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待人的欲望历来存在两种极端性选择:禁欲和贪欲,唯有节制才能使欲望道德化。节制就是对人的欲望加以自觉的理性控制,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纵欲是对节制的一种反动,它使人丧失尊严,使人丧失远大理想目标,导致对他人满足欲望的伤害。节制的完成从个体发生而言要经过原欲阶段、续发原欲阶段和后原欲阶段。在当代中国享乐之风盛行之时,倡导节制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廷翰是谁?他是一百年前上海万竹小学的校长,留下《贫民教育谭》等文章,讲了几句诸如"小学校实之为国家之基础""国之富强,不在于少数之特别人才,而在于多数之普通国民""养成健智之国民,培养国家之元气"之类有关教育的话。当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很多有关教育的话。"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算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  相似文献   

3.
《老年教育》2009,(10):56-56
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的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元气是生命之本、生命之源,元气充足则身体健康,元气受损则会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  相似文献   

4.
胡瑗十分重视自我修养,提倡自我节制。在理欲问题上他要求人们确立"天下为公"的思想,不以一己之私忘天下之公。而要做到天下为公,就要对自我的欲望与行为有所节制。他认为,纵欲之事,不可不戒。为此,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出以"公"心,立志高远,作为君子应当有大中之德,泽被万民之心,一切心思和行为都着眼于国家社稷的安全和兴盛,着力建设一个仁义礼乐著于天下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5.
从生产方式角度解读现代经济的终极原因,虽有合理性,但瑕疵不少。自然经济在西方最早质变为商品经济,源于其扩张型消费文化;本次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其扩张型消费文化;自然经济在中国冗长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节用节制型消费文化。给中国传统的节用节制型消费文化定位,封杀不行,吹捧亦不行,应结合具体的条件而定。  相似文献   

6.
节制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范畴,来源于希腊语“sophrosyne”。在我国古代的道德范畴中,没有明确的“节制”这一概念,但与之相近的提法却不少,而且在古代中国的道德修养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节制的思想。本文将着重从道德侈养方面论述古代中国的节制思想。  相似文献   

7.
胡瑗十分重视自我修养,提倡自我节制.在理欲问题上他要求人们确立"天下为公"的思想,不以一己之私忘天下之公.而要做到天下为公,就要对自我的欲望与行为有所节制.他认为,纵欲之事,不可不戒.为此,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出以"公"心,立志高远,作为君子应当有大中之德,泽被万民之心,一切心思和行为都着眼于国家社稷的安全和兴盛,着力建设一个仁义礼乐著于天下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8.
名物蒙求     
亮年 《中国漫画》2020,(4):10-11
民物之初,同一太极。全者为人,偏者为物。物有知者,鸟兽之属。物无知者,为草为木。译文人类和万物在最初都是一团混沌的元气。得到完整元气的成为人类,得到不完整元气的为世间万物。万物中有知觉的,是鸟兽之类的动物;没有知觉的,是草木之类的植物。  相似文献   

9.
节制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用人的理智实现对欲望的控制,通过理性控制欲望,在实践中养成节制的习惯,实现人生的幸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通过资源能源、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生理欲望、饮食、药物使用等内容进行节制思想的渗透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制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节制习惯。  相似文献   

10.
洛克《教育片论》中的节制论包含基础、表现、升华三个层次。理性为节制品性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节制的具体表现是控制自己不良的性情倾向、克制当前快乐的欲望和抵制痛苦的纠缠。当个体的为人处世得体时,节制就得到了升华。洛克的节制论为培养儿童的节制品性指明了方向:首先应将培养儿童的节制品性置于教育的重要地位;其次需尊重儿童,把他看做是"理性的动物";再次要有效利用儿童的荣誉感和羞耻感以及在体育中培养儿童的节制品性。  相似文献   

