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张可礼先生,张先生编撰有《东晋文艺系年》。张先生的研究生导师是陆侃如先生,陆先生著有《中古文学系年》。这两部书虽然没有使用“文学编年史”这样的名称,但实际都属于文学编年史范畴的著作。因此,当陈文新先生通过杜贵晨先生找到我,让我承担《中国文学编年  相似文献   

2.
我不赞成梁永国先生《现代汉字体系的科学性、简易性》(《现代语文》2005年第8期)所持的基本观点.其中汉字的"科学性"内涵模糊,暂不予以讨论,而汉字具有不具有"简易性",则是汉字研究的一块基石,必须弄清楚.笔者认为,汉字--无论古汉字,还是现代汉字,不具有"简易性",是繁难的文字体系.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诗经·伐木》四个句末"我"字,迄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向熹先生的《诗经词典》甚至没有这四个"我"的注解.高亨先生的《诗经今注》认为"我"当为"哉",形似而误,其说因为缺乏论证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该文作者认为高说可从,为其说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4.
关于特殊的"的×、的×"用法,自从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1]一书中指出它是"有意思的例子""唯一的例子"的话以后,《中国语文》和《中国语文通讯》等发表过好几篇文章,如谭达人先生的《无独有偶》[2]、江澄先生的《"的"在前面又一例》[3]、笔者的《并非"无独有偶"》[4]、张谊生先生的《试论结构助词"的"和"之"的前置--兼论现代汉语的骈合结构》[5]等.  相似文献   

5.
尹平 《现代语文》2007,(10):28-29
有价值的作品是经得起主题、形式与炼词方面的探讨的.朱自清先生是我们公认的散文大家,其语言的精美与清丽历来被人称道.朱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意味醇厚,其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句子与词语.本文就拟对《荷塘月色》中带"一"字的句子作点赏析.  相似文献   

6.
董之林先生的<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2008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对1949年到1966年"十七年"小说创作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归纳和研究,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学理论著作. 读董先生这一著作,我感受最深的是其带有深厚理性意蕴的创新精神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十七年"小说在文学评论界众说纷纭.董先生把"十七年"小说放在时代大背景里加以审视,探讨其成因与成败,作出了独到评价.这一著作序言里,董先生说:"我不期待今天的读者对‘十七年'小说还有兴趣".然而,"十七年小说覆盖的是一个极为生动而复杂的文化网络,其中不仅有政治和经济,也有艺术和传统,历史与民俗,等等".  相似文献   

7.
编读对对碰     
我--一个原《成都教育周刊》忠实的读者,对改版后的《时代教育》更是情有独钟。抵挡不住诱惑,我也情不自禁地卷入了编读互动的"热潮"中,于是提笔写下了这封信。  相似文献   

8.
《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刊发了张莉、刘伟丽二位先生《说"吧"》一文,读后很受启发。作者认为:"吧"族词这一类新词的大量产生,是由于汉语在新词产生过程中对外来语"吧"语音语义的重新约定、"吧"偏移了原语言  相似文献   

9.
记得1963年在郑州大学中文系讲授现代汉语修辞学的时候,喜逢张弓先生《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出版,燃眉之急手捧此书,获益之多难于言表。1988年在与台湾修辞学界交往中获悉,海峡彼岸作为大学教材使用的,也推崇陈望老的《修辞学发展》和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1991年3月,我国台湾空中大学人文学系教授沈谦先生访问海南参观寒舍书斋时,对张弓先生《现代汉语修辞学》爱不释手。当他得到一本由我花了一百余元复印好的张先生的书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老师》作者陈桥驿先生,是浙江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终身教授,他在年届九旬时清晰地回忆了自己从私塾到大学的28位老师。细细品读《我的老师》,感受诸位老师对陈桥驿先生的言传身教,能让我们了解陈桥驿先生的学习史,窥见民国时期的教育史。首先,为陈桥驿先生的勤奋好学点赞。他的学习可以用"轻轻松松"形容,在上学期间经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但成绩却名列前茅.这并非说他是天才,  相似文献   

