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的影响扩大到了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三重人格结构、释梦论和俄狄浦斯情节理论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新领域,对20世纪的人类文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但也因其过分夸大无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而陷入"唯意识论"和"泛性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以往评论《简·爱》与《呼啸山庄》都是聚焦于小说本身,往往忽略了文本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鉴照下简·爱从自我到超我的升华,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在本我和自我之间游弋的心理状态分别凸显出来。《呼啸山庄》具有超前意识,用形象诠释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性中隐秘和被压抑的部分。《简·爱》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和女性受压迫的实质,其历史认识价值犹存。二者各有千秋,无优劣可言。  相似文献   

3.
沈娴 《文化交流》2012,(12):16-20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点,瑞典文学院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莫言的获奖,除了其作品文学价值本身,译者也功不可没。正是这些"中国文化的使者",使莫言的作品冲破了语言的隔阂,为世界所认同。莫言之"言"与大多数之"莫言"1988年,《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摘得了金熊奖,这让莫言笔下"超越故乡"、成为中国缩影的"高密东北乡"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为人所知。莫言说:"电影是冲开了一条路,让灯光照在我们身上,能不能持续  相似文献   

4.
当代女作家的小城写作与小城/空间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女作家笔下的小城形象与女性形象来加以探讨。女作家笔下的小城形象,大都因"古老"而突显了小城性格中"常"的一面,而小城无可避免的"变",则使其印上了社会、历史、时代变迁的痕迹,也影响了小城女性的命运;女作家小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与小城呈现出"依存"关系的小城女儿、与小城呈现出"离去"关系的小城女儿、小城的女性"过客",与小城的不同关系,决定了她们在文本中以及女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所承担的不同的功能。作为一个文学空间,小城应该是那些有着明确性别主体意识的女作家的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它使女性的私人空间从卧室、酒吧等,进入一个有着历史、社会、文化、自然印迹的小城空间中,因此也可避免一些论者所担忧的女性写作的"单一"与"重复"。  相似文献   

5.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摔跤吧,爸爸》自2017年5月上映以来,收获超高票房,并引发电影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影评多从女性主义角度展开,偶有涉及精神分析的评述。本文从"精神分析"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入手,通过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弑父"理论相联系,阐明影片中的父亲在吉塔的成功之路上固然象征着残酷的父权,但更代表着深厚的父爱。电影中的父爱经历了三个阶段:强权的父爱、女儿的叛逆和"父亲之名"的回归,谱写了一首超越"精神分析"的父爱之歌。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详细解析西蒙·波伏娃撰写的《第二性》一书上、下两册的内容,指出波伏娃如何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得出女性是"他者"的观念,以及女性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被塑造成"他者"。同时,分析本书哲学思想的来源,点明黑格尔与萨特对本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女性文学经历了思维层面的巨大嬗变,解析村上春树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能感受到日本女性渴望摆脱凄怨命运的思想动态。村上春树所著小说中不乏青春懵懂、跌跌撞撞的男性形象,即便是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视角看,也能体察出日本社会及男性的本质,因此,探析《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中女性形象,对了解日本社会及女性思维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认为在《格拉迪沃》这个故事中,庞贝是压抑的隐喻,考古发掘是精神层面的隐喻,灰烬中的痕迹是无意识的痕迹——所有这些构成了他对精神分析的概念的完美戏剧化。弗洛伊德将这个故事解释为一种幻觉的戏剧化,这种幻觉是童年时汉诺德对佐伊的色情渴望被压抑的结果。这些色情渴望经历了压抑,然后被转移到考古学的研究中,当他看到格拉迪沃时又被唤醒。佐伊采用的治疗方法在本质上显示出和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深远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海伦·费尔丁的经典之作《BJ单身日记》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大龄单身女性形象——BJ,这部日记体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此类女性身上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征,同时体现出众多都市平凡女性的生活态度。本文将着重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解析《BJ单身日记》中BJ这位都市大龄单身女性群体的代表的人格结构及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被誉为"英国文坛移民三杰"之一,其独特的移民身份和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成长环境,使石黑一雄的小说带有天然的"跨文化"基调。在石黑早期作品中,他时常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他的"故乡"日本。但在出版于2000年的第五部作品《上海孤儿》中,石黑却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了20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的"上海",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颇具特色的"上海形象"。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入手,分析石黑一雄笔下"上海形象"背后所体现的"东方主义"与作家个人身份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偏重于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精神等方面所遭受的压迫,强调父权制使女性从属于男性并沦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牺牲品。本文拟从父权制的起源与含义出发,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蛙》中的人物形象为标本,探析父权制下"强者"的生存与"弱者"的毁灭,然而,不管是"强者"或"弱者",还是男性或女性,都只不过是父权制的受害者。他们或由于懦弱失去生命和尊严,或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或在饱受摧残后奋力反抗,或在有意无意间沦为帮凶后因内心惶恐而备受煎熬,因此,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应脱离性别的二元对立,向超越父权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代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同时担任着作家、编辑、教师等多重身份,她创作生命力旺盛,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在她笔下,颠覆了以往人们眼中黑人的形象,她歌颂黑人的智慧与善良,倡导平等,尤其是以女性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命途多舛却又不甘于被命运所摆布的黑人女性形象,这对后续黑人女性小说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莫里森塑造的经典黑人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小说对于黑人女性小说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部分作家开始逐渐接受神话原型理论,并借助本国神话表达主题,莫言的《蛙》对神话的应用尤为明显,表现为:主人公万心集"三性"于一体的女医生形象;"蛙"丰富的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15.
艾丽斯·沃克,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在小说作品中,她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她的大部分小说都注重表现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注重黑人女性在男性与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觉醒,不仅体现了作者内心追求平等女权的思想,也代表了黑人女性整体的思想形态和内心世界。本文从艾丽斯·沃克的经历出发,分析小说创作背景和特点,结合作者笔下的性别暴力和女性形象,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她的小说进行梳理与解构。  相似文献   

