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文学中的采莲主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莲是风靡江南的农事、民俗活动,采莲民歌产生于采莲过程中。南朝中,文人拟作《采莲曲》大量出现,采莲从民歌走向文学,成为当时文学中常见的题材、意象。南朝《采莲曲》最终沦为宫体诗,经过王勃、贺知章、李白等唐代作家的扭转、发展,采莲歌曲恢复民间本色,焕发生机,具有丰富的内涵。采莲也从相对单纯的发展成为具有多重象征的母题。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行文历来用笔也极简,不啰嗦,但在《荷塘月色》中却引用《采莲赋》这么一大段,历来论者看法不同。江泽纯在《荷塘寄苦情》中说“这种含蓄地描写,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是以莲自况,和自觉怀才不遇而向往那熟悉的故乡了”。吴周文的《读〈荷塘月色〉》认为“回首江南是慰藉自己苦痛寂寞心境的‘一条路’……诗人幻想着黑暗的天空能够自行地烟消云散,希望江南时期那种以文会友、呼朋引伴的斗争生活能够重新回到现实中来”。当然还有人认为作者是借花草美人来表达他对南方革命战友和革命形势的关心……  相似文献   

4.
论萧绎的文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萧统、萧纲、萧绎,都在中国诗学史上留下了非凡的业绩。以齐梁“三萧”比汉魏的“三曹”,不仅毫不逊色,某些方面还有超越之处。从“三曹”到“三萧”一根中轴线,反映了诗学观念的演进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但是,对“三萧”,我们还有一些研究上的空白,特别对于“萧绎”和他的《金楼子》。目前研究界:基本肯定萧统,正面批评萧纲,几乎忽略萧绎。致使萧绎的杂著《金楼子》至今甚至没有人整理研究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本文是系统研究萧绎和《金楼子》论文的一篇,旨在考察萧绎文学观念的几个基本问题。为了能清晰地把握这些问题的实质,作者始终把对萧绎文学观的考察,放在与萧统、萧纲、刘勰和钟嵘这些时代和理论的坐标上比较进行。  相似文献   

5.
6.
吴海跃 《语文知识》2004,(10):35-36
《语知识》2004年第5期刊登了张从林老师的《漫话荷花诗》,中在谈到诗人托物言志往往“借荷花赞美女性的美丽形象”时举了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荷叶(此处误写作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中对前两句分析道:“这首诗用碧绿的荷叶比喻少女的罗裙轻盈飘逸,用绽开的荷花比喻少女的脸庞娇嫩美丽。”  相似文献   

7.
金鹏 《学语文》2005,(4):15-16
《荷塘月色》中有一段文字.向来语文教材中是给删掉的.及至2003年新版的高一语文教科书才又给重新添补上: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曾说过:“年轻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确实,篇幅简短、寥寥数语是这篇文章突出的特点。序言部分103字,正文部分也只有265字。真可谓惜墨如金,难怪后世读者心中纳闷。而要弄清向秀为何这么做,还需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相似文献   

9.
采莲曲     
译文: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  相似文献   

10.
《闲情赋》的主旨,是寄托还是言情?本文认为,是“余”的内心活动、胡思乱想的“自白”,是“意识流”手法。  相似文献   

11.
萧绎的思想与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萧绎思想、人格、身后评价等问题作了探讨,认为萧绎的思想结构是儒、道、佛杂糅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干;人格兼政客、学者、艺术家于一身;萧绎败亡的直接原因并非定都江陵;萧绎是一个过渡历史时期的过渡人物,他留给历史的罪责主要的当然应由他来承担,但历史也应担负一份。  相似文献   

12.
《"尔其"与"束素"》一文认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关于《采莲赋》中"尔其"和"束素"的解释错误,并提出"尔其"应解释为"至于","束素"是形容腰细。运用查本推源、系词联义的方法可以得出课文注释没有错误,"尔其"是指示代词和无义助词的组合解释为"那","束素"是动宾词组,译为"裹着洁白的绸子"。科学运用训诂学知识来研究语文教材注释问题,探求词义,才能为语文教材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江淹是南朝宋末至梁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元徽二年,他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世,他也因与其主政见不合而被贬为吴兴令。娇妻爱子俱逝的悲痛,贬谪远地的悲惨命运,在《恨》《别》两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萧绎文论主张典丽、兼重文质,与萧纲文论不同而略近于萧统。在这种文质观的主导下,他重儒而崇尚思想性、学术性,并企图立一家之言,作孔圣第二;在诗文创作中,他发表了对主流文风的轻诋之见,然亦预于主流文风。萧绎文论往往被文学史家、文论史家认为是放荡纷披论,萧绎文论的历史影响也多在放荡纷披这一点上,可这是有悖历史事实的;在梁代的今、古文体之争中,萧绎以其时文坛领袖之尊和帝王之资的双重身份调和着梁代今、古文体之争,并提出了文重典丽的口号。萧绎文论是南北文风融合的先兆之一。  相似文献   

15.
采莲题材的变化与美学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十分广泛。但追溯民间乐府的源头《诗经》,却发现后世诗歌中常见的采莲(采菱)题材缺失。本文就根据这一线索对采莲(采菱)题材变化进行分析,并对该题材的美学意义进行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闲情赋》,专家们历来持不同看法,争论颇大,焦点在:它是不是专写爱情的作品?有没有“讽谏”?“讽谏”内涵究竟是什么?对照本发现,它根本与任何所谓托寄无涉,只是和汉赋中的同类作品一样记录了自己一次隐蔽的自认为十分不应该有的感情波澜,目的是为了心理疗治。  相似文献   

17.
赋最早是作为动词及表现手法被人们使用的,作为文学体裁的“赋”产生较之为晚,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构结全篇。  相似文献   

18.
谢惠连《雪赋》盖作于彭城,假托历史人物的对话结构全篇,铺陈描写。透露出世族子弟对家族衰落的哀伤与无奈。《憨衰草赋》为沈约在东阳太守任上所作,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后半部分都是整齐的五言句,而且隔旬押韵.中间换韵。兼有诗歌和赋的双重特征。实为南朝诗赋互渗的代表作。庾信《灯赋》带有一定的宫体的特色,全篇骈四俪六。具有明显的诗赋互渗的特点。《竹杖赋》是庾信在北周时期的作品。题目似咏物赋。其实是咏怀.此赋的主旨,大概就是求官。  相似文献   

19.
浮山中学赋     
浮山中学,海内名扬。千年积蕴,百年辉煌。英才辈出,代有栋梁。灼灼桃李,烨烨华章。  相似文献   

20.
思沽源赋     
<正>是年七月,吾等十余人背京师,穿河北,引路而上,直至沽源。于斯地,顿脚歇足,实践交流。期间聚白河源、游五花甸、高三远足、讲座、聚餐,往来十余日,竟不思归。于今日,已近月余,吾因思怀心切,遂作斯赋,谨记之。文曰:时惟七月,序属三伏,于时为阳,天热昼长。月落而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