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仇行为作为人类群体的本能性行为,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存在的普适性。复仇主题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不同作品的表现又会存在差异。《哈姆雷特》和《聊斋志异·商三官》同为讲述复仇故事,但在复仇方式、复仇动因及复仇意蕴方面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其异同加以阐释,以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讲述了一个关于邪恶、复仇与宽恕的故事。在其改写作品《女巫的子孙》中,阿特伍德基本再现了原剧的情节和人物,与此同时也根据她自己独有的风格作了一些细节上的改变。本文旨在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的邪恶、复仇和宽恕主题,并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3,(2):78-84
一九五九年己亥,辽宁大学中文系本科三年级学生。《李铁牛的老拳——读〈水浒传·李逵扯诏谤徽宗〉》1959年12月28日作,收于《凤兮斋传统文化论丛》(下简称《论丛》)下卷,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一九六。年庚子,八月毕业。九月,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论人道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1960年7月24日-26日,收于《论丛》下卷。.  相似文献   

4.
王丽莉 《文化交流》2012,(5):3-M0002
伦敦书展2012年4月16日在英国伦敦伯爵宫会展中心开展。中国担当本届伦敦书展的主宾国。展览“‘中国印'的世界”是中国主宾国活动之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展暨中国绘本图书展"。图为一位外国参会人员在中国展台欣赏中国印刷设计师制作的木刻《四美图》。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中老哈姆雷特王的幽灵不仅是哈姆雷特行动的推动者,而且表征为流散者.幽灵居于世界之外并对世界本身进行干涉,表明了流散者的双重处境及其认同政治,而幽灵引导之下的哈姆雷特的复仇,则反映了哈姆雷特在政治与文化流散者身份之下所采取的暴力文化.因此,《哈姆雷特》中的幽灵及哈姆雷特的悲剧呈现了流散文化的政治及其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历来把犯罪的人当作人,对他们有希望、有帮助,当然也要有批评。罪犯仍然是人,这正是中国监狱人权保障的出发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根据中国一贯注重人道主义的行刑思想、  相似文献   

7.
鲁西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杀人时间》在叙事艺术上独具个性,体现出极强的叙事控制感。小说中的人物视角不断转换,叙述时序巧妙交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引人入胜,使文本极富张力。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复仇行为的思考,寄予了作家对人性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8.
电影《荒野猎人》讲述了格拉斯在荒野中艰难求生,并完成替子复仇、身份重建之旅的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文明和荒野与格拉斯关系的变化,阐述了格拉斯从"游走在自然和工业文明间隙的边缘人"到最终"回归神圣荒野成为自然人"的身份转变的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9.
《水经注》作为地理和文学合璧的综合性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记载的内容颇为繁杂,上至河道流经地区的天文地理,下至各地差异性的风俗民情、奇幻怪诞的神仙鬼怪等皆载入书中,其中不乏一些经久不衰的话题,鬼怪故事便是其中之一。该本记录的鬼怪故事较为丰富,依据故事情节大抵可以分为申冤诉苦型、突破禁忌型、报恩复仇型、害人作祟型、死后托梦型及死而复生型。这些怪异的鬼怪故事不仅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鬼怪多元化的形象及人鬼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也映射出这一时期独特的鬼怪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伍子胥复仇 ,是在春秋时代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和楚国特殊的君权强盛的背景下成功的。楚国的复仇模式 ,包括三个要素 :大背景相同、从私仇到君臣仇恨、借外国力量复仇。伍子胥的复仇模式也是如此 ,但他能超越他人而突显 ,是因为他的敌人更昏暴 ,而他本人更有才略 ,更坚忍不拔 ,这使他成就了千古以来唯一的臣子彻底复暴君之仇的大业 ,而变成不可及的一个神话。  相似文献   

