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人人皆有,指出"人心"生于形气之私,"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心,虚灵知觉,人心、道心、善心都只是一个心,是心的不同存有状态。善心,执中之心,达于至善,即是本体也是功夫,而修养功夫之善使摇摆于善恶之间的危殆之人心无时无刻都在去恶而择善,并最终积久贯通达到至善的境界,使人的内在心灵之善与宇宙的外部秩序之善自然融合,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相似文献   

2.
卡尔·曼海姆在其学术生涯的海德堡阶段创立了知识社会学。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曼海姆学术研究轨迹、知识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语境、核心问题及主旨概念。曼海姆将"知识"与"社会情境","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联系起来,为现代人重新审视"知识""真理"提供了新视角,对现代性思想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彭天福 《职业圈》2013,(24):63-63
近年来,人们观念的日益更新,如何做好基层员工思想教育工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队伍管理和生产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实践,探索出基层员工思想教育要做到“热心,耐心,暖心和诚心”的“四心”I作方法,收得良好效果。一、有热心,是了解员工思想波动的基础热心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做到善解人意,只有怀抱善良之心的人,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人、谅解人、体察人、宽容人。要多看到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启发员工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2018年年底,中国美术学院与旧金山美术学院在旧金山联合举办"哲匠之道:中国美术学院旧金山特展"。特展以旧金山美术学院两个校区作为一个剧目的两幕场景,分别呈现"征兆:八个背影""造化Ⅰ:山水宣言""造化Ⅱ:心印宇宙"与"编织:从一到一""行旅:  相似文献   

5.
"盛""衰"之辨是清初词学的重要话题,清初各词派围绕词史发展的"盛""衰",讨论了三个核心问题:南北宋何者为"最盛"?明代是否词的"中衰"时期?清初词坛之"盛"是否真正的"盛"?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各词派深化对词史的认识,也让他们在同一问题上展开思想交锋,促使他们对词的体性作进一步的思考,对清初词的创作作进一步的反思。这些"思考"和"反思"的结论在后代便成为新词学建构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本文对孟子仁政学说指导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陈述和剖析,旨在探讨孟子仁政思想的“以仁政行王道”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张文辉 《职业圈》2011,(2):76-78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仁政学说,本文对孟子仁政学说指导下的管理思想进行了陈述和剖析,旨在探讨孟子仁政思想的“以仁政行王道”为目的的管理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在当今现代社会亦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主要分析了儒家治道思想要义,并从仁政思想有助于推进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德治精神是国家治理中的思想源泉、修身思想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者的素质三方面具体探讨了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陈伟斌 《职业圈》2014,(6):118-119
本文分析了东方管理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的几个特点,并阐述了如何将人本管理应用到公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以此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管理好了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城市公交是城市文明窗口之一,如何将公交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关键是人的因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东方儒道的人本思想所蕴含的人本、人和、无为以及仁政等思想精髓,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笔者结合公交企业的实际情况,浅析东方管理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0.
阿伦特将"恶"作为毕生的研究对象。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记者,在参加艾希曼的审判时发现了"恶之平庸"这一事实。"恶之平庸"特指艾希曼身上所体现的超越"作恶"本身的与具体的人、事、景相脱节的无思想,这是阿伦特对恶的问题不断深入研究和反思得出的对恶不同层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王门"四句教"是王守仁"心学"的精要,阐释了"心""意""良知""格物"和"善恶"之间的关系。其内在逻辑是从"正心"出发,经"诚意""致知""格物"等功夫,最终得以把握"心"之本体,达到"身修"的目的。王门"四句教"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启示人们跟随良知的指引、通过"知行合一"而提升道德修养;通过内省格物的方式来正心、诚意地对待事业,取得成就;普通人亦可以"立言"的方式传承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2.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经典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学界对于《周易》思想探讨已久、成果甚多,但很少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系统论述,而"气"的思想在《周易》思想体系中具有丰富的意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阴阳二气""精气""气之感应"三个方面对《周易》中"气"的思想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学术论文的文采,是否应当鼓励和提倡呢?考虑这一问题,可以关注古来成功的、有影响的政论的行文风格。被称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一书,纯粹是严肃的政论性质。然而《韩非子》论说的新鲜和文辞的生动,却打动了人称"少恩而虎狼心"的冷酷的君主秦王嬴政。此外,王充的《论衡·佚文》又讲了其他的故事,比如:"孝武之時,诏百官对策,董仲舒策文最善。王莽时,使郎吏上奏,刘子骏章尤美。"通过"文辞"的"美"和"恶",也就是"金玉""瓦石"之别,可以看出"才"的高下,这是很明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15.
天命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后世儒学有着深刻影响。孔子天命观的产生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吸取了殷商时期的天命神学思想,还与孔子所处的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孔子的天命观可以分为"天""命"两个部分。"天"既指"自然之天",也指"意志之天";"命"既指生命、寿命的命,也指命运的命。孔子讲"知天命""畏天命",他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即"天命在我",强调如何在"天"的指导下实现人自身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6至9月,我作为新华社第89批驻点记者,带队赴台湾采访。由于民进党执政的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日趋复杂严峻,"台独"势力不断挑拨岛内"仇中""反中"情绪,两岸舆论场也呈波谲云诡之势。在这种复杂局面下,驻台报道做什么?怎么做?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经过认真学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听取各级领导意见,我们将采访重心锁定在反映两岸民间交流的"台湾故事"上,并决定采取融媒体报道形式,开设同名子栏目。之所以确定这个主题,一方面是2018年初大陆推出"31条惠及台湾同胞政策措施",两岸同胞交流融合的潮流  相似文献   

17.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四,"意":"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钱锺书的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贯通。从中寓含着借助"明"心"见"性以立人(自立),最终实现"有我在而无我执"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由来又与钱锺书对中外诗学中的相关见解密不可分,因而钱锺书是在践行由"艺"、由"学"而"人"或"艺"、"学"与"人"并行的人文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印痕。  相似文献   

18.
本期语萃     
正韩非强调"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者也",判断一把剑的优与劣必须将它实实在在地用于宰杀,评价一匹马的良与差也必须将它实实在在地用于驾车,只有观察一位射手能否射中预定的目标才能知道他是否出色,也只有在一个人清醒时令其观看,向其提问才能识别他究竟是不是盲人或者哑巴。具体到治国方面,君主必须把功利之有无和大小作为实行赏罚的重要标准,即"赏有功,罚有罪""计功而行赏",使"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一些著作中,不断提到"消灭哲学""终结哲学""取代哲学"的命题,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变化。学界对于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这一思想非常重视,研究结论也较多,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广泛的认可,存在诸多分歧。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马克思哲学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实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依据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提出的文本和背景,对学界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以为学术界阐明该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历来,人们对孟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和性善论方面,同时看到了孟子思想与当时所处年代的乖离。本文将从与时俱进的观点出发,对孟子思想中的迂阔性进行深入分析,依唯物主义之历史观正确认识孟子的伟大历史贡献,同时指出孟子思想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