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对联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数字对联@苏新民  相似文献   

2.
多味果     
多味果用对联教子二则1.1924年4月,爱国将领冯玉祥给儿子撰写了一副对联,曰: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作人。写完后又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这副对联是写给你的,也是给我自己的。要无我才能为民众、为大家,自己一点怨言也没有。”临别送一副对联,字少而情...  相似文献   

3.
一副妙联     
子孟 《初中生》2006,(9):34-34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猫伏墙头风吹毛。毛动猫不动; 鹰立树梢月照影,影移鹰不移。 这是一副“同音联”。上句的“猫”与“毛”及下旬的“鹰”与“影”有着同音或谐音之趣。而且,这副对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何其严谨工整,堪称妙绝。  相似文献   

4.
鑫鑫 《学习之友》2009,(3):58-58
高二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议论文是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中毛主席引用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讽刺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我在给学生们讲解这副对联的同时,也介绍了解缙的其他两副对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出,他们对对联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5.
测资报刊,常发现一些报刊文稿中将“幅”、“副”与“付”混用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譬如:“一幅对联”、“一付手铐”、“一副清醒剂”等。其实,“幅”、“副”与“付”三字作为量词时,是有明确分工的:幅,读作,量们同于布帛、呢绒、图画等,如一幅画、五幅布、三幅呢绒等等。副,读作fil,量调,用于成套的东西或用于面部表情,如四副对联、三副手套、全副武装、一副笑脸、一副庄严神态等等。付,读作协,量词,一般用于中药,如一付清醒剂、三件中草药等等。由此观之,“幅”、“副”与“付”三字用法有别,不…  相似文献   

6.
乾隆祝寿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碰到一位寿星过生日,便送了一副对联给他。上联是“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老人一看,拍案叫绝:“妙哉!妙哉!”有人问:“妙在何处?”老人道:“这不正是我的年龄吗?”人们一算,才恍然大悟。请问,你能根据这副对联,算出这位寿星的年龄吗?筌乾隆祝寿@郑奕财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家伦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相似文献   

8.
对联气贪官     
从前,有一个贪官,除夕晚上在衙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六欲有节七情有度八面兼顾久(九)居德范十分廉明.”横批是“福荫百姓”.大年初一清早,有人就在对联旁贴了一副白联,贪官跑去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十年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五官不正四体不勤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横批是:“苦熬万民.”贪官看罢,顿时气得昏倒在地.对联气贪官@苏新民  相似文献   

9.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有个谜一般的奥妙处,这就是鲁四老爷书房里那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副对联出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论语·季氏》篇的注解。“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这副对联的下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这是理学的信徒们所崇奉的修养标准。  相似文献   

10.
陈章 《老年教育》2008,(8):38-38
传说有位医生名叫吉生。医道不精,误人甚多。人们对他甚为不满,于是送他一副对联: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这副对联妙在将“逢凶化吉”、“起死回生”二成语隐去尾字,而隐去的这二字,便是庸医的名字。  相似文献   

11.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一副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这副对联有用人名对人名之妙,柳三变即柳永,是宋代名词人,张九成字子韶,宋高宗时人;还有在人名中以数字对数字之妙,以“三”对“九”;除此以外,这一副对联上联中的“露花倒影”是柳永的词句,而下联中的“桂子飘香”是张九成的句;再,“成”和“变”也可对,两皆为我国古代乐理名词,可知此联对仗是十分工整的。  相似文献   

12.
幅、副辨     
2003年1月21日晚,福建电视台在介绍一副对联时,字幕先后四五次出现“一幅对联”须知“幅”可不等于“副”哇!  相似文献   

13.
私底下,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写作文,版本不一.但学生可能最怕的还是写作文,为什么怕写作文,有副对联说得好,上联是“抓耳挠腮落笔愁”,下联是“胡编生套成文羞”,巧妙的是这副对联的横批,“无米之炊”.从这副对联里我们明白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生活阅历尚浅的学生呢?学生无“米”可下锅,又怎么能做“大餐”?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14.
鲁晓敏 《今日教育》2009,(10):36-37
历史上有两副著名读书人的对联形成鲜明对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说的是读书人皓首穷经.一门心事以功名钻营名利和厚禄.抛开社会责任:另一副就是悬挂在东林书院党前,由顾宪成所撰名联:  相似文献   

15.
学《春联》一课,拓展练习,鼓励孩子们课外学习并收集各类春联。等到课堂汇集交流时,发现可以赠送商店、农户、军营、敬老院、理发店等的对联都有,孩子们愣是说不出一副送学校的对联,我窄窄的小心眼里便有些不快,锁着了眉头,把手一挥:“中午回家继续找,我就不信找不到一副适合送学校、送老师的对联!”  相似文献   

16.
近来读了2005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学》杨祖志老师的《课下一番新天地——我这样教“对联”》一文.我赞同如下几副对联:  相似文献   

17.
学《春联》一课,为了拓展练习,我鼓励孩子们课外学习并收集各类春联。等到课堂汇集交流时,发现可以赠送商店、农户、军营、敬老院、理发店等的对联都有,孩子们愣是说不出一副送学校的对联,我窄窄的小心眼里便有些不快,锁着了眉头,把手一挥:“中午回家继续找,我就不信找不到一副适合送学校送老师的对联?”  相似文献   

18.
1944年至1947年这段时间,西安莲湖公园里曾设有一“奇园茶社”,门上贴一副对联: 奇乎?,不奇,不奇亦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这是一副十分奇巧别致的对联,对联把“奇园”二字四次嵌入,提得突出,喊得响亮;更为奇特的是,有问有答,答得巧妙,含意深邃。游人至此,品茶吟联,细心玩味,反复吟诵,但不解这副对联含义。直  相似文献   

19.
一副残联曲尽其妙新疆李百昌之于博大精深的《祝福》,这篇小文只取其一个侧面,一个不大不小的侧面“鲁四老爷”;而且,也并不求“鲁四老爷”之全备,只图去其皮还其真而已。权且以还留挂于“四叔”书房的半副对联作为“入话”罢:“……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  相似文献   

20.
做合格干部     
胡耀邦同志在三月份赠给参加全国文化局长会议的同志一副对联:“狠钻新本领;甘当小学生。”横批是“合格干部。”这副对联可以说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于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