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语的“虫”字与日语的“虫”字在字义上“小同大异”。汉语的“虫”字具有泛指动物与专指蛇和有脚的虫等日语的“虫”字所不具有的字义。而日语的“虫”字则具有对于人的腹痛、意识、预感、情欲等的指涉功能。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是造成汉、日语的“虫”字字义“小同大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味觉词是人们在品尝各种食材后,根据自己的感受概括出的词语,是词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以“酸、甜、苦、辣、咸”这五个基本味觉词为例,通过查阅古籍和词典,明确基本味觉词的概念义和色彩义。其次,搜集以基本味觉词为构词语素的各类词语后,从词汇的语义角度来描述基本味觉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汽车()”在韩语和日语中指“火车”,这与现代汉语中“汽车”的意义不同,韩、日两国留学生在运用此词时容易引起误会。本文考证了它的来源,指出“汽车()”是韩语和日语借自汉语的一个词语,保留了它早期的一个义项。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经历”一词,用日语进行表达,有「~たこと力がある」和「~ている」两种表现形式.通过分析这两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经历”一词的具体翻译方法,做到既能准确表达汉语意思,又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5.
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含义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后传入日本。这就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进而也为中国人学习日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初学日语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望文生义,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日语中的汉字。因此,在日语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笔者在这里不准备过多地强调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优势,而在这里要费些笔墨谈一谈的是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含义区别。为了加以区分,现对两国的汉字做一下命名,即将汉语汉字仍称为“汉字”,将日语汉字称为“漢字”。  相似文献   

6.
"苦"属人类味觉范畴,乃汉语基本味觉词之一。随着人类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汉语基本味觉词的使用范围在逐步扩大,其表现能力在不断加强。文章从"苦"的古代字形入手,结合多部辞书,分析、归纳了"苦"的义项,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构拟了"苦"字的语义演变方向,并对"苦"的义项作了分类。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化早期的思维是建立在“心象——概念”基础上的“原逻辑”思维方式.汉语中的基本味觉词也经历了类似过程,也即“托物呈味”.普通味觉词辛(辣)类、涩等类味觉词并非只是单纯的味觉感受,有的甚至伴随着有触觉、痛觉等其它感受在内.从词源角度讲,汉语味觉词的产生凭借了事物的专有名称,具有一定的文化理据;汉语味觉词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词.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汉语的"甜"和"苦"两种基本味觉。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味觉词语的隐喻性用法揭示了人们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进步。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日本语大辞典》的サ变动词与对应的汉语同形词的词性,旨在为日语词汇学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日语中的サ变动词对应的汉语同形词的词性有八类:动词、名词、形容词、同形异义词、副词、介词、连词、成语.此外,62.191%的サ变动词在汉语中无对应的同形词.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但在词汇的使用上仍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前,汉语“文学”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学问和学术。近代以后,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入中国,但汉语中表示此概念的“文学”一词可能并非直接来自英语,而是来自日语,准确地说,是“来自西洋,路过日本”,日语用汉字“文学”翻译英语literature,汉语由日语直接借用。但日语只是借用了古汉语“文学”一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与该词固有含义无关,故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为外来词。汉语中接近西方现代文学观念的词语是“文章”或“文”而非“文学”,因此,现代汉语“文学”一词实乃一错位译名。  相似文献   

11.
"非常"一词的汉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常”一词在汉语、日语中都是一个常用的高频词。在不同语言中,它的意义、用法及使用规则并非完全吻合,而是既有相同又有差别。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汉语“非常”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比分析了日语“非常”的各种意义,梳理清楚了二者意义上的异同。然后阐述“非常”的用法,重点辨析了日语中表示“非常”意义的一组近义词。最后,通过偏误分析得出了“非常”一词在汉语中使用时的几条规则,以便学习者从汉日两个角度全面掌握“非常”一词。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语言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其中,一部分同形词词义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使用时容易混淆,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就汉语词义多于日语词义的中日同形近义词进行分析,供日语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语言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其中,一部分同形词词义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使用时容易混淆,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就汉语词义多于日语词义的中日同形近义词进行分析,供日语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萌货”、“卖萌”、“萌翻了”等等与“萌”相关的词组,这一富有新意的词语与日语中的“萌え”有着深厚的渊源,虽然中日两国都使用表意文字汉字,但是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不同,“萌”在中日两国的使用也呈现出诸多区别和联系.本文通过搜集大量中日语料,对比“萌”与“萌え”的词性、词义和使用方法,试论汉语的“萌”和日语的“萌え”在使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再”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副词。因为“再”在汉语句子中有多种用法,所以在翻译成日语时,不能简单地使用日语副词“また”或“もう”来进行翻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语副词“再”的意义和用法,来探讨其在日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汉语和日语的量词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量词丰富是汉语和日语共同的一大特征之一。日语里的量词主要也是随中国文字从中国传过去的,但现在很多量词的用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区别。而且汉语和日语里各自还有一些自己独特的量词。本文主要对汉语和日语里量词的用法异同进行对比分析,以促进我们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两国语言中量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日语都使用汉字,这是反序词形成的一大前提。通过对汉日之间存在的反序词从词义及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为汉日同形词及日语汉字词的研究起到一定参考作用,并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语言的准确传达与交流;对两国语言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诗语 《教学随笔》2016,(3):146-147
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专门用来表示“被害”“不如意”等意义,是日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然而,笔者认为汉语中例如“被自杀”“被就业”等近年来网络乃至报刊媒体中甚为流行的“新被字构式”可以与日语的这种所谓“受害被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日汉语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有以下共同点:主语受到的影响并非直接的,且事件间有先行事件导致后发事件的因果关系;常用来表述对于位于句子主格的事物(通常为人)来说是被害或不悦的事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手法,通过对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的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新被字构式”能够与日语间接被动句进行一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19.
严复的译词与日本的“新汉语”词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日语中使用着大量的汉语词汇。但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日语词汇却不为国人所知。本文拟通过对严复早期译作的译词及《严复名作丛刊》卷末注释的介绍和分析,判断现在中日两国共同使用的词汇哪些来自日语,并对严复的译词为何不能传世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手法,对汉语四字成语是如何被改造为日语、融入日语体系的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汉语四字成语日语化过程所产生的词形变化进行分类归纳的基础上,本文对于每一种类型均结合具体词例,通过汉日对比的形式对词形、词义的异同进行分析,必要时还对例词进行文献考证。另外,本文试图从汉语四字成语日语化的视角对日本文化之特征加以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