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凉州贤孝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凉州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的积累、筛选、完善而创造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语言接近口语,但又不粗俗,尤其是它善于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谚语传达"孝"与"贤"的中华传统美德,滋润、养育了凉州这片土地上热情、善良、明理的一代代民众。它蕴含思辨的思想,品德修养,家庭教育,知识是宝,讲礼仪、追求和谐社会关系的理想,珍惜时光等类型的谚语;在表述时运用了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凉州贤孝"十分重视它的受众群体,尽量做到贴近民众日常语言,又不失文雅,将方言土语的艺术水平达到通俗、流畅、上口、含蓄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自习近平提出民族自信后,国人在生活、工作中越来越体现出浓烈的民族自豪感。2016年春节开始,全国各地的人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收获着中国年的幸福,而其中大部分的活动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全国各地欢度春节的活动中仍然不乏"形式主义",市场的文化销售、文化服务、文化传承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年的需求。鉴于此,笔者经过梳理,根据现状提出几点拙见,目的是推动"年文化"真正向"文化年"转变。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二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的过程。城镇化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在草原文化区的推进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引发了草原制度习俗文化的传承与革新的问题。当代能够代表草原文化的主体民族主要是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的蒙古族,他们所代表的草原文化是生态文化,因而,即使是在现代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具有传承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各方面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上。以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的巴音塔拉嘎查为例,可以观察到城镇化进程中草原文化的制度习俗文化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的,即传承和革新的。  相似文献   

4.
宁波 《文化学刊》2015,(2):18-22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圈特有的饮食工具,在古时又被称为箸、筯、櫡、梜等。对于筷子起源,有粒食说、热食说、饭碗说、鸟爪模仿说和鸟喙模仿说等。综合分析,鸟喙说似乎更贴近实际。由"箸"改成"筷",大都遵循明代陆容的讳"住"说。本文以为明代大兴文字狱,箸与朱谐音,故改箸为筷。筷子简单、卫生、实用,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具有五个主要功能,即文化传承的日用、寓意丰富的餐具、祝福祈愿的祥物、为人处事的教具、对外交流的媒介。在当前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好背景下,我们亟需加强对筷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筷子不仅仅是食具,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狩猎是我国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所用器材简单、场地要求不高、规则易行,男女均可从事。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开展狩猎课程,不仅可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借着高校体育教育这一平台,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一词,言人人殊。无论其定义如何,文化始终绵延不绝地传承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论是何种文化,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步确立了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随之将其文化传播到了全世界,成为发展中国家心之所向的文化体系。到今天,随着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迅速扩散,许多发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璀璨的奇葩。随着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传承困境。本文以黔东南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为例,在"空间生产"的视角下,分析苗族女性服饰文化传承变迁的原因,探寻苗族女性服饰文化的传承路径:加强立法保障,完善空间生产机制;传承价值观念,激发空间生产动力;守护传统工艺,夯实空间生产基础;开发文化产业,注入空间生产活力。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民俗的传承途径不断发生变化;国际化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侵入我们的生活,使得民俗传承的母体正在逐渐消失,传统的传承模式逐步被新的传承媒介取代。民俗的延续不再是人民群众无意识的代代相传,而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承过程。同时,民俗传承途径的变迁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军林 《文化学刊》2015,(1):111-116
洮岷"花儿"作为一种群众自发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数百年的演唱和流传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得到群众的强烈认可。目前,它的文化个性被商业性覆盖,变得异常模糊。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也随着文化空间和传承方式的转换、城镇化的推进和普及而逐渐异化,传统文化的意蕴逐渐消失。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从以往的表现时政、表达爱情的悲欢离合、心理治疗、教育、文化认同等功能趋向演唱功能的功利性转变。"花儿"在发展中紧跟时代步伐,捕捉时代气息,在创新中延续,在变化中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俗话说"百里不同俗",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族人民受到居住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生产民俗活动也显示出各自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医学、历算、文学等许多方面,以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少数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是各少数民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精神财富。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需要寻找可行的路径和策略。本文围绕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展开研究,旨在为实现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池州罗城民歌是地方特色文化,记录了当地的生产生活面貌和社会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社会记忆。在现代化冲击下,民歌传承面临着资料零散化和代际断层等诸多困境。本文将在梳理罗城民歌传承困境的基础上,探讨破解困境的对策,以期为罗城民歌的传承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鲜活、典型的符号象征,浓缩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挚的民族精神。滇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少数民族多样性和民俗文化特点尤为突出的地区,其中孕育了形式多样的民间剪纸类型,这些剪纸类型广泛活跃在滇西少数民族民俗生活、信仰习俗、生产、仪式等方面,在用途、剪纸纹样和文化意蕴上彰显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剪纸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滇西少数民族剪纸文化已成为建设云南文化大省的重要任务,只有把握由传统认知、社会发展和自身传承方式造成的发展困境,才能充分发挥云南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资源优势,为民间剪纸的传承和发展谋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拥有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当代社会城市化的推进,壮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种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与壮族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壮族文化的传承要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文化传承是民族群体的一种自我完善;其次要大力培养年轻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最后在保护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创新,使文化开发和传承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新闻报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英国人马丁·沃克在其著作《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新闻在传承、延续、推广文化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同时,文化又从内容和形式上深深制约和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方向和质量。正如有学者所说:"文化关乎新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合于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内容,就会得到新闻人的重视并被媒体采纳和传播;而不适合特定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定居式寺院在藏文化长廊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传承与发扬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而在远离藏文化核心地带的偏远游牧地区,逐水草而居的生产方式决定游牧群体无法长期在固定地区生活,帐房寺院是流动性极强的游牧部落文化传播、保存的载体,随游牧帐圈而居的驻寺方式,不同于农区固定寺院建筑群,独具特色。所以,对帐房寺院文化功能的认识,有利于认识到游牧部落对精神文化财产传承方式的因地制宜,有利于保护区域文化多样性。所以,本文以祁连地区阿柔大寺为例,分析帐房寺院在游牧部落所承担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延边朝鲜族农村的村民们在历史沉淀下所独有的生活习俗和乡土风情,让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别具一格,彰显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今大部分朝鲜族村落人口趋于老龄化,老人们成为农村文化消费的主体。而他们在借文化消费来得到情感慰藉的过程中,文化消费产品的民族化"包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素质,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效应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集体无意识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具有遗传性,是一种思想和观点的遗传,它构成一个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从本质上看,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具体体现。鄂伦春族是小少民族,要想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应以特定的、相对稳定的地域及传统狩猎文化为背景,以学校以集体无意识为理念的校本课程建设为依托,为传承与发展传统狩猎文化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满族农耕文化作为吉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满族农耕文化带来了挑战。该研究旨在探讨满族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促进其保护和发展。满族农耕文化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家族和社区的凝聚力及传统和文化的传承。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农耕效率,但也带来环境问题。满族农耕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可以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融合现代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来实现。通过这些措施,满族农耕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为吉林省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文明的外在体现。贵州布依族"招魂"习俗,既体现了布依族"二元论"的生死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也闪耀着增强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具有精神慰藉的心理保健作用、有效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等现代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