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是隐喻的海洋。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隐喻。隐喻反映文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诗歌的翻译,目前主要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的较多,本文正是基于跨文化的视角,进而从文化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策略,期望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诗歌被称为“隐喻式的语言”,诗歌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诗歌中隐含着诸多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形式和内容一直是翻译争论的焦点,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本文试从隐喻角度对诗歌的翻译进行比较,分三个方面:概念、语篇和人际隐喻?本文结合有关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对诗歌的翻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隐喻式语言”的诗歌自然离不开隐喻,隐喻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结合认知的观点,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既有同质性的一面,又有异质性的一面,提出了中国诗歌隐喻的英译实践可归结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换喻法与异化翻译策略中的明喻法、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诗歌隐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诗歌较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在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宋代名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含有深厚的人生哲理,也是隐喻使用的典范。中国诗歌的翻译似乎总不得要领,原因在于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较大差异。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该诗四篇英译文的对比,探究中国古诗英译时的隐喻再现,旨在提出翻译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本文探讨了英汉隐喻之间对应的三种类型:完全对应关系、不对应关系和部分对应关系,指出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会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诗歌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的重要内容,对文化传播、交流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而对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情感隐喻的准确识解是做好诗歌翻译的必要准备。基于此,本文以戴望舒的诗作《雨巷》及英译本作为语料,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探讨中西文化对于情感隐喻感受、理解层面的差异,并发现情感隐喻的翻译应始终以"情感"为抓手,完整、准确地传情应是优质翻译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7.
邓梅 《文教资料》2006,(23):116-117
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文化背景,使得英汉隐喻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商标是商品的外衣,在商标翻译过程中,要使译名商标发挥与原商标同等的效力,文化因素不可忽略。而动物词在各个民族中特有的文化内涵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喻。本文从动物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一些带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动物名商标的翻译,以引起人们对跨文化商标翻译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饰的手段,更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当源语篇章和目的语篇章读者对隐喻具有相同的心理运行机制时,译者可采用映射对等翻译策略。但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具有异质性,当源语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源域和目标域时,应采用偏移的等效翻译策略和语用等效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基本认识和思维方式是"唯象",中医典籍中隐喻等比喻辞格极为普遍。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中医的隐喻翻译非常复杂,因为它是一种心理认知,牵涉到汉语和英语以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转变。本文试从认知角度分析中医隐喻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本论文着重于寻找诗歌中色彩词语的有效翻译方法以保持原诗的美和意境。翻译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色彩主要有三种方法:直译,释译和文化对应词,具体翻译方法是由其意义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张毅 《海外英语》2012,(2):181-182
李白诗歌特色鲜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该文从认知模式理论角度来探讨李白诗歌的鉴赏和翻译。通过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下的汉诗英译,探讨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宁 《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33-23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人类思维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诗歌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包含了大量有关隐喻的句子,这些句子承载了人们思维当中的美好情感。本文将从隐喻的角度,赏析《春江花月夜》及许渊冲对其的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春江花月夜》,对隐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领悟出隐喻与诗歌及其翻译相结合的微妙之处。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指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解释不熟悉的事物,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对隐喻研究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隐喻既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又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然而由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英汉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关系可分为对等关系和非对等关系。根据英汉隐喻的对应关系,从修辞效果保留的角度分析隐喻的翻译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而且为相关的隐喻翻译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薛昭 《海外英语》2011,(14):230-231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metaphor),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束定芳,2000:120)。隐喻作为诗歌的生命,其转译的准确程度直接关乎着诗歌整体意境(artistic conception)的传达。隐喻翻译中需要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信息,民族特定文化,本体(noumenon)与喻体(metaphor object)的关联,作者的写作风格等等,这些都使隐喻的翻译颇具难度。该文将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分析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感受外部世界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翻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无处不在。本文从中英认知差异的角度对隐喻翻译作了阐述和解读,并以身体部位的隐喻为例,探讨了隐喻翻译当中共有隐喻的翻译方法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部分不同的隐喻和完全不同的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此提高隐喻翻译的文化语用价值,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浅析英语中隐喻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隐喻不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一种文化行为,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探讨了隐喻的特征,并从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理解,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与诗歌的紧密关系造就了隐喻的文化解读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句以及文本的不同层面来探讨诗歌中隐喻的文化解读,并进一步研析在隐喻的不同文化解读中译者如何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间的疏离进行处理。实际上,对诗歌隐喻的文化解读是一次再创作,它使得原词隐喻在译文中呈现出新的意义,而译文读者则通过隐喻的解读增进了对诗人和诗词的世界的领略和认知。  相似文献   

18.
李娜 《英语辅导》2014,(2):176-179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人类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手段的过程。中西方背景下,英汉语言的隐喻现象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因此,在认知隐喻的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应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实现源语文本及文化信息的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诗歌中大量使用隐喻,以此来增强诗歌的表达和阐释,形象生动地表达情感。翻译诗歌时正确把握隐喻,能有效帮助目的语读者解读诗歌,领会诗歌的真正内涵。本文运用隐喻理论对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意境、风格、情感等多方面分析三个英译本不同的翻译效果,以求促进诗歌的认知翻译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李世琴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1):77-79,97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通过对英汉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发现,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有:直接对应策略、转换喻体的归化策略、保留喻体的异化策略和舍弃喻体保留喻义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