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翻译语境视角下审视翻译语境的构建方法,一般要关注三个层面的问题,即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翻译语境的界定和具体的构建方法。因此,在界定翻译语境的基础上,笔者分析了翻译语境构建常用的两种方法:备注法和选择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翻译语境视角解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日译文中的新译,分析翻译语境对译词选择的制约,总结出译者在翻译外交讲话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词句时应遵循的原则:在原文解码阶段,要充分考量时代背景与政治话语特点对每个语境因素的重塑,充分理解原作语境;在译文再编码阶段,译者要根据新的语境因素敏锐地辨析译词,在政治敏感度与措辞分寸感上遵循既要精准又要委婉的原则,构建贴近作者发话意图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3.
功能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诗歌时,要综合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期待,使原作者意图和诗歌在源语环境中的审美效果在目的语语境下忠实再现。翻译任务的难点和要点都在于面对差异甚至冲突做出最合理的调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模糊是重要的创作手段之一,文学翻译使用此种手法再现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本文以英译本《围城》为例,采用案例分析及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作者、译者、读者的角度,参考近些年来文学界相关理论研究,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定义分类,探讨语境等因素在语用模糊翻译中的作用,分析翻译策略。通过分析《围城》中语用模糊翻译现象,了解到在运用语用模糊翻译时,要重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将文学作品翻译与语用模糊现象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5.
谚语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和文化精华,富含民族文化内涵。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其谚语受各自文化的影响,谚语字面上的信息意图和内在的交际意图往往大相径庭,这让谚语的翻译工作成了一项挑战。依据关联翻译理论,谚语翻译工作者首先应充分考虑谚语原文与译文读者所处的认知语境不同,既要明确谚语原文的交际意图,又要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期望做出准确判断,目的是让译文读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化语境是每个语言社团在各自的精神、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语言生态系统,是该语言社团特有的文化标记。继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后,国内外众学者曾多层次、多角度地探讨文化语境的本质问题。在当今的时政文献翻译领域,文化语境因其复杂性和独特性已成为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独具中国特色的“四字格”翻译则是探究多元文化语境最合适的切入点。该文以习近平总书记《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日对照“四字格”为例,探讨时政文献日译中四字格在文化语境等值、缺失和变异条件下的不同形式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佛经翻译是一种立本行为,立本的目的在于得本。但各个时期,由于参与译经人员的翻译能力、翻译诗学观以及经本的来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翻译主体不得不采取与具体译经条件相切适的方法寻求源本主旨。有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出三藏记集》的文本细读发现佛经翻译时期,翻译主体在求本的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约本、合本、案本,以及正本,并探索了各译经策略背后更为细致的原因。同时,本文立足于对佛经翻译时期翻译策略的整体考察,发现要实现一一得本,存在系列要素有待译者满足。最后,本文认为,佛经翻译中的译经策略对于当下翻译活动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我国公共场所的中英双语公示语越来越多,公示语的翻译也更加重要,但公示语英译中有很多问题。以交际翻译理论为依据,根据公示语所属的呼唤类文本类型,分析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错误,探讨采用交际翻译来进行公示语的英译。指出在公示语英译时,译者应掌握公示语的独有特点,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针对具体语境,优先选用或借鉴对应表达,运用交际翻译,符合语用规律,尽量使得译文让目的语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使目的语读者完全理解公示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德国的翻译传统出发,讨论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观以及"异质性"的内涵,进一步阐述异化翻译观背后施莱尔马赫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观在西方翻译学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还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等活动,目前,翻译研究范围随之扩大到了政治研究层面。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是研究、争论的焦点,其研究成果数不胜数,但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归化和异化的文章则很少。本文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研究翻译策略,旨在揭示翻译策略和政治的关系、异化与归化的政治性特点等。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在文学翻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翻译理论框架下形成的翻译策略往往只注重词汇层面的翻译技巧,忽略了翻译背后的文化本质。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文化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文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提出翻译的对等实质,即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为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2.
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雪漠的小说《猎原》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翻译的难点。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探讨葛浩文和林丽君如何根据对原著的理解以及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灵活采用音译、直译、加注、增译、意译和转译等翻译方法,以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总体而言,葛浩文与林丽君的译文尽可能地传达了原作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信息,实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和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篇隐喻指那些以某一意象或属于同一语义场的意象群为构筑要件的诗歌,其中的隐喻意义是在整个语篇层面运作的,大致可分为语境独立型和语境依赖型语篇隐喻。中国古典诗词中语篇隐喻的翻译首先要持一种整体观,再现其中的隐喻意象和隐喻话语,保证译文本身是一个生机灌注的整体。针对语境依赖型语篇隐喻的翻译而言,为了弥补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语境视差,还要以作者简介、加注、评论、文内补偿等手段提供必要的语境信息,以有效传达原诗的象征意义或语篇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围绕专门用途翻译的发展,分析专门用途翻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专门用途翻译对译者能力的要求,从教材、师资、课程建设三方面提出专门用途翻译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专门用途翻译的教学质量,进而提升翻译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及专门用途翻译在翻译专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大量运用了富有丰富文化含义的熟语,这些熟语给全书增加了活力,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困难。该文比较分析《红楼梦》歇后语在翻译哈萨克语过程中的译介处理,阐释原文中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得失。在翻译中归化能够使译文通顺,异化能够保留源文化内涵。翻译中译者根据语境灵活地把握维度,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同时把译文地道通畅地表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翻译作为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桥梁,不仅是一种符号传递行为,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传递行为。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文从文化差异的角度阐述翻译过程中译文的文化缺省,分析了文化缺省的形成机制,并就此提出文化缺省补偿对策,及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用音译法、意译法、增益法和归化。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语际交流,它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数千年来,人们不断翻译,掀起过一次又一次翻译高潮,一代又一代的中外翻译工作者通过翻译为各民族文化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翻译为各国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对各国文化与科技的繁荣和发展及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称谓用语体系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并对其翻译方法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基于此,如何实现跨文化的融合是做好交际翻译的关键点之一。为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及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质量和效率,需要翻译者提升自身的翻译技巧,并对翻译过程中出现差异的部分进行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效率的跨文化翻译。本文针对当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简要地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中国哲学术语要做到原义、他义、今义相契,以及意义与语境相契的原则,以期对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