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始社会并不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采集经济时期,土地不是生产资料,只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存在对土地的占有制问题。进入农耕文化之后,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实行的是部落或氏族占有,对别的部落或氏族来说,是集体所有,是扩大了的私有,在其内部是共同占有,是公有。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出现,个体家庭的诞生,财产私有已成为历史的潮流,生产资料由氏族集体所有向父系家庭公社所有和个体家庭所有转化,最终向私有制转化。土地私有制的最终确立,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2.
在公有制问题上,存在着以下认识误区:一是认为公有制主要是国有制,否认集体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绝大的比重;三是认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能是国有国营;四是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必须层层落实。木文对这几个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重,公有制为主体是数量和质量相统一,公有制具有多种实现形式和一切从发展生产力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殊异于其它民族经济生产形式、地理环境、民族主体思维的中国东北古族之一的女真族,在其原始社会阶段中,纯粹的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形态是不存在的。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这一民族处于一种父权和母权依赖共存的"混合"状态中。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国家以往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问题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这对前苏联及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但决不能搞纯粹的公有制,更不能实行单一的全民公有制,只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全面认识公有制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公有制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次深化。公有制的性质是稳定的,其实现形式是活跃的、变化的、多样的  相似文献   

5.
公有制优越于私有制,比私有制更具有生命力,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公有制含义的理解,应从公有制的主、客体入手,并抓住共同占有这个公有制的最终决定因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从而正确认识公有制的含义。突破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传统观念,阐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及国有制经济在其中的主导作用,从质和量的方面理解和把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走出公有制的认识误区要重新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必须澄清对公有制的模糊认识,走出公有制的三大认识误区:第一,把公有制理解为财产集中在同一主体上,即所谓实行财产“归大堆”,财产所有归国家。而资本的各种权力和职能由国家这一个主体承担进行,包括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分团权等各种权力关系都由一个主体执行。这是公有制认识的最大误区。我们知道,市场经济要求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但这种国家直接占有、经营的方式,无法实行政企分开。而且所有者对企业的财产约束不力,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经营的独立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的归谁所有的问题,它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原始社会所有制形式是原始公社所有制。依照以上两个基本定义,我认为,《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萧平汉先生的《原始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吗?》一文(下称萧文)存在一些逻辑错误。是否正确,提出来就教萧先生及大家。  相似文献   

8.
走出对公有制经济认识的误区安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对公有制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对公有制经济的性质、范围、主体地位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的认识存在着诸多误区。只有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并存于社会经济形态内在结构中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内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互相规定、互相制约,我们既要在公有制的基础之上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又要在商品-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实现公有制;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从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也是完全可以有机结合的。  相似文献   

10.
从宏观上认识公有制市场经济的建立余金成社会主义改革对市场体制的选择,标志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简称公有制市场经济)开始建立。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也是人类经济史上的一次革命。迄今为止,历史上只存在过私有制的或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韦留柱一、社会主义建设的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其经济基础,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规律所决定了的。同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相似文献   

12.
文章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关于公有制经济认识,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角度,从四个方面初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领域艰辛探索的经验和教训,论证任何一种思想和理论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其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实现程度。取决于它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以及它给这个国家创造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人 I。 类 |I 发j,t展 。:阶段i.!蒙 昧 时 代高级野蛮时代文明时代:\.直 立 人智 人早期智人(古人):尼安德特人圣沙贝尔人布罗肯人斯万胡孔布人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材人、桐梓人晚期智人i新人):克罗马衣人套培卡塞人帕维兰特人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左镇人、丽江人现代入}。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j‘距今年代350万~150万年150方~;:万年;:万~5万年生产工且日 石 器 时 代期 I晚期中时石代器新全时石矗器琴代金月石雎并fJ\社会组’织形式原 始 共 产, 主 义 社 会血缘家族公社家庭形式血缘家庭(辈行婚或族内…  相似文献   

14.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重新认识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含义,积极寻找多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采用原始教化以及个体的自我教育,利用各个群体内部的宗教、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在这些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使个体成员形成维护群体存在、促进群体发展的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完成其道德教育。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的特点主要有渗透性、平等性、民主性、单一性和参与性。原始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很朴素也缺乏科学性,但在艰苦而漫长的原始社会生活中,为原始人群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变了传统经济下单一公有经济所有制结构,这不仅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近几年来,各种经济成份在发展中的增长幅度呈现下列状况;外资经济快于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快于个体经济,个体经济快于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快于全民经济,因此,一些同志,尤其是高校不少青年学生感到困惑,提出了“我国公有经济是否还占主体地位?能否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等疑问,为此我想谈几点看法。一、关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公有制主体…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上海滩”的长江南岸河口冲积平原,经过地质工作者和考古工作者的考察,确认在进入地质历史的全新世之后,至迟距今六千多年以前已有人类的足迹。原始社会在上海曾延续了近三十个世纪。迄今为止,上海已发现了十六处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们是青浦县的福泉山、果园村、寺前村、崧泽、淀山湖、金山坟、千步村,松江县的汤庙村、姚家圈,广富村、机山,金山县的亭林、张堰口、查山,上海县的马桥,贤奉县的柘林。这些遗址有的贯串了上海已经发现的原始文化的全部类型,如青浦县福泉山遗址,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三个地层;有的文化层堆积特别深厚,如金山县亭林遗址,从地平面到生土面有2.5米;有的文化层  相似文献   

18.
《新朝鲜史入门》一书由日本的朝鲜史研究会编等,一九八一年六月正式出版发行。书中有关朝鲜原始社会考古学的部分内容,资料丰富,论理合乎逻辑,对于了解远古时期朝鲜半岛的文化状况及与中国、日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定裨益。就笔者所知,这类资料在国内仍不多见,所以翻译出来,供史学界、考古界等研究东亚汉文化圈的学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土地问题是历史上中心问题之一,无论研究中国史或世界史,对土地制度皆须加以深切探究.不过这一问题是很复杂的,土地制度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逐步演变,文献上有关土地制度的名目繁多:有的是内容实质各有不同;有的是同一事实而有几种不同的名称,大有使人目迷五色的情况.目前对历史上某些土地制度,各有各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也更使初学无所适从.本文企图分篇讨论,从理论上探求土地制度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及生产力水平,希望提供研究土地问题的一些参考,更希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0.
宋福运 《考试周刊》2009,(42):238-239
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特殊的社会关系,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进步,并对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起推动作用。原始社会因此得到了发展,人类也随着自身婚姻的文明化而步入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