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育学研究:意义与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学研究者,我们必须追寻教育学研究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明确教育学研究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是赖以维系我们作为教育学研究者的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终射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终身教育思想的宣传普及,应该尽快构建终身教育学。我国已经在理论基础和实践成果等方面为构建终身教育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目前着手构建终身教育学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红 《教育研究》2007,(7):16-21
继承与创新是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形式。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不仅仅是对教育学思想和理论的继承,还是对哲学及其他与教育学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成果的继承。同时,教育学发展过程的继承还是跨文化的。创新始于对更高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意味着对现实的改进。教育认识的创新按其程度的不同,表现为改进和批判两种典型的形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科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对教育学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是科学尺度和人尺度的内在统一,科学尺度的标准之一就是从精神的寻求,人精神的内涵包括着科学信念的坚定。教育研究所具备的这种素养,是教育学在新世纪获得发展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它并不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理性和技艺,需要许多难以言表、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教育学既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一套自恰、不矛盾的命题,一套可以演绎成篇的逻辑,也很可能是教育学者种种认识迷误叠加的结果。相对于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学知识永远是不足的,教育学者个体所拥有的教育学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因此,教育学者要认识到自己只是建议者,而不是决策者。恪守这一界限,不仅有利于削减试图用理性的教育学知识改造和影响教育的致命的自负,克服唯理性主义的迷误,葆有对教育的一份敬畏和谦卑之心,也有助于教育学者自觉地养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学性质的探讨纵观历史上对于教育学性质的各类探讨,承认教育学是科学的观点占主流。但这同时引起了新的争论:教育学属于什么性质的科学?有研究者认为,科学可依6个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①就研究对象而言,可分为物质科学和精神科学;②就对象的种别  相似文献   

8.
尴尬的教育学和教育学的尴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致教育学尴尬的原因在于教育学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脱离实际和基本概念尚未郭清这两方面。摆脱尴尬局面,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的性质和研究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理论之间的逻辑鸿沟,尝试回答国际教育理论界不断讨论的建构教育科学理论的可能性和如何使教育实践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并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学性质的考察,旨在澄清我国教育学界有关教育学的模糊观念。  相似文献   

10.
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与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等研究成果显示,教育并未起到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相反,恰恰是被看作提升社会阶层的教育自身使社会现有阶层间的差别得以复制并合理化。人们要通过教育提升社会阶层,而教育又在维系着现有的社会分层,如何走出这一怪圈?本文试图从个体的视角出发,通过把个体培养成真正自主的主体这一途径,冲击文化资本理论的宿命色彩,借助于个体的生活智慧为个体寻找安顿自身的心灵家园,将有益于我国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教育学进行“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教育理论性质的研究。该文沿着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角度入手,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教育理论的性质进行剖析;进而针对基于不同标准的教育学分类进行考察,力争对教育理论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改革对教育理论的要求的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首次提出教育学教育这个概念,并对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大致归纳了教育学教育的含义;二是分析了关注教育学教育的原因;三是提出了实施教育学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职业研究主体与教育实践生活的疏离,导致教育理论功能危机 自从教育学成为一种专业,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主体成为专业化的职业研究群体,一方面促进了教育学专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危机,这种危机既是教育学的危机,也是以教育学研究为生存之本的研究主体的危机。目前,以教育研究为业的职业化生存方式,造成职业研究主体与教育实践生活和实践主体的疏离,最终导致教育理论功能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何以作为人文之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偶尔有人把教育学称为人文学科。把教育学归属于人文学科 ,这本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但并不是把教育学纳入人文学科之中 ,它就一定是真正的人文之学 ,教育学必须靠自身建设来赢得它在人文学科中的“合法性”。所以 ,问题的关键在于 ,教育学何以作为人文之学 ?教育即培养人。育人即培育人生 ,建构人生历程 ,引导并且含蕴人生的意义。教育学即育人之学 ,育人之学理当关注人生的培育 ,关注人生历程的建构 ,关注人生意义的实现。关注人生 ,这是教育学作为人文学之根本。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技术 (技巧 ) ,但技术 (技巧 )本身并不构成教育 ,…  相似文献   

15.
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从教育的视理解比较教育”的思路,从目的功能、逻辑起点、对象内容等几个主要侧面,对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作了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教育之用在于改造人,进而改造社会,比较教育之用在于改造教育自身,进而改造社会;教育以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比较教育以教育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规律,解决如何育人问题,比较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发展规律,解决如何认识教育、如何对待教育、如何发展教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性:教育学之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教育学的理论尊严往往遭到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诘难,究其根本,在于教育学发展的学科异化的境遇。这种学科异化,尤其表现在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摇摆不定与非独立性的学科品性。本文对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发生学分析,然后根据教育学理论存在逻辑就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具有终极评价意义的衡量标准——教育学性。  相似文献   

17.
合作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于苏联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苏维埃进步教育思想家阐述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理论依据,且吸收了国外进步教育家著作中的进步主义思想,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强调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上述主张可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其有关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也能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提供操作路径和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8.
虽然教育学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和学术贡献,但总体上讲教育学具有较低的理论品性。教育学自身堪称形而上学,它基于先验概念所构建的教育理想国是脆弱的,只是一个排他性的理论空壳,其中充斥着大量理论伪问题。教育学不是学科理论,充其量只是从教者的职业指南。如果勉强称教育学是一种理论,它也是一种坏理论。因为教育学既不能帮助从教者实现有效的教育行动,也不能帮助从教者理解教育行动本身。以教育主张、原则、方法、模式表述的只是教育学者的主观建议,以它们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学属于私人教育学,还没有经过主体间理性的洗礼而演变成理论。把教育学看作是教育智慧或艺术的学问,或多或少是恰当的,因为它表现出了低理论水准和高实践水准的特征。教育学学科的独立标志是独创的知识体系,教育学学科问题真正的追问是教育学到底独创或能够独创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教育学由于没有创新知识因而还没有成为学科,当然人们努力构建的教育学体系自然也都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与管理应当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等特性;管理具有目的性、他律性、强制性等特性。教育与管理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把教育与管理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发展教育学作为一个重要教育研究领域的出现有其产生的特定原因:社会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教育发展”问题在当今日益凸显,现有的社会发展研究对教育领域关注的欠缺。发展教育学是从教育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并对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做出审视,进而通过教育自身的变革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发展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它将为以往教育学的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的视野,使研究具有了动态性,这将大大丰富教育研究的内容。同时它的出现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的意识。最终,它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从而为人类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