11.
嵇康养生论包含着丰富的"形而上"的哲学内容。在神仙论上,他接受汉代自然元气论,以之探讨成仙、长寿的问题,认为神仙不可学得,长寿却可实现。在命运论上,他认为人应该配合"天命",无心无意地清虚、养神、毓形,自然而然地遵循"自然之理",则长生就可水到渠成。在形神论上,他主张形神兼养才有益于养生。而最终他超越技术化的养生,主张要遗忘生死,在音乐山水中体会与天地自然合一的生命情怀,达到"至乐"的境界,是为境界论。因此,嵇康的养生之道并不肤浅,而是有着玄学特点与玄学意义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高启一生对于社会、民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元末的动荡与战乱使他的理想难于实现;入明以后,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率性的诗人气质又让他难容于官场;他以社稷民生为念,但他始终无用武之地。他的情感立场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他的选择反过来又影响到他的情感,两者交织,构成了高启始终挥之不去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钱起在佛寺诗和行旅诗中的自然书写显现他的人生境遇,情景关系在古代文论上是重要解诗的方法之一。笔者先综述历代情景关系后,再分析他诗中之情和景的关系,并联系其生平遭遇。据此可发现二个成果:第一,他所到过的佛寺所描绘的自然之景皆反映钱起的不安心境,但最后的情都因接触佛寺而获得平静;第二,他行旅诗中的自然书写乃借由灰暗之景兴起了怀乡之情,这种漂泊不安之乡愁,本质上是悲怅的,尚有一种在基调上是欢悦,是一种浑然之情,表现出忘归而融入自然之心,本质是闲适的。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台湾学者齐邦媛在80岁高龄开始动笔,历时四年写出的长篇回忆录《巨流河》,之所以获得众多殊荣,引起海内外读者交相称赞。个中原因在于其真情倾述了齐氏家族两代人颠沛流离的漂泊人生、由漂泊而产生的浓浓乡愁以及啼鹃带血般的家国之痛。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范畴,它和美学中的生命精神密切相关。宋代棉拙的《山水纯全集》深受中国古代气化哲学的影响,建立了以气为核心的画学思想,本文从气之理、气之势、气之全三个方面试对这一思想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七等生的小说《我爱黑眼珠》颇具争议,我们应避开知性与常识之自明,以形上超越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其实七等生以李龙第的故事寄寓了自己的生命哲学:其一,生死观。即面对死亡,“向死而在”、“出死入生”的勇气与大智慧。只有把个人嵌入死的境界,才能使人从对死的必然性的领会中豁然醒悟,自由地开展自己最本己的能在,实现自我存在之价值。其二,生命时间观。在时间三相中,过去已不堪抚触,未来亦不可知,唯有当下一刻坚实而明亮,切断了“前”“后”两个向度的精神逃路,人应在当下本真的生命中担起自己存在之责任。  相似文献   

17.
傅山是明清之际著名的爱国学者、启蒙思想家、诗文作家,同时又是远离南方文人创作集团的廖若晨星的北方知名剧作家之一,这种独特的身份赋予他的剧作许多不同流俗的特点,值得我们研究。傅山的剧作《齐人乞食》属案头讽刺剧,旨在讽刺清初汉族理学士人的变节作官,抒发自己由民族气节而发的激愤之情。《八仙庆寿》的体例属当时民间流行的别具一格的敬酒祝寿剧,具有一定的可上演性,作者在阐述养生之道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救时讽世、愤激避世之想。  相似文献   

18.
“麦地”意象在海子的诗中多次出现,蕴含在其中的“麦地情结”更是独特而又复杂.海子十五岁之前的贫困生活是他对麦地产生深刻情感的根本原因,理想的幻灭则更是加深了他对“麦地”的回忆和向往.通过分析海子的诗歌,可以了解到“麦地情结”既是他对麦地的热爱和感激,更是对生命本源的探寻与亲近.这也警示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要忘记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持对生命的感恩和敬畏.  相似文献   

19.
宋祁所写的《落花》诗,程千帆、吴新雷断定其为咏物之作,象征人生艰难旅途中奋斗到底的精神。陈衍则认为是写伤逝之意,认为宋祁多侍儿,是伤其侍儿之逝。而从此诗的写作背景、诗作用典、宋祁本人的生平经历着眼.经过细致梳理可得出结论:陈衍所论的写伤逝之意更合此诗意旨,但他关于宋祁当时多侍儿的看法不确。  相似文献   

20.
《耆旧续闻》是南宋陈鹄所写的记录见闻的史料笔记。长期以来,关于陈鹄其人及其书一直少有人论及,根据《四库全书总目》等的记载及其书自身的一些内容,可推断出:陈鹄自号"西塘",这是其居住地的名称;他大约生活于1140年至1225年或更晚,一生仕途平平,但学问上有一定的造诣,曾与洪迈及陆游长兄陆淞谈论诗词;其书非一次成书,而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积累,成书年代当在1225年后不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