的最终定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扼要梳理何其芳翻译诗歌成就的基础上,针对时下一些学者对何其芳从事诗歌翻译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他之所以会翻译德国诗歌,主要原因在于应对当时“失语”的现实环境,达到抒发自我内心情感的目的,同时践行自己的格律诗主张.  相似文献   

20.
何其芳早期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创作实践与美学倾向大体可概括为爱的挽歌、真的独语、美的梦境。夭折的初恋以及对痛苦失恋情感的释放是何其芳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心理动因;描写个人内心世界“片面的深刻”的感觉是何其芳早期文学创作实践的主要内容,意象的营构与真诚的独语融为一体;个人本位思想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则大体代表了何其芳早期的美学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