11.
话说"红颜"     
本文主要考察了"红色"系列词汇--"红颜"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通过对"红颜"以及其词语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总体来讲, "红颜"一词同红色系列词汇一样,年轻、美丽等美好意义是其主流,虽然它也在某些情境中与"祸水"一词结合,出现负面意义,但这毕竟不是主流,对于"红颜"一词的感情色彩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经历了三次高考后,我才"迷迷糊糊"地步入大学.更可悲的是,第三次录取的大学是三次大学中相对来讲最差的学校--某独立学院.在当时,独立学院算是新事物,不被众人所了解.实在不想再去经历一次高考,我只有心不甘地上了大学.  相似文献   

13.
按教学进度该上《螳螂捕蝉》。一想到该上这节课,我心里就不禁一阵窃喜--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因为就是凭着这一课,我在全县课堂教学达标评估活动中获得了"A"级。要知道,这个"A"级是多少教师梦寐以求的呀!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笔者认为,从课文尤其从文言文中学习并认真琢磨古人“说服”人的技巧,是学生提高“说服”能力的一个捷径。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文中,收录了我国古代诸如《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孟子》等著名论辩著作中的文章。在这些论辩文章中,掠过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个巧舌如簧、言妙无比的论辩家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论辩场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说服”效果,这让我们感觉到论辩说服技巧随处可学。一、设身处地法《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里的…  相似文献   

15.
张清华教授的近著《韩学研究》(卷末附录尚振明先生等整理的《韩愈家谱》) ,煌煌两大册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函套精装出版。这装潢精美 ,份量厚实的两册大书 ,凝聚了张先生十余年的心血 ,也着实显示了韩愈研究的新实绩。本人细读张先生《韩学研究》之余 ,良多感慨。首先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在此之前 ,我曾读过先生的《韩愈诗文评注》,惊服书中征引广博 ,解说透彻 ,其中新见叠现 ,却不故弄玄虚。再读这沉甸甸的《韩学研究》,对先生更是钦佩不已。傅璇琮先生称其为 :“超然于仕途 ,沉潜于书斋。”在世风日渐浮躁的情况下 ,如此潜心学问 ,又获…  相似文献   

16.
作者细读了丁放教授《关于"正始之音"含义等问题的辨析--兼答穆克宏先生》一文后,有些想法,写出来,供参考.作者在"正始之音"含义的理解上,坚持自己的看法;仍认为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说的"正始之音"是指风雅诗;仍认为曹丕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对以上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酒仙"老爸     
说起"酒仙",大家一定会想到李白.你们不知道吧,我家里也出了一个"酒仙". 深夜,"咚--咚--"重重的不规则的脚步声在楼梯上响起.八九不离十,这肯定是"酒仙"回来了.这不,一会儿,门铃声"丁咚丁咚"响起了,果真是他.  相似文献   

18.
中考满分作文的成功,说明满分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它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启迪。一、选材,蕴涵时代色彩作文题材是否鲜活,一看有没有新近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包括重大时事;二看能不能从时代的高度品评过去的包括历史上的人与事。满分文的小作者在选材上颇具时代眼光,所选的题材很有"鲜味"。如针对举国震惊、人人担忧的"非典",他们从不同角度切入,用《给非典先生的一封信》、《拥有不被隔离的日子真好》、《非典--强烈的震撼》、《雨停了,太阳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科研的趋势与隐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群 《江苏高教》2007,(3):42-44
早期的大学科研具有强烈的"纯科学"色彩而相对缺乏应用研究的动力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单向连接的线性模式被彻底打破,大学的研究更多涉及的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双向影响的"巴斯德象限";原来不计功利的倾向也被对效益的频繁问责所取代.这一变化展示出大学科研的发展潜力,但也带来人们对大学能否履行知识使命的疑虑.大学应以自身实践消除人们的疑虑.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人民教育》刊发了我的教学案例--《去种一次别人的田》.随后,《人民教育》编辑部又以"学科间的门被推倒以后……"为话题引发了全国大讨论.参与者既有中小学各科教师,也有专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之所以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关键在于问题来自于一线课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