16.
华红艳 《文化学刊》2013,(1):122-127
阿德勒早年因折服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观点,被邀请加入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然而,在其思想成熟时期提出个体心理学派的梦理论后,却对弗洛伊德的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抨击与批判。通过对两者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在其体系结构方面,还是在其内容方面,阿德勒的梦理论与弗洛伊德的梦理论相去甚远。就其结构来看,阿德勒的梦理论欠缺严谨的逻辑构架,似乎尚未形成体系,只是一些思想的简单拼凑;就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到了梦的起因、功能意义、梦与清醒生活的联系、梦的构成与方法四部分内容,总的来说并未脱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的内容范畴。  相似文献   

17.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牵小狗的女人》被美国女性主义作家欧茨于1972年以同名小说形式进行改编。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分析这两篇同名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安娜,阐释契诃夫笔下的女性是处于失语状态,而欧茨改写后的安娜,则呈现出女性对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寻求。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优秀成员,有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民间文学,其中不乏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探讨该类形象的形成及其文化蕴涵,是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通过梳理关宝学的《锡伯族民间故事集》,大致将其中的锡伯族女性形象归纳为五种类型,即:拥有神力的女性形象、善良贤惠的女性形象、才思敏捷的女性形象、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和"丑陋"的女性形象。揭示这五类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可以见出锡伯族人民群众对原始祖先的崇拜、锡伯族女性身上的传统美德,以及锡伯族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同时对于深入地认识锡伯族的文化历史、对于进一步地了解锡伯族人民的社会生活风貌也有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世间》在广阔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下展开叙述。作者塑造了"革命女性""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三类经典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小说文本的独特风景。其中,以曲秀贞、金月姬为代表的"红一代"革命女性的"不悔"与"忏悔"显示了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郑娟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自觉"与"自足"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的天使"一类女性的审美偏好,对女性恪守"美德"的期许;以周蓉、周玥母女为代表的追逐"自由"的"知识女性",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认同。总体而言,《人世间》中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对"永恒的女性"的赞美,体现了作家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背后高度的"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作品大多围绕乡村生活展开,写作风格大胆、激情奔放、思维开阔,尤其是其作品中处处充满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吸引了大批读者,形成了独有的"莫言式风格"。本文从莫言的作品入手,旨在探究莫言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