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新闻生涯中往往有这样的经历,当一项采访任务来临的时候,蒙了。为什么?因为对采访对象一无所知。这不要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都是这样吗?由一无所知到少许知之,到知之许多,到完全了解。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但记的采访总是有时间性的,有时甚至是很紧张的,如果等到接触了采访对象再开始认识采访对象,那样就太仓促了。我们可以把接触采访对象的时间提前——提前从资料上采访他,提前从资料上认识他,这就是我要说的新闻采访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一、电视新闻采访方法1.做好采访准备,是新闻采访工作的第一步准备工作不到位,势必会给采访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在新闻采访开始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好采访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采访对象、采访时间、地点预约;采访内容拟定,问题准备,时间控制,主题把握;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如有必要,还要征询采访对象是否允许拍照、录像;第二方案制定,在采访有变动时,及时实施第二方案等。总之,新闻  相似文献   

3.
李蓓 《新闻知识》2004,(7):55-56
采访是新闻报道的首要环节,采访质量对新闻稿件的价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在实务界多数记都会有这样的苦恼:采访前做足了功课,研究了大量背景资料,设计了几套采访方案,准备了充足的相关问题,信心满怀地接触到采访对象时才发现这完全是自己“一相情愿”的热忱。采访对象挤牙膏式的一问一答,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新闻采访工作是架构在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新闻记者必须要在采访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巧妙的提问,细心的倾听方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获得胜利,并得到想要的资料。1.目前新闻采访中的常见问题1.1越位采访新闻记者的采访是有一定的伦理底线的,如果超出底线去获取信息,这样的方式通常被称为越位式的采访,一般情况下,这类问题多发生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重大的天灾人祸面前,很多记者为了完成任务进行越位采访,违背新闻的职业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5.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在一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陈雪梅 《新闻前哨》2006,(11):25-25
1998年,白岩松为足球义赛来到黄石,有记采访他时间:在你的采访过程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白岩松立马回答:作为中央台的一名记,如果只有一件事被感动,那我就太悲哀了。白岩松的快速反应,既彰显了铁嘴名记的水平,同时也说明一个有责任感的记,其爱憎是分明的,情感是丰富的,在采访过程中会常常被许多事件和人物所感动。在这个被感动的过程中,记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在这个被感动的过程中,记也会变得才思敏捷,笔墨酣畅。如果能巧妙地抓住这个感动来做章,你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带着感情写新闻,这是许多老新闻工作的经验之谈.也是许多新闻工作成功地进行新闻报道的要诀。有些新闻报道是一定要讲究“客观”的,不允许记在报道中流露出过多的观点和感情倾向,但也有一些新闻报道,记如果带着感情进行报道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一些通讯、特写类的体裁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是产生新闻的基本手段,是记最基本的职业活动。从每一条新闻产生的过程来看,都必须经过采访、写作与制作这两道工序。因此,有采访才会有新闻,新闻是记采访活动的结晶。记在采访中,之所以能同采访对象面对面地融洽交谈,甚至是心灵上的沟通,最终获取新闻素材,既取决于记对采访对象的认识和了解,更取决于记正确运用公关人  相似文献   

9.
新闻现场采访前应扎实准备、心中有数——"心至"要掌握新闻事件背景及相关资料,打"有准备之仗"。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采访活动的成功与否。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确定采访任务和采访对象后,必须做好相关的资料准备工作,比如: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问题的症结;了解被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状态;理清自己的采访思路及欲达的目的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第一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又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  相似文献   

11.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今年初,一位省级党委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对记者不记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他说:记者本来就是记录新闻的,如果记者不记,还当什么记者?这位负责同志指出,有的记者采访,一来就要现成的书面材料。特别是开会,发言者还未讲话,记者拿着讲稿已走了,不听也不记。结果发言...  相似文献   

13.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14.
骆佰松 《军事记者》2005,(11):23-23
隐性采访是指记在采访过程中不公开记身份,或公开记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的采访。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记对于通过正常渠道采访而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常常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以满足广大受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但是,有些记在进行隐性采访过程中,对一些法律法规掌握还不够,以至不能很好地或圆满地完成报道任务。因此,记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必须按照合法的依据,把握和运用好隐性采访的原则,在完成新闻采访和报道任务的同时积极维护自身的各项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正>准备工作是干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步骤。在新闻采访中更是如此。新闻采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随着媒体事业的逐步发展,读者对新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新闻采访前不能做好准备工作,便不能有的放矢地去进行采访和写作,更不能创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因此全面、充分的准备工作是任何新闻采访中必须进行的工  相似文献   

16.
张宪 《新闻三昧》2006,(7):31-32
采访是记者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现代科技为采访提供了先进条件的今天,面对面采访仍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娴熟掌握的基本功。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十几年来采访了200位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物,感到如果记者能在访前准备、提问技巧、非语言采访等方面多加留心,即全方位地、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采访对象,就会使采访事半功倍。一、访前准备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指的都是在战争前要做好准备。对记者采访而言,有准备与没准备的采访效果大不一…  相似文献   

17.
李剑南 《新闻知识》2004,(10):52-53
有人说,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只是有关于采访提问的技巧。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的。”(转引自兰鸿《新闻采访学》P229)因为记凭借所占有的信息传递的舞台,借助自己的采访报道向受众传递信息,于是,采访活动在记的整个收集素材的活动中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郭海鹰 《青年记者》2010,(14):61-62
提问是新闻采访成功的关键。新闻采访中的提问绝不仅仅是你说我记、我问你答,要掌握必要的方法,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运用必要的提问艺术,会使采访别开生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电视记的职业活动,始终贯穿在电视记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判断其新闻价值及其搜集选择报道素材,酝酿新闻主题的全过程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纸、广播新闻采访相比,有共性的一面,但也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在共性方面,三都要遵循新闻采访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个性方面,电视新闻采访与字、广播的最大区别就是镜前采访,它把电视记的采访活动直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使记的采访活动由单一的采集手段拓展为一种表现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