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好长时间都没有同学发言。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课堂中的“冷场”现象。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初出茅庐的教学新手,还是教坛上久经沙场的老将,课堂上都不免会遭遇"冷场"."冷场"现象可分为主动"冷场"和被动"冷场".主动"冷场",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是一种教育智慧,有一定教学价值;被动"冷场",是一种教学意外,如果处理得当,同样有教学价值.教学中,合理调控,有效避免被动"冷场",这是语文课堂教育艺术,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3.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其著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一次日本教学研讨会的情景:“在我看来,大概是为了不出现冷场。上课时常有这种感觉,觉得教室里如果沉默的话蛮可怕的。接着另外一位教师也发言说害怕沉默。”这种因害怕冷场导致教师出现窘迫的情况,多数教师都遇到过。  相似文献   

4.
“冷场”,是教师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上,教师就更加不愿意出现“冷场”。因为多年以来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出现“冷场”,哪怕仅有一次,就意味着这节课是不成功的。而在笔者看来,课堂的“冷场”是教学中的正常现象,有的“冷场”是可以预料和设法排除的,有的“冷场”是防不胜防的。但不管是可以预料还是预料不及的“冷场”,我们都无须害怕和慌张,只要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机智地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灵活应变地驾驭课堂,“冷场”不会成为成功课堂的“大敌”。  相似文献   

5.
6.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大家都知道在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不可回避的是,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某一堂课中,本来学生学习兴致盎然,劲头十足,个个沉浸在探究当中,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但当老师提出一  相似文献   

7.
一曰“零起点”。所谓“零起点”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假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无所知,教师授课从零开始的一种现象。有一次听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教师教一首名叫《上学歌》的歌曲,而学生没等老师教,却异口同声地唱了起来,而且很完整。教师对此不屑一顾,毅然按自己的教案一句一句地往下教唱,不一会儿,学生则兴趣淡泊。原来,学生在学前班就已经学过此歌了。这种“零起点”带来的很可能是“零兴趣”和“零思维”,所以,教师只  相似文献   

8.
无效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对学生的发展、进步无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跃  相似文献   

9.
《政治课教学》2010,(12):13-13
新课程把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获得与发展的生成,看做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这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重复走向建设的超越,它由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对话等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构成。但现实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初中英语课堂发言“冷场”现象与教师的课堂提问、课堂评价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英语课堂发言“冷场”现象不利于发展初中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不利于教师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提高自我效能感。采取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开展课堂小组合作、讲究课堂评价艺术等策略可以有效改变课堂发言“冷场”现象。  相似文献   

11.
曾有不少专家指出: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语文课是好的语文课。因此,有许多教师对专家这一倡导的理解误入“歧途”——“热闹”就是好。他们喜欢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热闹,害怕“冷场”.拒绝“冷场”。  相似文献   

12.
冷场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是待革除的痹症。作为教师,要做好教材分析,找准知识的逻辑起点;做好学情分析,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课堂生成中灵活机动,变不利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侯新蕾 《教师博览》2022,(15):59-61
在教学中,课堂场域不仅是僵化的物理、物质边界,还是一种形态、心理、关系等的构型。在课堂场域中,会出现一种“冷场”现象。“冷场”现象具体表现为卡壳、冷清和拒绝等。深入研究“冷场”现象,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不畅、情绪的影响和“线性”灌输是根本成因。善于提问、善于对话、善于调整是转变课堂“冷场”现象的基本策略。实践中,教师要将课堂“冷场”现象看作一种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积极思考和想象,助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学习,助推课堂“暖场”现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一个生机勃勃、师生互动、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身处一线的教师所渴求并为之奋斗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甚至会出现“冷场”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笔者观摩了一节物理课,课题是《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执教者是本校物理教研组组长梁玉老师。这节课表面看上去十分沉闷。课中,他设置了好几个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学生一下解答不出来,课堂上时而出现冷场。  相似文献   

16.
一个师生互动、生机勃勃的课堂,是教师渴求并为之奋斗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课堂中会出现“冷场”——教师在上面“苦心经营”,学生却“硬不领情”。  相似文献   

17.
教学即交往,作为其具体化,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流过程,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发展。但在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交流中,存在着诸多的“偏失”与不当。深入剖析其各种表现形式,目的在于促使广大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以促进有效课堂教学交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羡余性(或称冗余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如语言学家陈建民所言:“说话要是像文章那样干净,这种话听下去容易疲劳,效果差。”因此,从提高信息传递效果出发探讨课堂教学中的羡余现象,对于深化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特点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帮助。自然语言之所以能够完善地为人类的交际服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含有许多多余成分。语言的多余机制使得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即使遇到外界的某些干扰,也不会影响理解。“羡余”(Redundancy)是从信息论引入语言学的术语,翻译到汉语中有人称“多余信息”、“冗余信息…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交流中的“偏失”现象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但在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单向交流、轻多向交流,重认知交流、轻非认知交流,重表层交流、轻深层交流,重结果交流、轻过程交流,重“他主”交流、轻自主交流,重“他———我”交流、轻自我交流的“偏失”现象。  相似文献   

20.
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师的不懈追求.但反观现实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种种“低效”的现象,这不仅是教师个人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急需提高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自信心的丧失,从而对数学产生厌学.本文利用案例来透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种典型“低效”现象,并加以诊断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