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问》结篇中“吴光争国,久余是胜”四旬,旧说皆以为吴王闯庐破郢胜楚事,然其与上下文颇有抵牾难通之处,此因误解“久余是胜”所致。本文以春秋末年楚国白公胜之乱作解,参证旧籍,释“久”为“疚”之假借,“胜”为白公胜,子文为楚惠王。是以疑滞冰释,文通理顺.连及最后一问之义亦豁然而解。  相似文献   

2.
《天问》结篇中“吴光争国,久余是胜”四旬,旧说皆以为吴王闯庐破郢胜楚事,然其与上下文颇有抵牾难通之处,此因误解“久余是胜”所致。本文以春秋末年楚国白公胜之乱作解,参证旧籍,释“久”为“疚”之假借,“胜”为白公胜,子文为楚惠王。是以疑滞冰释,文通理顺.连及最后一问之义亦豁然而解。  相似文献   

3.
4.
《采薇》源自《诗经》,是《诗经》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反映的是周宣王时期的战争面貌,这篇诗歌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的是军旅战士们有家不得归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民族精神。本文主要对《采薇》的赏析,探讨其表现手法、艺术特征以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采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二首,是新课标教科书改版后的一篇新课文,笔者通过对教材的研读,在教法上做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6.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关于该诗的修辞艺术,古今学者均未于之深究,只是在《采薇》赏析的文章中才稍有涉及。实际上,《采薇》一诗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其艺术特色是丰富多彩的。仅拟就其修辞方式加以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7.
付维彦 《学语文》2009,(5):30-30
《采薇》(见卷首)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此文主旨,《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申培《诗说》认为是。宣王之世,既驱猃狁。劳其还师之诗”。今人有断定其为爱国之诗,也有认为是思乡之诗。人教版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其。思念故乡、  相似文献   

8.
佳句储备库     
湖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山,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灏《黄鹤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相似文献   

9.
《采薇》写出戍卒的六重伤悲:戍守生活艰苦之悲,战事频繁激烈之悲,久戍不得归家之悲,卒帅待遇悬殊之悲,戍后成为弃卒之悲,人近乡情更怯之悲。六重伤悲彼此交织叠加,呈现出独特的思想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诗经·小雅·采薇》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厌战心理。通过《采薇》,我们能够大致地了解《诗经》中战争题材诗歌的厌战主旨,进而使我们更加理解先秦时期人民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采薇》,教参未能给以圆满的解释,《采薇》一诗应划分为三个而不是两个层次。最后一节,所蕴涵与表现的情感无乐,无忧,唯有悲哀。诗章的最后一节所要抒发的情感,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把握本文各部分内容的关系即理清文章的结构,是领会该诗作用所传达的情思之关键。  相似文献   

12.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东山》与《采薇》十分明晰地描画出周人心目中的战争影像,透过这一影像,我们领悟到周人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知:战争是什么?战争是人类集体的愚蠢与疯狂,是对人性的亵渎,是毫无意义的杀戮,是永不能平复的心灵哀伤,是人类不能承受之重,对战争的任何形式的美化都是对人类的犯罪!  相似文献   

14.
杨艳 《文教资料》2012,(24):21-22
许渊冲的"三美论"是诗歌翻译的指导原则,也是最高目标,经常被用来分析、研究诗歌翻译。本文选取了《采薇》第六章的三个英译本,在该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分析对比了这三个不同译本中,诗歌翻译中"三美"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5.
16.
正一、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描写了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全诗可分三层:前三章写了其征戍之久,思乡之切;四、五章写作战情景;第六章写归途中亦喜亦忧的复杂感受。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赋、比、兴、衬托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二)学情分析本诗中士兵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感表达得较显露,学生较容易体会,但士兵对战争的复杂感情及其归途  相似文献   

17.
《采薇》是该用深情和灵魂去教和学的生命之篇。悲哀的家园之思是全诗的情感主基调,诗歌以多种技巧,深刻强烈的表达了这种思归之情。时光飞逝,戍役漫长,战事激烈,生死不虞,因而归家无望,痛苦绝望。激励自己,鼓舞士气,同仇敌忾,故而为生而战,为归而战。昔往今来,时光流逝,生命损耗,人生的一切美好消失殆尽。音信断绝,生死存亡,两不相知。归乡之途,步履维艰,种种心绪煎熬磨折。《采薇》将战争与思归对立统一在一起,在战争的背景下,凸显人性,表现生命的本真和无奈,从而碰撞激起许多人性的思索,生命的悲叹。其思想的厚重又早已超越战争和思归本身,我们的先民有着多么至情至理的灵魂啊!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如何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人文要素,文章以新生开学第一堂语文课的实践进行探索:提炼好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问题和任务,改革教学手段,有效引领和驱动学生,让语文课堂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19.
佳句储备库     
我们的祖国山川壮丽,河流秀美,这一期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五湖四海”中五湖的诗词佳句。  相似文献   

20.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其创作手法对后世诗歌的体裁结构和语言艺术等影响深远。文章以《小雅·采薇》为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象似性特征,关注诗篇结构和认知思维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译作对于原诗中象似性原则的忠实程度再现,探究译者为呈现原诗的形式与意义所作的语言选择及其表达效果,以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提供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