11.
血亲复仇是古代儒家孝治与国法冲突最为显著的表现类型。朱谦之案是一起案情较为复杂、处理意见与结果较具有代表性的血亲连环复仇案。该案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将孝与法的冲突纳入君权主导下的法律框架内解决的趋势,但法律依然从属于孝治,亲族内部秩序往往成为行为人脱罪的保护伞。相较于汉代法外血亲复仇的泛滥以及唐代复仇者开始承担法律责任,该案体现了东晋南朝时期处理血亲复仇案时法律效力以及时代特有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对外大传播》2008,(7):1-1
在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召开之际,脑海里晃动着几个画面,一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一夜之间出现在北京王府井书店的展架上,曾经少之又少的世界名著纷纷向我们走来——雨果的《九三年》让人反向思考“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是否还有一个相对正确的人道主义”?托尔斯泰的巨著《苦难的历程》(三部曲)让人了解浪漫的俄国也有着在碱水里洗过三次的人生磨砺。  相似文献   

1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即《巴黎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5月至8月写成的,这部手稿是一次巨大的艰难的综合创造。在此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学说,并把它分析为四个规定。也提出人的本质为思考中心的哲学批判,以及扬弃异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批判,最后对黑格尔哲学全面清算。虽然马克思赞同并维护费尔巴哈的基本观点,然而,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联结点和分歧点已经体现出来,且在人和人道主义两个方面有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阿尔都塞依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分期理论,提出马克思"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著名论断。他认为青年马克思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成熟的马克思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具有科学性。但他不漠视历史中人道主义存在的价值,并指出其在实践层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提出"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质是被斯大林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是旧哲学的复辟。旧哲学复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思想和认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文本,或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或错误地理解和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里不仅找不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表述,也没有这个精神。黄楠森先生在文章里讲:"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把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做了极其笼统简单的错误的概括。其实,如果要简明扼要地概括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后来转向信奉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最后又超越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转变到创立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即创立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现实自然主义人化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社会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可以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劳动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本篇拟对马克思与旧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说明马克思从旧哲学出发,后来又与旧哲学彻底决裂的历史过程;进而说明黄楠森先生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史,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复仇"主题是中西文化共有的文学命题。它深植于中西方社会和文化之中,其内在特征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均呈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中西对比,揭示复仇文学主题的内在价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以生命的原欲为出发点,编织出爱别离和怨憎会的复仇史诗,并以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存在主义的表现方式处理两性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显现出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和主体意识觉醒。同时,亦以第二性的视角为出发点,抗衡父权制度下男性对叙事话语的垄断,显现出古希腊社会王权与夫权的双重压迫。并以反权威的戏剧观念,对弱势者无法以合理渠道宣泄的情感诉求展开释放和共识。  相似文献   

18.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关于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三次论争:20世纪30年代围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的第一次论争、20世纪70年代围绕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展开的第二次论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展开的第三次论争。作者对这三次论争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这三次论争表明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同时,在这三次论争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片面的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以为马克思哲学是"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所谓科学的非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一种倾向以为马克思哲学是"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哲学,这两种倾向都没有真正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的本意和真谛。作者认为,马克思哲学真正的本质、精髓和活的灵魂就是"人与物相统一"这个最根本的原则,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和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之统一的理论则是它最基本的原理和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只有全面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精神实质,以马克思哲学以人为本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才能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顺利地进行,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致力于实现重整乾坤的夙愿,但以失败告终。本文旨在解读哈姆雷特心目中塑造的人文主义的标榜形象,分析以克劳狄斯与哈姆雷特为代表的新旧文化之争以及社会文化传播的作用。并剖析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研究表明,哈姆雷特无法平衡自身情感与理性,无法为他洞察到的国家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无法冲破新旧文化更替的无限循环。哈姆雷特最终对文化的循环进行了妥协,沦为新旧更替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过程中有几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和理论问题必须搞清楚、弄明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异化劳动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精髓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核心和归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发展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形成自己现实的人本主义本体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创立了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黄楠森先生提出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没有马克思哲学原著和文本的事实依据;他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原著和文本而误解、曲解和批评马克思的正确论述,成为一大历史笑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