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议论行事的史传文学作品。它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主要内容是战国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都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的生活。诸侯中之强者均欲“并天下,凌万乘”。秦用商鞅变法,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增强军事力量。同时不断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因而引起“合纵”与“连横”的斗争。当时,诸侯国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力,但各国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是重要因素,故有“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之说。作为记录谋臣策士活动的《战国策》,就是着重写他们言辞的雄辩,运筹的机智,其突出的艺术成就是长于辩说。无论是个人陈说或双方辩论,都能敷张扬厉,畅所欲言,达到“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从而使对方信服自己的论点。他们的辩说技巧具体表现在如下四方面: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思想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振铎先生说:“在《战国策》里面,我们看不到一切迂腐的言论,与一切遵守传统的习惯与道德的行为;这个时代是一个新的时化,旧的一切,已完全推倒,完全摧毁。所有的言论都是独创的、直捷的、包含可爱的机警与雄辩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勇敢的、不守旧习惯的。都是审辨直接的、利害极为明瞭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一册)但是,也正因为《战国策》有如此特点,导致了它在中国文献史上的特殊境遇:一方面,它的艺术性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模范;另一方面,它的思想倾向又遭到正统文人的指斥。  相似文献   

3.
春秋初期的礼法信义,到了后期以至战国时期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士人也不得不变为剧谈雄辩的辩士。时代需要智谋之徒运筹帷幄,善辩之士奔走游说。辩士身份、教养、文化水平的差异,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论辩风格。雄辩、诡辩和二难推理是当时较为突出的论辩方法,其论辩风格对后世语言艺术产成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作为我国先秦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历史散文著作,历来都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探究,但大多数人都从战国策士风貌,以及其语言叙事方面进行论述,其实在《战国策》中有不少评述性文字,这些评述文字仿佛像是故事叙述的隐含作者,以一种通览全局的视角向读者讲述故事,其评述文字短小却精辟独到,极富特色。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期,随着各封建诸侯国世卿世禄制的崩溃与改革的推进,各国贵族为保社稷、传世业,对子弟的教育在内容上已由春秋时期的重礼法转变为重功绩,在方法上则命令性削弱而说理性增强。而在下层官吏与平民中,则鼓励子弟学文习武以取尊荣。《战国策》正是在这方面为中国传统家训史写上了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将《史记》与《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进行比较,认为《史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在写人艺术上构思巧妙、写法多样、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颇有赏读和写作的借鉴意义。结合教材中的作品,探析《战国策》借助完整跌宕的情节、多样精微的描写、典型环境下的个性化语言和对比衬托等方面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个时期,由于诸侯纷争,其统治力相对薄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后人亦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许多政治家都极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因而在游说的过程中,他们特别讲究“说话”的艺术,从而大大促进了论辩艺术的发展,其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完全可以与同时代的古希腊论辩艺术(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囹、德摩斯弟尼等)相媲美。这种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先秦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和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体的史料汇编。其中的谋臣策士的说辞,铺陈夸张,雄辩恣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本文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对部分说辞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可以看出在《战国策》中运用逻辑推理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0.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精彩劝服活动集萃,蕴含着丰富的劝服艺术。其主要运用了利害权衡、舆论影响和意见领袖三种劝服机制,以及问答诘难、寓言说理、正言反说、循名贵实等劝服技巧。这些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劝服的深刻认识,而且给今人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尚贤",即崇尚贤能。《战国策》中一些篇章展现了一个新兴阶层"纵横家"的群像。纵横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潮。《战国策》一书展示了纵横家们的别样才能,那些活跃于各国朝堂之上的谋臣策士、游说之徒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强势地影响着诸侯国的兴衰存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尚贤"思想的普遍认可。一些篇章从士阶层立场出发,所提出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主张"尊贤""尚贤",可以说是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的措施与初步理论。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史料汇编,相传是当时各国史官或策士们辑录的。历代的图书著录家大都把它列入史部的杂史类,也有把它列入子部的、纵横家类的。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综观全书的内容,我们就会看到:它所记载的主要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各国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的言行和游说活动的过程。全书充满了雄健的论述或辩难,构成了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众多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本文拟从策士进言艺术的三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掣肘的方面,即从思维支撑、内容建构、目标指向三方面阐发,以期有规律地解读《战国策》中有关策士的相关篇章,其中包括《苏秦始将连横》(以下简称《苏》文)、《庄辛说楚王》(以下简称《庄》文)、《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以下简称《鲁》文)。一、因果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战国策》中策…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思想及活动.这些策士的思想和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功利思想,在当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在客观上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文采撷轲既取图奉之,发①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②。拔剑,剑长,操其室③。时恐急,剑坚④,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臣闻鄙语⑤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论幸臣》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⑥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战国策·赵策一·张孟谈既固赵宗》赵且⑦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一文运用先抑后扬,明抑暗扬和先扬后抑,明扬暗抑,相互转化、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艺术技巧,为后世塑造人物形象创造了抑扬互用,抑到底而不单调,扬到顶而有空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主要内容是记述战国时代纵横家策士言论和行动的一部著作,它从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视角通过纵横家的活动反映了战国时代所体现出的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新的思想,也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认识那个时代留下了生动宝贵、丰富多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与《战国策》所记载关系密切的事件约有九十多件,其中存在大量的异文现象。本文试对其异文进行校勘。并考证其正误。  相似文献   

19.
<正> 春秋、战国两个时代虽相联,但有很大的不同,纵观春秋历史要求产生《左传》,纵观战国历史要求出现《战国策》。从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年前453年),史称春秋时代;从三家分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年前221年),史称战国时代。这两个时代与《左传》、《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大致相同。《左传》和《战国策》是两个时代的标志。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历史时代的变化,有一段非常全面、非常精辟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