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乐翻天     
《青少年日记》2006,(2):26-27
太原市万柏林区许甦培训学校创始人许甦,原是太重二校校长,太原市数学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太原市万柏林区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2.
汉语语句中的肯定否定同义现象张维耿在一般情况下,汉语的肯定语句和否定语句,其语义总是相背或相反的。如“我想去成都”,“我不想去成都”;“这两双袜子一样”,“这两双袜子不一样”;“屋子里有人”,“屋子里没有人”;“这本书他看过”,“这本书他没看过”;等...  相似文献   

3.
阅读本中,我们常会遇到“这”“那”“它”“前”等指代性的词语。如“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句中“这”在中指代上“炎热的夏季”。显然,句中“这”使后半句显得很简洁,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这”理解成是对前内容的一个指代性转述。  相似文献   

4.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许多人找到了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  相似文献   

5.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丽的山水小品。第一段并没有直接入题写出游,而是紧扣一个“寒”字,从四方面渲染城中“余寒”景象。“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开篇即点出“寒”的特点,而后从时节的角度写寒。“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是写寒的情状。“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这是写烦闷的心情,因“寒”才“局促”,“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每每按撩不住顶风出门,却都不到百步就折返,这是“寒”造成的结果。文章用这一自然段的篇幅,从这四方面极力渲染“燕地”之“寒”,正是为了将自己迫切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第二段写出游作铺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依然需要“指挥棒”……应试教育有升学考试这根“指挥棒”指挥,那么,转向素质教育要不要有一根“指挥棒”去指挥呢?笔者认为,这个回答是肯定的。素质教育需要“指挥棒”,这根“指挥棒”在哪里呢?从理论上泛泛而淡,这根“指挥棒”应该是人们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7.
李明菊 《湖北教育》2004,(13):58-59
(播放课件:西湖景色,并配乐)孩子们,请看,这是“苏堤春晓”,初春,湖面薄雾如纱,堤上桃红柳绿,鸟鸣声声,意境动人;这是“平湖秋月”,皓月当空,“一色湖光万顷秋,”景色更为幽美;这是“曲院风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三潭映月”,皎洁的月亮映照在明澈的湖水里。多美的景色呀!这是什么地方呢?(作感叹和惊讶状。)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位数学老师对“a除以b,等于a乘b的倒数”这道判断题的对错出现了争议。有的老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错误的,因为“0”是不能作除数的,所以这里的除数“b”应该注明“0除外”这一要求;也有老师认为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既然“0”是不能作除数的,那么这里的“b”就一定不能为“0”,所以这里也就无需再用“0除外”这一要求进行说明。然而,最终的标准答案还是倾向了前者,因为教材中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注明了“0除外”这一要求,即“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相似文献   

9.
复旦大学的校训叫“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我看来,这于复旦附中这所中学也有关照,博学笃志,互文见义,亦有笃学之意,笃即专心致志、乐此不彼。我看到关于复旦附中的这则报道,校长“反对跟风”,信奉“以不变应万变”,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只有打好“基础型课程”的基础,才能谈得上搞“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相似文献   

10.
多年教毕业班,到下学期时,总会教到《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中分别有“严峻”和“竣工”这两个词。每教完一课,进行词语听写,当“竣工”一词未教时,学生写“严峻”一般不会错。可教完“竣工”后,学生听写“竣工”,总有许多人把它写成“峻工”;再写“严峻”时,又有许多人把它写成“严竣”。面对这种情况,我总是一味地认为这是学生对偏旁的混淆,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1.
浅谈物质的量概念教学锦州石化职业技术学校王淑娟一、建立物质的量概念“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它是与“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在讲授“摩尔”之前应首先向学生讲清“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对于这一完全陌生的物理量,学生不易理解,这是...  相似文献   

12.
《登幽州台歌》的教学常常表现为“以读代赏”或者“朗读不够,资料来凑”,忽略了古诗词教学中思维过程的展现和对文化意义的追求。对此,从聚焦“这一首”入手,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再依据“这一首”的特质设计恰当贴切的教学活动。从“这一首”走向“这一类”才是实现古诗词高效教学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剃光头发微》一文,作者何满子以一个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无理地要给“乡下佬”剃光头一事,表达了对滥施“权威”者的嘲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选材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杂”味十足,但读完之后却给人以构思精巧,主旨突出鲜明的深刻印象。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的联想始终是围绕“剃光头”这一“点”,抓住理发工人无理这一“事”,为后文分析特权思想这“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4.
可见,“梨花”是边疆盛开的梨花,是哈尼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作品四写梨花,既增强了文章的意境美,又深化了“梨花”的丰富内涵,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三个悬念“设悬──释悬──新悬”,悬念层叠。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我们”在焦急中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有灯也没有人声”,“我们”不禁疑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一会儿,瑶族老人推门进屋,“我们”以为“主人”回来了,然而老人笑道:“我不是主人”。哦!主人到底是谁?这是第二个悬念。第三个悬念是:我们”要感谢哈尼小姑娘盖了这…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唯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林间扫石安棋局”,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所以他们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事务,政务)”。  相似文献   

1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是苏轼词作中的名篇之一。分析、讲解这首词,应从何处着手呢?我们都知道,词有“词眼”,文有“要句”,“居片言以居要,乃为一篇之策警”。这首词作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可谓是这首词的“词眼”了。当然,这两句也是这首词的重点句。这两句,课文的注释中是这样解释的:“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过去分析这两句,我只是给学生读读注释,强调一下注释而已。其实这等于没有分析,学生学过以后根本不懂这两句的深意。叶圣陶先生在《…  相似文献   

17.
火车语言     
火车语言“火车语言”内容丰富,“词意”严谨,且大多是“世界语”、“标准化”。“一长三短”,这是火车发出“呼救”语言。“汽笛一声长鸣”,这“一声长鸣”正是火车的语言,它是火车“启动”语在告诉人们;“我向前开动了,请注意安全!”如果你听到的两长声鸣笛则是...  相似文献   

18.
通常情况下,yes译为“是”、“对”,no译为“不”、“不是”,但在反诘疑问句和前否后肯的反意疑问句这两种疑问句的答语中,yes译为“不”,no译为“是”、“对”。这两种情况是初中课本中的重难点,学生较难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一个“义”字道白了中华伦理文化之精粹。“义以为上”,“义无反顾”,“见义勇为”,“见利思义”,“仗义疏财”,“仗义执言”,“义簿云天”,“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成了高尚人格的代词。而“义”总是与“利”相关联,即所谓“义利之辨”,于是,对“义”的崇尚和坚守又总是体现为对“利”的克制,这就形成了“以义制利”或“利以义制”的价值模式,苟子曾将这一模式概括为“重义轻利”,遂成了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倾向。本人曾认为王船山的“义利观”并未超越“重义轻利”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早前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就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自由王国,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其实,找“桥”并不难,难的是“过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